如果你能付出一片绿叶,就能收获整个春天;如果你能容下一点瑕疵,就能得到一块美玉。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要让情绪影响了你本该灿烂的笑容。
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你的心胸
在生活中,最难堪的事莫过于遭遇他人的侮辱。这些侮辱有时是语言上的,指桑骂槐加上污蔑讽刺,都能让我们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觉得抬不起头;还有行动上的,有时候是摆脸色,有时候是摔东西。你知道对方的侮辱指向你,别人也都知道,这种侮辱也就有了强烈的示威意识,让你不得不公开回应,即使你知道争执毫无意义。
面对侮辱,最好的办法并不是争执,而是沉默。某位著名作家说:“当你被毒蛇咬了一口,你不需要知道毒蛇为什么咬你,也不需要马上打死它解气,你最需要做的事是马上解毒。”同理,当有人侮辱你,你的第一反应不是侮辱他,也不是想他为什么侮辱自己,而是静下心来想想如何改变这种受辱的局势。不论你要向旁人解释,还是与对方言和,都是在你冷静之后,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做的事。
如果面对侮辱立刻爆发,在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当成过激行为,在沉默中观察一切,继而掌握一切。这种面对流言不言不语的个性和与之不符的成绩,使聪明的人们更容易成为他人侮辱的对象。何况,越往高处走,无来由的流言就越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越多,受辱的机会也会更多。如果不能在一开始练就好的心态,每天应付他人的恶意侮辱,就会耗掉所有的力气。
宋朝时,有一个叫吕端的官员,他才华出众,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副宰相。这项任命引起满朝哗然,朝臣们都说:“这么年轻能有什么才干?恐怕是靠拍马屁才当上副宰相的吧!”有时候吕端走在前面,后面就有人说这种话,吕端从不回头看一看。
几个好友为吕端抱不平,想要告诉吕端谁在造谣生事,可是吕端却劝他们不必如此,他说:“我年纪轻,到这个职位难免有人说闲话,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不知道是谁说的,就能保证一颗平常心,知道的话,不但自己心里乱,看到他们也难免会怨怼,这样看来,还是不知道的好。”朋友们都赞叹:“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件事很快传到朝廷上,人们都为吕端的心胸折服,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就看看他在受辱时有什么表现。一个小孩受到侮辱会大哭大闹,他没有能力替自己讨回公道,只能以这种方法宣泄心中的不快;一个少年受到侮辱,会大打出手或针锋相对,一步都不会退让,对少年来说,尊严与面子比什么都重要;而一个有城府的人受到侮辱,他首先做的是保持沉默。
就像故事中的吕端,他并非不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心中也未必没有委屈和愤怒,但是,他会冷静分析这种侮辱来自何方、有何目的,甚至对侮辱他的人抱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他知道解决问题必须抓住源头,处理问题也必须顾全大局,沉默,让他不必像小孩子一样大闹失态,也不必像少年人那样血气方刚,他有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心胸,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赞叹。那么,在受到侮辱的时候,如何妥善地沉默?
1. 分析自己受辱的原因
在生活中,说闲话的人不少,茶余饭后闲聊起来,说几句酸言冷语是人之常情,这种话称不上侮辱,也没有几个人会毫无缘由地侮辱另一个人。明白这一点,在受辱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原因:究竟是侮辱者的素质有问题,还是自己处世出了问题?或者双方产生了误会?
把原因分析清楚,解决办法也就随之而来,多数时候,你需要以实际行动解释别人对你的误会,少数时候,你干脆沉默不发言,由时间证明一切——自己解释不清,日久见人心;他人无事生非,跟你接触久了,自然能看得明白。
2. 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树立敌人
受辱的时候,沉默是上上策,既可以冷静头脑,想解决的办法,又避免因一时激动树立了敌人。侮辱你的人未必是你的仇敌,也可能是你未来的合作者,没必要当众撕破脸。表现出宽宏大量,对方自然就知道收敛,如果他无止境地找你麻烦,你也可以先礼后兵,不对他客气,这时候,舆论也会站在你这边支持你。
人与人的相处有时会产生仇恨,对待仇恨的最好办法就是宽容。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要先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对待矛盾更是如此,即使对方不讲道理,你也要先摆出自己的诚意再做打算。
3.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是做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如何对待冒犯你的人、轻视你的人、对你有敌意的人,甚至是你的敌人,都反映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团结人心,让各种各样的人成为你事业和生活的助力。
宰相能够日理万机,是因为他们心里放下的事情多,自然也放得下有各种缺点的人。就算有人与你意见相左,你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他,未尝不是对你思想的一种补充,最后的受益人就是你自己。受到侮辱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心胸只在意一时的荣辱,因小事耽误大事,把别人的侮辱变成了现实。
下雨时,打开心里的阳光
在社会上,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刚直的人,他们比较“硬”,原则性强,做出决定很少更改,做起事来一往无前,与人交往的时候也喜欢占据主导地位,命令支配别人;还有一种人是温和的人,他们行事很“软”,有些是因为聪明,所以会使手段,有些是因为个性不擅与人争执。扪心自问,多数的人愿意与“软”人交往,在生活上,他们没有那么多棱角,容易相处;在事业上,他们的手腕更适应局势,容易成功。
有些人为人信奉强硬态度,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硬气,就没有人敢招惹。但是,真正有头脑的人从来不会硬碰硬,他们会以迂回的方式打败你。更有些阴险之徒,表面上逢迎你,背地里挖你墙脚,让你防不胜防。强硬有时甚至是一种鲁莽,因为他们一旦碰到更强硬的人,就会在一瞬间面临失败,无法挽救。
如果说人的性格可以像山一样坚硬,不可转移,那么有城府的人虽然有山一样的秉性,做事却如山间流动的泉水那样灵活曲折,他们看到困难不会冲上去,而是挨着边绕过去,照样可以到达目的地,甚至在这环绕的过程中将困难包围、消化。以硬为质,以柔取胜,这就是生存的智慧、为人的智慧。
一家公司正在召开新品设计会议,小胡和一位同事在一个产品细节上争执不下,同事提出产品的发动机应该使用A品牌,小胡却认为B品牌更加实惠可靠,而且自己从前与B厂商有过合作关系,也许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同事不屑一顾地说:“凭两年前的合作关系就能让他们降价吗?你还真天真。”小胡一怒之下说:“好!我就让你看看能不能拿到优惠价!”
小胡开始为这件事奔波,他首先联系了熟悉的B厂商的销售员打探价位,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年原材料涨价,价格已经大大升高。小胡想要换个厂家,却发现自己想要的价格已经没有厂家能出产。想到这件事后自己会被同事嘲笑,小胡很后悔当时没能圆通一点,把话说得那么满,非要和人硬碰硬。
在这个故事中,小胡因为见解不同与人发生争执,因别人的一句话而怒火中烧,最后把不是自己的任务揽到身上,把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失败归于自己名下。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小胡大概要买上一大罐全部灌下去——为什么要在会议上和人硬碰硬?为什么不圆通一点,既给同事留面子,又给自己减少麻烦?
人生的道路不是平顺的,太过有棱角的人不是被挡住,就是粉身碎骨,只有那些懂得把自己磨圆的人才能顺利通过。表面上看,这些人改变了自己的形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更改自己的本质,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走得更快、更顺利。而且,圆通不是狡猾,只要你的目的不是害人损人,圆通一点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给他人带来方便。因此,我们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1. 不要硬碰硬,更不能以卵击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实力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有底气。但是,底气不代表硬碰硬,你和别人对着干,就是在向别人表达你的优越感,表达你在这件事上自认比他人做得好,这种态度自然会激起别人的不服气,进而和你针锋相对。
当你真的很“硬”的时候,也许能占上风,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认为自己够硬,别人可能比你还硬,你和别人硬碰就是给自己找别扭,甚至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既然有实力和人硬干有欺负人的嫌疑,没实力和人硬干是在给自己丢脸,不如柔软一点、温和一些,在对人对事时采取和平主义态度。
2. 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不妨顺着别人的意思人与人之间有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对事情的想法不同,如果双方都能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摩擦也可以转化为和平商谈。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对事情的想法不同倒也罢了,最糟糕的是每个人都想改变别人的想法,让别人顺着自己的意思。
清楚了别人的心理,就不难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不妨顺着别人的意思,只要那意思不危及其他人,顺着别人又能如何?减少了争执,也增进了了解,最重要的是,你只是对别人的意思表示尊重,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小问题上,你顺着别人一点,别人就会让你更顺一点。
3. 放低底线,不要动不动生气
很多人觉得发怒像是有一条底线,一旦触动,就再也按捺不住脾气。显然,这底线有高有低,太高的底线人人都会碰到,被触动的人就容易天天发脾气,形成暴躁的性格。而底线低一点的人,性格温和,不容易生气,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他自己也觉得日子很舒坦。
放低底线,不是放低原则,原则不能改变,底线却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调整。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可以不在愤怒范围;对于那些不明所以的人,可以不在生气范围。放低底线,就是调整自己的心理接受度,能够接受的事物多,脾气自然就会好很多,棱角也消失不少,做起事来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与人心平气和、友好相处,好过整日和人磕磕碰碰、口角不断。
当你无法改变现状,不妨改变心情
我们都曾看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有一些才能和成绩,但这些才能说不上出众,成绩更算不上成功,他们对自己的境遇充满不满,有些人满腹牢骚,有些人只偶尔说一句话,内容不是怀才不遇就是怨天尤人。他们有一个口头禅:“真不公平。”他们忌妒那些比他们幸运的人,认为自己的“不幸”就是因为时机不对,他们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而自己却被埋没……这类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愤世嫉俗”的人。
愤世嫉俗的人认为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公平的,他们总是在强调自己境遇的不幸,其实,这些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他们生活得不够理想,将他们放在别人的位置,他们未必会做得更好。何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超凡脱俗”的圣人心态,他们的哀叹和抱怨反映出他们能力上的缺陷,即他们没有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愤世嫉俗是成熟稳重的大敌,也是修炼性格时必须改正的毛病。既然不能当圣人,就要顺应世俗的规则,享受世俗的快乐。即使受到不公待遇,也不会悲愤欲绝,而是会加倍努力,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太阳是好的,想要阳光就要接受黑子的存在,只要心中装了理想,为理想努力,就不必凡事理想化。
有个孤儿从小聪明伶俐,孤儿院的老师都认为他将来会有出息,也都盼望他会被一个好人家收养。后来,一对大学教授收养了这个孩子,老师们都为他将来的出路高兴。
可是,这个孩子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而是成了一个收入很低的小学老师。他感到自己很不得志,常常借酒浇愁,埋怨自己生不逢时,从小就是个孤儿,养父母也没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条件,社会更没有给自己一展才华的机会。
孤儿院的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不禁对人感叹:“没想到他变得如此愤世嫉俗,可是他为什么不想想,当年他的养父母如果没能从几百个孤儿里挑中他,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社会没有给他求学工作的机会,他还有没有时间发牢骚?愤世嫉俗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幸运,他只能一生都生活在不幸之中。”
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幸与不幸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如果能珍惜自己的才能、珍惜自己的机会,以比普通孩子更认真、更努力的个性成长,他们的成材概率会更高。这种天生的不幸能够伴随着韧性与不服输的劲头,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幸运的。
幸与不幸,有时只在自己一念之间。就像故事中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不幸,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幸运,不论是天生的聪明还是被养父母收养,都不能让他产生幸运感,他一味地盯着自己不幸的那一面,根本不去看幸运的一面。对天生才能的运用、对养父母的感恩都能使他过上另一种生活,但他偏偏选择没有任何作用的愤世嫉俗,这才是他不幸的根源。那么,人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幸与不幸?
1.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