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是一种剜心之痛,特别是与自己有深厚血缘,曾朝夕相处的那些亲人。故事中的曾怡为失去姐姐痛苦,在母亲的提醒下,才发现一直沉浸在痛苦中不会让情况好转,只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并且让更多的人因自己的痛苦而痛苦。把痛苦留在过去,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否则只会把当下和未来一同拖进痛苦的深渊。
面对痛苦,人们也需要有一份城府,包括忍耐和正确的认识。对痛苦的忍耐不是冷血的表现,因为人生的目的并不单一,我们有许多责任需要承担,不能因为一份痛苦而将所有的责任搁浅,这是一种懦弱和逃避。如果我们能够忍住痛苦,让自己振作起来撑过去,回头再看过去,就会对痛苦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
1.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圆满
人生有起有伏,没有人能够事事顺利,所有人的人生都不圆满。如果不能认清这是生命的常态,之后的人生会有更多的痛苦,到时候要如何面对?此时的痛苦就像一剂预防针,让你提前熟悉它的强度和影响,只有磨炼出足以对抗痛苦的心理,才能在未来的岁月以强大的精神状态经历种种不如意,保证自己不被现实击垮。从心理上接受人生的不圆满,也就能够明白痛苦的必然性,不会因为痛苦否定人生。
2. 不要因过去而耽误现在
痛苦的感觉虽然是现在时,但痛苦的缘由都在过去,换言之,人们多是在为过去痛苦。而对于将来的烦恼,现在就开始痛苦,未免有点太早。不论过去还是未来,人们能够把握的时间只有现在,即使痛苦挥散不开,也不要被压得失去竞争能力。不论什么原因,耽误现在都是一个错误,它会造成将来更多的痛苦。为了避免将来后悔,在痛苦的时候,也要完成那些该做的事,承担那些必须承担的责任。
3. 人生因痛苦而丰富
不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些让你付出过、努力过、欣慰过的事,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让你从中得到的经验,比教科书上教导的要多得多,一个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往往有旁人没有的勇气、魄力、能力,他们靠的就是与痛苦的不懈抗争。要相信所有痛苦都会过去,变为宝贵的回忆。
而且,天无绝人之路,有痛苦,也会有希望。痛苦中,人们仍然有不愿意放弃的信念,仍然有对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让人变得坚强,甚至做到一些自己从不敢想的大事。痛苦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种想法对待痛苦,那么悲伤就不再是长久的阴影,而是成功的前奏。
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在与人相处中,“有理有节”,而不是“得理不饶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思维误区:“这件事我占理,怕什么,为什么要让着别人?”的确,很多时候,“理”是在你这边,但有个词叫“情理”,理前面有个情字,如果你咄咄逼人,你固然占着“理”,却失掉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让人觉得你太过古板冷漠、不近人情。
占理的时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如果一个人既有“理”,又能顾及“情”,就称得上两全其美。“情”包括很多方面,他人的心情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此外还需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感情,如果你愿意为了“情”而让上三分“理”,实际上你并不吃亏,在他人眼里,你有胜利者的风度,也有为人的气度,这就需要你在自己“理直”的情况下不是“气壮”,而是忍耐、劝慰,有时候还要让上一小步。
在与人产生分歧的时候,屈,不是让自己顺从他人的意思,而是提醒自己更加理智,对他人更有礼貌。要知道,即使表面上“理”在你这边,但他人做的事未必就是错的,他也有自己的原因。所以,面对分歧的最好办法不是争个面红耳赤,而是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立场和心情,尽量给对方发泄和圆场的余地。
左晓利年纪不大,却有很多朋友。朋友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些人暴躁,有些人温柔,有些人自闭,有些人精明,左晓利跟他们都谈得来,他们也都尊敬左晓利。
不要以为左晓利喜欢讨好别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牛脾气,自己认定的事从不改变,但他有个优点,就是愿意接受不同的看法。他常说:“我说的是对的,别人说的也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死理儿,但不强迫别人认我的理儿。”
也许因为这种个性,左晓利很少与人发生争执,他会理智地听对方的意见,全面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从不强迫他人接受什么,他人却总能从他这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随着年岁的增长,左晓利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固执,按照他人的意见修正自己,老朋友们都说:“左晓利以前是有胸襟,现在是有城府。”
遇到冲突应和人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当对方明显理屈的时候,应点到为止,不要让人下不来台。故事中的左晓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够在得理的时候“让”理,凡事都能体谅别人,给人留面子,这就保证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和尊重,让更多的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当你的确有道理的时候,不需要一再提醒别人,也不必非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让那个人承认自己失败,有基本判断力的人就能看到自己的错误,连基本判断力都没有的人,说了也是浪费时间。就算你正在为某件事愤怒,也不妨让上三分理,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得饶人处且饶人,什么时候你应该“饶人”?
1. 自己风光的时候,不妨把面子留给别人每个人都有风光的时候,这个时候,对待那些失败的竞争者,需要讲究策略。自己风光没必要把别人踩在脚下,多说说自己的缺点、夸夸他人的优点,就是给他人留了充足的面子。
特别是在有激烈争执,结果又是你获胜的时候,你不把面子留给对方,对方就会自己来讨回面子,已经结束的争论也会因此再度展开。就算下一次你仍然占理、仍然胜利,你真的愿意为同一件事浪费两次精力?不如一开始就把理揽在自己手里,把台阶放到别人脚下,你往高处走,别人就算比你低,也会对你心怀感激。
2. 自己占理的时候,不妨让人占点口头便宜有时候,一次争论结束,对方和旁观的人都知道你占理,但是,普通人很难有立刻接受失败的心胸,他们常常唠叨两句,例如“我不是说不过你,我是懒得和你这种人吵架”。这时候你若继续和他争辩,甚至挖苦对方,对方就会加倍恼怒,然后争论就会升级,蔓延到各个方面,本来一次小小的争执,会变成两个人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己占理的时候,不要去管别人的唠叨,那碍不着你的事,不去理会他们的唠叨,不是你没有胆气,而是你具有胜利者的大度。
3. 不要挖空心思去改变他人,而是要转变思想接受他人以为自己有“理”的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改变他人的“错误思想”,但他们总是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对方承认自己是对的,也不愿因此改变。想要改变别人的人,会发现自己徒劳无功,因别人太过顽固,从而产生挫败感。
“理”不是生活的全部,你的道理也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何况,你已经尝过了“屈”的滋味,为什么还要勉强别人呢?既然你能经受得起困难,为什么不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特别是情绪激动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你在事业上的耐心拿出来,用在他人身上?真正的“理”早晚会被人承认,到时候,别人会感谢你曾经的宽容。
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他人,有时候难免屈就屈从,也难免为这样的自己感到气愤,可是,我们可以合理地转化这种气愤,把它变为动力。其实,“屈”一些,不要给别人那么大的压力,也不要让自己显露太多锋芒,是一件好事,它能够保证你在隐蔽的状态中逐渐壮大,等到别人发现时,你已经成了一个强者,再也不必为外界所屈。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受委屈的经验。小委屈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大委屈带来生活上的波折,有时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愤怒,在重压之下默默积蓄自己的力量,以期有朝一日崭露头角。
承受委屈是一种克制。屈到愤极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一时地忍耐是为了长远地发展。想要利用环境、战胜环境,先要主动去适应它。在心理上修炼一种高调与自信,在行为上要保持低调和谦虚,你才能在不动声色之间跨越重重障碍,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取得更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