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即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别人给予自己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为此费尽心机,小心翼翼行事,则很容易搅乱自己的心智,难做真正的自己,将自己搞得身心疲惫,也就是说把自己“扼杀”了。
身体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灵魂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刻意去追寻别人的认可、赞同与肯定,更无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只需确定内心真正的追求,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内心淡然而定,这种心理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其中,陶渊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公元405年秋天,41岁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令。这年冬天,朝廷派督邮来了解情况。这位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前去迎接。这时,有人拦住陶渊明说:“我看你还是先换一身衣服再去吧,我听说参见这位官员必须穿戴整齐、恭恭敬敬,这样才能博得他的欢心,否则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差劲的家伙献殷勤。”说完,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终,这些诗歌将陶渊明推到中国田园诗人代表、著名文学家的位置上。
为什么陶渊明归隐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飞”的悠闲恬淡的生活而被后人称颂?这正是因为他不愿随波逐流,不肯趋炎附势,杜绝了诱惑,战胜了困难,坚持走自己的路,维护了自己的心灵自由和人格尊严。这种轻看权名、不求富贵的气度让人敬佩,这种旷达也是一种人生乐趣。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用几句妙笔便活化出一副君子形象。至诚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始终不渝的执着信念,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的习惯。君子莲之美,美在纯洁,也美在品格。人亦是如此。不必一味地讨好别人,恪守自己的情操,坚持走一条自己的路,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的路,一个人的伟大之处莫过于此。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曾告诫我们:“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因子所造就的你。”保持自我本色和自我风格,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更何况,每个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不同的,想做到面面俱到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我们千般小心,万般在意,也照样还会有人不满意。别人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事,有时你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别人还是觉得不好,你总不能一辈子为别人而活吧?
所以,我们此生不一定要干大事、成大业,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要对自己所走的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必苛求别人的赞赏,如此才能让心灵发出更为笃定的力量,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明明白白地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慧心物语
在追求事业理想的过程中,朝三暮四、随波逐流,绝不是有大气魄的人。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坚守清晰的人生目标,坚持走一条自己的路,这种心理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方能彰显出一份泰然自若的大气之美。
004 放下攀比心,等于为烦恼除根
有些人的攀比心理严重:你买了一枚金戒指,我就要买一条金项链;你买100平方米的房子,我就要买150平方米的房子;你签了一份大订单,我就要拿下一张更大的单子;你升职为部门经理,我就要当级别更高的首席执行官……
俗话说“人比人,累死人”,攀比心理是危险的。你有一个,我就要两个,你有两个,我就要四个,外界的诱惑永远都在,心理就永远得不到满足。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如果你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就会实现,但是,如果你希望比别人更幸福,那将永远都难以实现。”这正道出了生活中烦恼的根源。
攀比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是常见。
殷梅是一位都市白领,婚后一直和丈夫租房住。后来一位朋友买了新房,殷梅眼红心动,和丈夫吵着闹着要买房。由于资金有限,两人精挑细选后在郊区定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住自己的家自然舒适又方便,殷梅心中乐开了花。
但是没过多久,另一位好朋友也买了一套房。装修好后,朋友打电话让殷梅到家里参观。朋友的房子地段好,而且房子还很大,里面装修得也很高档,于是殷梅原本买到房的好心情被朋友“更好”的房子给冲击掉了。
再回到家,殷梅怎么看都觉得自己的房子不够好,再也没有舒适、方便的感觉了。后来她又劝丈夫“重新动动”,要在市区买房,而且还要和那位朋友住同一栋楼。夫妻俩为此整日口舌之磨、身心之疲,好好的家庭从此变得鸡犬不宁。
看到了吧,这就是攀比心理作祟的后果。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够幸福,并不是因为处境不尽如人意,而是我们习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只要尝试过一次“更好”的滋味,就想寻求到更多的“更好”,让所得到的也变得毫无生机和意义,这是一个多么傻的决定。
一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攀比。”的确,玫瑰有玫瑰的娇艳,莲花也有莲花的清淡,两者没有根本的可比之处,无须比较,用心欣赏就能享受到快乐和满足,不是吗?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与别人进行肤浅、无聊的攀比的,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根本不具可比性。执迷于攀比,试图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建立生命价值感,是一个人内在虚弱的表现。而且,凡事就像一个硬币,有正面,也有反面。生活也不例外,它是公平的,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要以另一种方式付出代价。所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是这个道理。
比如,生活中有些人屡受提拔、收入翻倍,但是光鲜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心酸,要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有些人有权有势、人脉广博、风光无限,但他们要为周围复杂的人脉顾及周全,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种无聊的应酬中;当羡慕别人的男友英俊潇洒、浪漫多情时,你是否想过这个女人要时刻保持敏感的神经,备好“武装”驱赶他身边的“桃花”……不是吗?
山外青山楼外楼,比来比去何时休?而且,所有的成功都是通过努力才获得的。少一点儿攀比之心吧!摆正自己的心态,理智清醒一点儿,不如人时多想想自己的实力,多汲取别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尽最大的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此你会发现,获得幸福、快乐、成功并不是多难的事。
文娟和莫莉是同窗好友,文娟的能力及家世都好,步入社会后,事业即一帆风顺,短短几年就位居某公司经理,有房有车,意气风发,不可一世;而莫莉虽有才能,不知是努力不够,还是运气较差,几年下来,工作始终不如意。
莫莉一度眼红于文娟的优秀,心里不免有股怨气:“哼,以后我要买比你更大的房子,买比你更高级的车子,我要比你更有出息……” 但是,很快莫莉就发现这种攀比的生活方式一点儿也不快乐,于是她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我的房子不大,但温馨就好;我的工作平凡,但找到自己的价值就好……文娟的生活虽然值得羡慕,但这些都是她一步步奋斗而得来的。”
之后,莫莉不再与文娟攀比,而是开始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实力。莫莉对于工作是极其认真的,她稳扎稳打,最终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实力及资源获得了施展的空间,事业渐入佳境。
生活的标准和幸福的定义来自自身对人生的参悟,保持平和的心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和别人攀比,不要奢求太多,懂得满足,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就是快乐的,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享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吧!经营小本生意,不妨安然于那份平和与宽裕;事业有所发展,大可以欣喜于蒸蒸日上的物质水平;如果有雄厚的资产,那就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足的劳动果实吧,只是不可丢弃进取心,不可存有攀比心。
最后,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请自觉地自问一下:“我是否正处于攀比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如果是,那么请赶紧远离攀比,把目光从别人的身上收回来,尽早认清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寻找自己的幸福。
慧心物语
幸福是属于自己的事儿,从来就好端端地在那里,不增也不减,需要自己切实用心地去感受,而不应建立在与别人的攀比之上。不要奢求太多,懂得满足,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005 去除私欲,才能无所畏惧
一个人如果放任无止境的欲望,拥有了还想拥有更多,就很容易迷失本心本性,招致身心之役,甚至一无所获。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足以引人深思。
有一个农夫救了地主一命,地主为了报答农夫的救命之恩,于是决定送给他一块土地。地主告诉他:“明天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跑回来,你所插上旗杆的地都将归你。”
农夫身强力壮,跑步可难不倒他,一听到这样就可以得到土地,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心想:“那我明天多跑一些路,这一天辛苦下来,岂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块地?我就可以一辈子享受这一大块地了,这个主意真是太棒了!”
第二天,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农夫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跑,他拼命地跑啊跑啊,步子一分钟也没停下,太阳偏西了还不想回来。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才开始着急,于是加紧了脚步,走斜路向起点赶去。
只差两步就到达起点了,但是农夫的力气已经耗尽,他上气不接下气,瘫倒在地主的跟前了,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起点的那条线。农夫这一瘫就再没起来,于是地主找人挖了个坑,就地把他埋了,说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这么大!”
故事中的这位农夫一心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最后他是得到了很多的土地,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把自己的性命都给搭了进去,没有了生命,再多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只剩下了埋葬自己的那点儿土地。
俗话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婪。那些生活中的智者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面临五彩缤纷的诱惑时总是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抵达无欲则刚的大境界。
明代著名政治家、清官海瑞正是“无欲则刚”的典型,他那像大山一样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大义凛然的风范,至今令后人无限钦敬和广为借鉴。
海瑞在湖南延平府南平县任教官时,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接。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