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童年时家境贫困,一家人天天都要为吃饭与穿衣的事而发愁,但卡丹却偏偏对各式各样的服装感兴趣。他喜欢在街上游逛,时装店里多姿多彩的时装常常使他流连忘返。他的耳边经常传来这样的斥责和嘲讽:“穷鬼! 你也来看时装?”“买套时装去送给小情人吧,哈哈……”一个梦想在卡丹幼小的心中升腾:“哼,以后,我要做各种各样的时装,让你们看看。”
从中学退学后,卡丹便去一家裁缝店当起了小学徒,并且很快学到了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几年后,卡丹自立门户开了第一家服装店,并且很快成了女装界引人注目的新星,接着他开始思考设计男装。这一举动为大多数厂家所不齿:“男人讲究穿衣打扮,这成何体统?他疯了吗?”“没有男人会在乎穿什么的,他这是自取灭亡!”而且他们竟联手将卡丹逐出巴黎时装女服业,卡丹在名誉和生意上都遭受了巨大损失。锲而不舍、逆流而上,这是卡丹人生的信条,他继续设计男装,并坚持聘请时装模特做表演。结果,许多绅士、男青年,甚至年轻的士兵、年过花甲的老人均纷纷光顾他的时装店,请他为自己设计时装,卡丹的才华再次受到公众的肯定。
接下来,卡丹把设计重点放在一般消费者身上,提出了“时装大众化”的口号,这一次他又遭到了同行们的嘲笑:“时装能大众化?他真敢做白日梦!”卡丹已经学会了应对嘲笑的本领,这一次他同样没有屈服退缩,继续进行他的“时装革命”,他说:“我已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我要做的就是不停止自己的步伐。”
现在,皮尔·卡丹这个名字早已闻名于世,他几乎在全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分公司,雇员超过 20万人。他的事业堪称“皮尔·卡丹帝国”,而他就是这个“帝国”里的君王,他赢得了众人的敬仰,包括以前嘲笑他的人。
面对众人的嘲笑,皮尔·卡丹愤然前往,可以说嘲笑者是他能量迸发的源泉,促使他获得了巨大成就。人生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别人一句小小的嘲笑就可能促使你完成一个梦想。当然,这些嘲笑必须用你的心胸转化成有益的动力。
试想,如果皮尔·卡丹心胸狭隘的话,则很可能把嘲弄的人当作痛恨的对象,从此在心里种上可怕的仇恨的种子,或者满腔愤怒,或者灰心丧气,主动退缩,那么他不但很难取得现在的成就,还很可能使自己走向痛苦。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例子。
林肯出身于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当他还是个年轻的律师时,因一个重要的案件来到芝加哥的法庭,结果惨遭那些年长有名律师的奚落,以“卖皮鞋的儿子”嘲笑他。而林肯是怎样面对这种情形的呢?气愤吗?想方设法报复吗?不,他并没这样做,他说:“我到芝加哥才知道自己所懂得的是多么的浅薄,而我要学习的又是多么的多。”于是,嘲笑对他是一种刺激,促使他改进。后来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嘲笑他的人还是一无长进,他做了美国的大总统,而那些律师还只是律师而已。他们的嘲笑不过是替林肯预备了一级“梯子”,使林肯爬到荣誉的顶峰。
的确,当遭遇到别人的嘲笑时,与其情绪激动地与人争斗、反唇相讥,不如宽容一点儿,聪明一点儿,无辩无争,坦然面对,这样既能维护好内心的平衡,又能变嘲笑为努力的动力,进而赢得别人的赞叹,何乐而不为?
慧心物语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必烦恼?何以息谤?答案是“无辩”。 何以止怨?答案是“不争”。“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种大胸襟、大雅量,正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006 对手未必是冤家,懂得善待能双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对手当成冤家对头,并且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他是我的对手,也就是我的敌人!如果他成功了,我就会失败,所以,我对他千万要小心谨慎,不能对他有半点儿的好心。”更有甚者,内心会对对手产生怨恨、仇视心理,在背后冷不防地“插上一刀”、“踩上一脚”。
殊不知,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思维方式,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有了对手,我们才有危机感和竞争感。有了对手,我们才不得不发愤图强,不得不锐意进取,不敢稍有懈怠。否则,就只有等待被替代、被淘汰的命运。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动物园从遥远的美洲引进了一只剑齿豹。据说,这种剑齿豹非常的勇敢凶悍,它们一天能够逮捕三只羚羊,而其他的美洲豹纵然拼劲儿一天也只能逮捕一只羚羊。为了能够让这个“远方贵客”吃好玩儿好,动物园的管理员们每天为它准备了精美的饭食,还特意开辟了独立场地供它活动。
可是虽然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剑齿豹却日益无精打采。动物园的管理员以为,可能是剑齿豹对新环境不大适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谁知道两个月后,剑齿豹还是老样子,它甚至连饭菜都不吃了,奄奄一息。这下园长可着急了,连忙请来兽医多方诊治,可是没发现剑齿豹有任何毛病。
就在这时有人提议,不如在剑齿豹生活的领域放几只老虎。原来人们无意间发现,每当有运送老虎的车辆经过时,剑齿豹就会站起来怒目相向,严阵以待。这个办法果然很有效,剑齿豹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剑齿豹之所以毫无应有的英勇气场,在于它缺少天敌,生活安逸。而老虎的“入侵”则唤起了它的竞争意识,试图和老虎一比高下,因此它必须活跃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手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危机和斗争,同时还是求生和求胜之心的动力,犹如一剂强心针、一部推进器、一个加力挡。
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原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九年,两人互不相让。最后普鲁斯特以胜利告终,成为“定比定律”的发明者。然而,普鲁斯特却真诚地说:“要不是贝索勒曾激烈反对过我,要不是他一次次地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下去,最终发现‘定比定律’的。”普鲁斯特为此特别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定的功劳。
由于有强劲的竞争对手而催生的国际名牌也不在少数。
奔驰与宝马均为德国汽车品牌,极力挤占市场。有一年,记者问宝马的老总:“宝马车为什么能够持续取得进步呢?”宝马的老总回答说:“感谢奔驰,他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奔驰的老总同一个问题,奔驰的老总回答:“因为宝马跑得太快了,感谢宝马。”奔驰与宝马的竞争结果是,两家公司都成为一流名牌,风靡世界。
看到了吧,竞争对手并不是我们“势不两立”的敌人,所以,我们不应消极地排斥对手,而应该积极地面对对手,甚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戴着有色眼镜,就会发现对手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可恶,反而有很多值得我们鼓掌叫好的地方。
是的,为对手鼓掌叫好。不要怀疑,为对手鼓掌叫好并不代表你是胆小怕事,或者是为了讨好对手,只会体现你的教养和高尚的人格;为对手鼓掌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鼓掌叫好是一种修养,因为你改正了自己自私和忌妒的心理,培养了具有大家风范的品行。
欣赏还是要打击对手,皆在一念之间。
不过,成功人士大多都能够用宽容、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对手,当对手取得了进步和成功时,他们会表现出超然的风度,真诚地为其鼓掌叫好。正因为这样,他们展现了自己的风度,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飞人迈克尔·乔丹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曾经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而且至今无人打破。有段时间,公牛队年轻气盛、好胜心极强的新秀皮蓬总是对别人说乔丹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把乔丹击败等。但一次比赛中,事实证明,乔丹并没有被超越,他是全场得分最高的球员。
赛后,有记者采访乔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和皮蓬三分球谁投得更好一些?”当时乔丹微笑着说:“我投三分球只能用右手投,左手还必须得托住右手,而他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不用另一只手帮忙,动作规范而流畅。所以,我认为他的投篮比我好,而且进步空间也比我更大!”
这是怎么样的胸襟,怎么样的气魄!乔丹懂得欣赏对手,他知道对手有哪些长处,他会为对手鼓掌叫好,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没错,欣赏对手是一种证明自己胸襟宽广的方式;欣赏对手是促使自己成功的最好方法。
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你欣赏你的对手了吗?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当你的对手取得成就之时,你为其鼓掌叫好了吗?
慧心物语
不要把对手看成敌人,而要把对手看成朋友,真诚地为对手鼓掌叫好。这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对方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这是一种修养,因为你改正了自己自私和忌妒的心理,培养了具有大家风范的品行。
007 不迷信权威,站在真理的一边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两个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如果一方添加一些权威成分,则很容易“驳”得对方哑口无言,赞同自己的观点。而且,太多的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生活带给他们的秩序和固有的方式,可见权威对人们的影响力之大,操纵力之巨。
遗憾的是,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迷信权威、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很容易束缚自己的心智,不能独立思考,不能明辨是非,因迷失自我而困顿,而且还会给人留下平庸无能、随波逐流的坏印象。
事实上,人人生而平等,只要你站在真理的一边,就要挺起脊梁,敢于争锋,挑战权威,是黑而决不会说白,是鹿决不会说是马,决不向错误的权威低头,容不得半点儿污秽和虚伪。这是一种敢与不公争锋的骨气,也是一种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气度。
小泽征尔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指挥明星,成名前,他去欧洲参加一次世界级的指挥家大赛,决赛时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提供的乐谱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他开始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让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其事地说明乐谱绝对没有问题,而最大的可能只是小泽征尔产生了问题。
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索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令他惊讶的是,评委台上所有的人都立刻对他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们虽然也发现了乐谱的错误,但在遭到权威人士“否定”后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摘取了这次比赛的桂冠。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挑战权威,坚持真理,这种精神令人震撼。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盲目地服从权威,而要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坚持真理可大可小,大到理论原则,小到芝麻小事,但真理在哪里?实践证明,真理在许多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既然是少数人,怎么说服多数人,并且让多数人掌握真理,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的是胆识。
古罗马名望极高的“神医”盖仑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一千多年里,人们都把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所有的怀疑者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面对这种现实,英国科学家、医生威廉·哈维没有盲从,也没有却步,而是投入了挑战权威的战斗之中。
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哈维终于得出了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去,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就完成了血液循环。在著作《心血运动论》中,哈维正式提出了这一血液循环的理论。从今天看,哈维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在当时,他的理论有悖于权威,所以,书一出版就遭到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权威人士的攻击,说其是一派胡言,荒谬而不可信。
哈维并没有被众多的质疑声和批评声吓倒,为了有力地驳倒权威,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哈维开始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其中包括人的临床观察、尸体解剖,他还第一次把数学中的定量思想、逻辑分析和生理测试等引进生理学研究,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自己的理论。
事实胜于雄辩,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最终被确认了。他坚持真理,以自己的行动冲破了禁锢、挑战了权威、实践了真理。后来,哈维这样告诫人们:“无论是教解剖学的还是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文学的殿堂中从来不乏执着而坚定的人,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直斥文学的弊端,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他们最终成功了,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文学因他们而成为文学。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卓越者开始总是曲高和寡,平庸者往往附和者众。挑战权威的过程,要忍受不被人理解的困扰,要经历残酷的身心考验,就像凤凰必须在烈焰中重生一样。坚持真理、心胸坦荡、无所畏惧,这种有傲骨的人必定会取得较大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