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他又来到教堂,同样祈祷着:“上帝啊!您就让我中一次彩票吧,以后我一定更加虔诚地服从您。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到教堂重复着祷告,但是头等奖都被别人给中了,压根儿就没有他的份儿。
又过了几天,这位中年人变得无比绝望,抱怨说:“我的上帝呀!只要我中一次彩票,我愿终生侍奉您,您为什么不聆听我的祈祷呢?”
这时,上帝发出了庄严的声音:“可怜的孩子呀!我一直都在聆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应该先去买张彩票吧!”
故事中这位中年人成天想着中彩票,却一次也不买彩票,一点儿也不付出,即使上帝发善心真想帮助他,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先付出。
然而,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懂这一道理,成天希冀成功的到来,却不肯付出辛勤的劳动,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埋怨自己的收获比别人少,不要感慨人生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不冷静地想一想,你付出了多少呢?
的确,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付出多少,相应地就会有多少回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若想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春天就不要吝啬手里的种子,将它们播撒并且精心地照顾。你会发现,你种下什么,秋天就会收获什么,或多或少。而没有播种,又怎会有收获呢?
“业精于勤,荒于嬉”。有的人即使很有天分,但如果他们不勤奋,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也会蜕变为碌碌无为的人。方仲永天资聪慧,五岁能作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就在人们纷纷找他作诗之际,他父亲感到从中有利可图,就让他放弃了学习,整天带着他到处吃喝玩乐,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泯然众人矣”。
一个人成功与否,固然与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相关联,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使平凡变得伟大,使庸人变成豪杰。古今中外,那些意气风发的成功者无不是勤奋刻苦的楷模,是勤奋铸就了他们内心的力量,促成了他们生命的辉煌。
例如,张溥抄书抄得手指成茧,写出了《五人墓碑记》这一千古流芳的名篇;李白拥有“铁杵磨成针”之勤,读书读得口舌生疮,故能斗酒诗百篇;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之勤,所以“下笔如有神”;王羲之日日临池学书,以致染黑了池水,后因“矫若惊龙”的草书而被尊称书圣……
只有坚持勤勤恳恳地付出心血,才会换来实实在在的成功,因此,我们要想在工作中出人头地,达到事业的高峰,享受美好的人生,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勤奋、勤奋、再勤奋,肯下苦功夫,肯脚踏实地。
一时勤奋并不难做到,但要一生勤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奋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需要数年如一日地付出心血和汗水。尼可罗·帕格尼尼的奋斗史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记者问帕格尼尼:“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帕格尼尼回答:“勤。”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无论在哪里,他都是以勤奋而闻名。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小商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他聘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帕格尼尼拉琴,那时帕格尼尼刚满七岁。在同龄人们耽于玩乐时,帕格尼尼每天早上九点钟开始在家练习拉小提琴,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他从不偷懒,勤勤恳恳,以至于连做梦都在拉琴。就这样,帕格尼尼练就了娴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12岁时,他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
之后,帕格尼尼开始跟着许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包括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他依然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隐居了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等六首小提琴,并创造了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1825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帕格尼尼大可在家享受生活,但是他对待事业的勤勉丝毫没有消减,他往来于欧洲各地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奥地利维也纳、1831年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1839年马赛,然后去尼斯,这些演出均引起了轰动,也奠定了他国际演奏大师的地位。
可以想象,如果心中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可能谁也坚持不了50年。帕格尼尼50年如一日地勤练小提琴,将勤奋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印证了爱迪生所说:“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帝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坐等奇迹发生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些想法往往是懒惰者的借口,是虚浮者的托词。如果你想比别人成功,那么请扪心自问,你是否像尼可罗·帕格尼尼那样勤奋学习、勤奋探索、勤奋实践?
慧心物语
那些意气风发的成功者,无不是勤奋刻苦的楷模,是勤奋铸就了他们内心的力量,促成了他们生命的辉煌。若想由平凡变得伟大,由庸人变成豪杰,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奋、勤奋、再勤奋,肯下苦功夫,肯脚踏实地。
007 胜而不骄,以防被成功给“击倒”
在失败面前,你昂起头来继续前进;在挫折面前,你挺起身来继续抗争;在厄运面前,你咬紧牙关继续搏杀……如今你胜利了,当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在成功的凯歌声里,你会怎样呢?是该松一口气的时候了吗?
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你就彻底被胜利击倒了。
明朝后期政局腐败,1629年,李自成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发动起义。他勇猛,有识略,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地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一代王朝即将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但是很可惜,骄傲自大的情绪开始在起义军队伍里蔓延,骄奢之风日盛,杀人无虚日,抢掠夜继昼。短短40天,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在山海关遇清军一触即溃,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
在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李自成和他的军队为什么会失败,而且败得如此之快呢?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大的问题是:在功成名就面前,面对着喝彩、鲜花和掌声,他们开始头脑发热、骄傲自满,最终被胜利击垮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更是如此,那些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中,不能始终脚踏实地的个人和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的下场。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福特一世的经历就是一个“成功是失败之母”的典型例子。
福特一世从16岁开始出来打天下,依靠杰出的管理专家和机械专家,他使福特公司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但是,面对成功后的荣誉和成绩,福特一世开始忘乎所以,他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逐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导致一批英才纷纷离去,福特公司每况愈下,濒临破产。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经常告诫企业员工:“企业最好的时候,常常是不好的开端;产品最走红的日子,很可能是滞销的开始。”此言极富哲理,这就需要我们在成功面前保持冷静心态,提防成功所带来的虚浮,寻求心灵的平衡和寂静。
冷静是成功的试金石,是成功的必要因素。那些颇具王者风范之人,定有在成功面前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制,脚踏实地、不急不躁,进而取得新的进步,赢得更大的成功!
居里夫人一生崇尚科学,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多年潜心进行科学研究。经过三年零九个月的努力,他们发现了放射性新元素镭,居里夫人因此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她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胜利了、成功了,来自法国、波兰、德国等地的聘书、荣誉接踵而来,耀眼的光环围绕着她,她应该满足了。而且申请专利后,她完全可以每天坐在家中数钞票,享受富足安逸的生活了,至少可以不必天天辛辛苦苦做实验、搞研究了。
然而,居里夫人没有这样做,她将提炼镭的方法公布于众。为了躲避繁忙的社交活动和频频的记者采访,她像逃难者一样化了装藏到偏僻的乡村,继续进行深入细致而又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1911年,她又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在胜利面前,居里夫人清醒而谦虚;在成功面前,她冷静而奋发。“海阔天做岸,山高我为峰”。她把胜利踩在了脚下,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从一个成功走向了另一个成功。
胜利了,世人知道你姓什么;成功了,世人知道你叫什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再冷静,再接再厉,千万别倒在成功的脚下。更何况,“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
贝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足球明星之一,被喜爱他的人尊为“球王”。 在他二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中,总共参加过1364场比赛,共踢进1282个球,而且创造了一个队员在一场比赛中射进八个球的纪录。有记者采访他时问:“您认为自己哪个球踢得最好?”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下一个!”
是的,取得小成就后继续努力吧,还有更大的成功等着我们呢。
慧心物语
成功时面对喝彩、鲜花和掌声,很多人会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甚至得意忘形,但是有些人却会冷静、再冷静,保持自制,脚踏实地、不急不躁,进而取得新的进步,赢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