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叹了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地位和声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会随时丧失的。正所谓月盈而蚀,盛极而衰,人世同自然,不妨做到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又倚重于我,断不肯让我归隐脱身。在这样进退两难之时,如果我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那麻烦可就大了。你们想,我打了那么多的仗,仇敌会少吗?如果有一个人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人落井下石,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也会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又如何得以保全?”
儿子们听后都默不作声,仔细掂量着父亲这番话的重量。
内敛含蓄,得意而不忘形,时刻在内心划一道警戒线,明示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简明淡定的心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胸怀大志的视野。正所谓“小智若仙,大智若愚”,只有懂得矜持低调、不事张扬的人,才能如流水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4.谦忍,是成熟的开始
《周易·谦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恭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自身。一个谦虚的人总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和赞扬,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交往更加游刃有余。同时谦虚的心态又会使人具备一种认真做事的精神,更加踏实和敬业,同时也使事情完成得更好。
骄傲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招人喜欢,而只有当你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做事时,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即使你发现自己有错时,也很少会出现难堪的局面。正如柴斯特·菲尔德所说的:“如果你想受到赞美,就用谦逊去做诱饵吧。”
官职再大、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又怎样,静下心来看待这一切,你会明白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世界上谁也不会比谁高贵多少,这些身外之物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你再高人一等,也没有盛气凌人的资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为庄重,不是自命贵重;威乃威严,绝非八面威风。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论自己居于何等高位,身份多么尊贵,获得怎样的才能,他们都会以一颗平常心对之,从不标榜自己,更不会四处张扬、盛气凌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大气,一种成大事必备的品质。
高山从不测量自己的高度,一个人又何须炫耀自己的某一所长?放平心态,谦和待人,如此,才是做人的真意。
下面是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真实故事。
一个晴朗的午后,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长椅上,坐着一个美国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她很生气地在跟儿子说着什么。距他们俩不远处,一位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大剪刀在园中剪枝。
这时,妇人突然从随身挎包里拿出一张手巾纸揉成一团,一甩手扔出去,正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枝上。白花花的一团手巾纸在翠绿的灌木上十分显眼。老人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回到原处继续修剪灌木。
哪知,中年女人又从挎包里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去。儿子奇怪地问:“妈妈,你要干什么?”中年女人没有回答,只朝儿子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老人将这团纸又拿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谁知妇人随后又扔来一团纸。就这样,老人不厌其烦地捡了妇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始终没有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这时,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对儿子说:“我希望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眼前这个修剪灌木的老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将来你就跟这个老园工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 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生气地在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活教材”。
老人听到了妇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来:“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可以进来。”
妇人高傲地说:“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说完,她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
妇人一边极不情愿地把自己的手机递给老人,一边又借机会开导儿子:“不是妈妈说,你看这些人,这么大年纪了,连一部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可要长出息哟!”
老人拨了一个号码,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就把手机还给了那妇人。没过一会儿,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急匆匆走来,妇人忙满面堆笑迎上去,可是那位负责人好像没有看到她,径直走到老人面前,毕恭毕敬地站好。
“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老人指着妇人对负责人说道。
负责人连声答道:“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
妇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个人正是“巨象集团”的总裁詹姆先生,她颓然地坐到椅子上。
老人用手抚摸着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等你真正理解并学会怎样尊重别人的时候,你带着你的妈妈再来找我吧。”
詹姆先生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商界领袖,更是心怀大度、从容淡定之人,他能够不厌其烦地捡妇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还做得心平气和、恬淡安然,始终没有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人格魅力。而那位妇人仅仅因为自己就职于一家不错的公司就自以为高人一等,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可以无孔不入,可以根据不同形状来改变自己的形状。虽然水非常弱小,但是水滴石穿的事实却让人对它刮目相看。做人要像水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变换自己的形状,容纳所有的一切;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自己的头颅放低一点,因为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无论职务高低、身份贵贱,宠辱不惊,淡看沉浮,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要素,也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大气之风。
莫泊桑曾说过:“天才,无非是长久地忍耐。”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有着无数的风雨冰霜、艰难险阻。倘若我们一遇到磨难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再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了,可能一时比较痛快,但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人生也会显得肤浅和苍白。
人必须首先经历过无数的苦难,接受各种考验,意志才能得到磨炼,力量才能得到加强,心智才能得到提高,才能获取知识与智慧,也才能够有所成就。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几次气愤地提出,自己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把经拿回来,不就行了吗。能行吗?绝对不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唐僧及四个徒弟的成长过程,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和磨炼,也就不可能有正果的修成。其实,佛祖看重的不是那些经书,而是取经的过程。
成熟的人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懂得风雨是成长的助推剂,挫折是前进的发动机。所以,他们总能够以豁达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的磨难,具有战胜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不屈不挠,进而使自身的能力和才华得以发挥和提高。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世界级著名大文豪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曾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确,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只有历经坎坷、磨难后,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而巴尔扎克本人正是踩着磨难走向成功的天才。
巴尔扎克虽为贵族出身,但由于母亲的冷漠无情,他不但缺少温暖的母爱,还觉得自己好像是家里多余的人,童年生活犹如噩梦一般。大学时期,他因想做一名文学家而不是父亲喜欢的律师,而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结果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靠四处打零工糊口。在此期间,他还进行着文学创作,但是他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那些作品不断地被退了回来。
从学校毕业后,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巴尔扎特曾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后来还在与书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为了躲避债务,他不得不多次迁居,最困难的时候他每天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他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遭逢了无数的否定和不幸,巴尔扎克的生活几乎是一团杂草,但是他并没有沉沦于这些痛苦的情绪中,更没有放弃自己写作的愿望,他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他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知识,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和经验,终成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被骗负债,屡遭退稿,穷困潦倒……这些磨难足以打倒一个人,但是巴尔扎克颇具大气,他不仅没有退缩,不甘沉沦,而且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苦难,接受苦难,战胜苦难,最终抵达了生命的巅峰。最好的才干往往是从烈火中冶炼出来的,神灵创造天才的方式,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看来,一个成熟的人在经受磨难之时,要懂得把磨难看成是人生走向成熟与成功的“磨刀石”,而不要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不是被动地承受额外的痛苦,而是把痛苦转化为内在抗争的力量。
因此,面对坎坷时,我们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磨难,不仅要“经得起”磨难,更要主动去“迎接”磨难,在磨难中经受磨砺,如此就会化蛹成蝶,凌空飞翔,使卑微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5.及时叫停才能更快起步
有位哲人曾经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匆忙的人生列车不可能一直奔跑下去,只有在中途刹车停下来,适时补充给养,才能更有动力地朝着下一阶段的目标前进。
衡量一辆车的等级优劣,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看它的制动系统。所谓“制动”,有“制”才有动。如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有懂得并善于“刹车”的人,才有最大的可能实现长远的目标。
几年前,他的电脑里新装了一款游戏“极品飞车”。真实的场景、方便的操作,玩起来很是上手。尤其是急速行驶时,车“飞”起来的刺激更是让他沉迷。
玩游戏时,他不断加速、加速,两旁的建筑物飞似地后退,他完全沉浸于飞驰的刺激当中。不好,前方突然有个急弯,由于车速太快而来不及转弯,车撞上了路旁的建筑。在他调整车身时,后边的车手从身边疾驰而过,瞬间便消失了踪影。所以,他虽然极喜欢这款游戏,却一直没有获得过游戏中的名次。在享受疾驰乐趣的时候因为突然出现的急弯使车倾翻,浪费了时间,使他远远地落在最后。
他的舍友也玩飞车,同样的弯道,舍友却能自如地穿过。
问及原因,舍友很不在意地说:“你刹车啊。”
的确,如此简单的一个道理,他却需要别人的提醒:刹车减速不就可以很容易地转过那个急弯了吗?转过弯后再加速,没有了调整车身的麻烦,不知节省了多少时间。如此,跑第一也就没那么难了。
几乎在所有驾车教练的口中,刹车都是最基本、最简单,但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开快车的感觉的确会很刺激,但关键是提速之后的处理:怎样保证在最紧急的时候能够刹住车?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如何保证不会失控?
想要跑得快,首先要学会能够及时地停车,才不用担心因为车速过快而出现车毁人亡的后果。开车时,一个懂得随时准备好刹车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名好司机。如果看到危险后才开始刹车,往往为时已晚。
这就像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奋斗》中,徐志森教陆涛开车的场景。
徐志森对陆涛说:“你只要记得,遇到状况,就踩刹车。”
当陆涛终于把车撞上路牌的时候,徐志森淡定地说:“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知道失控后会发生什么。”
在跑长途路时,老司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重要法则:要不定期地踩一脚刹车,一是为了防止车速过快而来不及处理紧急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时刻把握刹车的灵敏性。也就是说,一味地加速再加速,是要担负着最终让刹车失灵的极大风险。而在平日的行驶中,也要适时地停下来看一看车子的各个部件是否完好,性能是否优良;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给车子清洗、保养、抛光、打蜡等,以延长车子的使用寿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和车一样,也是一台机器。长时间不停地奔跑,对于车来说会出现抛锚的损害,而对于人,也许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满足一个又一个的欲望,我们每天都在这条“人生”的道路上匆忙地奔跑着,从未停止过,纵然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岂知我们这台机器也有倦怠、抛锚的时候,也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刹车”,抖落尘埃,修复创伤,恢复元气,看看前方的路是否能继续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