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养。观:显示。
本卦上、下两个阳爻像上下腭,中间四个阴爻像两排牙齿。上艮为止,象征上腭静止不动;下震为动,象征下巴咀嚼食物。观看这一卦象,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以利于养生,这就是卦辞所说的“观颐自求口实”。从这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出发,可以推衍出颐养生命的许多道理,总的原则是“贞吉”,守正则吉。顺应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是守持正道,如此则利人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龟”在古代用来占卜,有能够多日不吃不喝,所以称“灵龟”。“朵”原意是树枝下垂,“朵颐”是下颚下垂,张口想吃东西的形象。“尔”指初九,“我”指六四。
初九阳刚,在最下位,因与六四的小人相应,以致产生贪欲,蠢蠢欲动,将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舍弃,呆呆地张着口,观望他人手中的食物。象传说:只羡慕他人的富贵,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并不足以富贵,所以凶险。
这一爻说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拂”是违,“经”是常,“拂经”是违反常理的意思。“丘”是高地,指“上”位。
六二阴柔,象征女人不能单独生活,必须依附阳性的男人。于是,六二求养于初九。然而寻求在下方的初九供养,就颠倒违背常理,因而,又想寻求上九供养。但上九的地位太高,而且与六二不相应,没有供养的义务,以致前往有凶险。象传说:初九、上九都不与六二相应,并非同类,所以,前往也不会有结果。
这一爻说明求养必须依循常理,不可违背原则。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三阴柔,不中不正,而且在下卦“震”亦即动的最高位置,象征不正当的行动,已经到达极点,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违反了养的道理。由于养的手段不正当,养的目的即或正当,也会凶险,以致在十年的漫长期间里,得不到供养,没有任何利益。象传说:因为完全违背了道理。
这一爻说明求养必须采取正当的手段。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四居于上卦艮体。震为动,是贪食之象,只养体而不养德,典见颜求食于人,所以戕生而多凶。而艮为止,能清心寡欲,节制饮食,所求在道,以德自养,身心皆安,所以得养生之正道而吉祥。在震体的下三爻与在艮体的上三爻都有此差异。
这一爻是说养德胜于养口。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六二“拂经”、六三“拂颐”皆凶,六五“拂经”却吉。六五以阴虚之质,只宜静养,以利于生命力的逐渐生长和积累,切不可轻举妄动,冒险犯难,随便损耗虚弱的元气。所以爻辞告诫说:“不可涉大川。”只有当元气积蓄充足之日,阴虚转化为阳实之时,养己已足,才能兼养天下。
这一爻是说,应求贤养德,守正安居。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上九处于颐卦之极,这时元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积蓄,阴虚已经转为阳实,既养己又养人,既养体又养德,最得颐养之正道,是颐道大成的象征。当此之时,排难涉险必利。但也要防危虑险,心存戒慎,以免功亏一篑。
这一爻是说,以德自养,可以兼养天下。
养口养德兼济天下
颐卦第二十七,在大畜卦之后。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其彖传在一开头就给人们坦露了亘古贯今的一个问题:“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所养”,就是何以养,所以养。它应该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个人,应当以何种方式“自求口实”?二是放眼天下,国计民生该如何来颐养呢?作为普通人,也许只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即使作为所谓的“哲人”,对第二个问题可能也只是停留在哲学思维的层次上;但倘若是一个负有责任的领导者,则不但要妥当解决第一问题,更要把寻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就个人来讲,颐卦讲自养,讲守正,也就是说,“口实”要取之有道,不但要养口,同时也要养德。不能靠别人,更不能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吞下那种咽不下又吐不掉的“烫山芋”。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
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其中一个叫陈臻的问道:“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利用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利用的,我怎么能吃人嘴软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
孟子的这种自养之道,显然是颇合颐卦之精神的。当然,他这一行为,更主要地还是体现出“圣人养贤”的意思。孟子本人并未出仕,而真正的实践者,就应当“以及万民”了,只有这样,才能“颐颐时大矣哉!”
古代的统治者一贯以“民之父母”自称,治民称“牧民”,以牧民牧养牧畜,以喻人君养育治理百姓。州县长官称“牧宰”,也是上养下的意思。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已成了一般士人的共识。但也有少数有识之士,另有真知灼见,如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曰:“百姓所以养国家,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唐柳宗元说得更清楚,他在《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你)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他一反士大夫那上养下的传统观念,认为老百姓交租纳税,就是拿他们生产的物资和钱财来供养官吏,雇用官吏来为老百姓办事。但遗憾的是,官吏擅作威作福,忘记了自己是民之“仆役”的职责。这是下养上的观念,在古代确是振聋发聩的传论。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说刘邦曰:“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刘邦接受了郦食其的意思,派丞相萧何留守关中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终于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打败了强大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由此可见,政权要巩固,社会要太平,首先就必须考虑“民以食为天”的问题,让百姓吃饱饭,才能进一步安定和发展,这是每个聪明的领导者都会想到的。作为领导者,所谓的“颐养万民”之道,就是把每一个个体的自养“落实”下来。今天,我们的政府不是还在为十几亿人民的温饱而操劳吗?不考虑人民的“颐养”,不问人民的温饱,而空唱“高调歌”,也就违背了“颐”之精神。项羽不唱“高调歌”,他根本只想夺取权力,而不去考虑“民以食为天”的问题,楚军过处,地方残破,甚至野蛮地屠杀全城百城和坑杀降兵。这样,他败在刘邦之手,就是势在必然了。而刘邦在楚汉战争和面临诸侯反叛的危急之秋,把关中根据地(包括都城长安)托付给丞相萧何,萧何大力整顿社会,发展生产,人民以养,国家始安。不过,这中间也有一些小问题,就像爻辞上九所讲的那样,丞相之“由颐”,引起了帝王的猜忌和怀疑,刘邦以“关心”为名,派卫队监护萧何,并在凯旋回京后不久把他投入大狱。后虽释放,但萧何诚惶诚恐,不得不“徒跣谢”个人之厉,国家之吉。但不管如何,如果没有萧何经营关中,百姓缺衣饭,军队不果腹,刘邦怎能统一天下呢?所以连刘邦也公开承认,汉朝开国,群臣之中,萧何功劳第一。而在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所制定的政策,仍是顺应着颐卦之道进行的。这种休养生息,不但很快治愈了战乱创伤,也使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出现的“文景之治”和辉煌的汉武盛世,应该是必然的结果。
综而观之,颐卦所提倡的“颐养”,包括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虽然远非十全十美,但彖传据卦形卦象和卦爻辞,总结出“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的精神,从颐养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方法,加以精辟的概括和说明,体现出一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个人自养及兼养天下的领导思想和智慧。后来孟子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代社会的开明人士,无不注重“颐养”的研究与实行。另外,彖传据卦理而提出了“养正则吉”的精神,对于后世中华文明所高扬的凛然气节影响很大。不管是自养或养人,都有“正”或“不正”的问题。不以“正”得之,饿死而不为,“嗟来之食”,君子耻之。古人以为,理解和实行颐养之道,则为王道乐土奠定基础。这种思想,要用现代政治文明予以改进和实践,显然就是一种高明和永不过时的领导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