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时即使你付出的工资很高,还是有人不能满意。一旦员工开始为工资而抱怨,或者最好的员工开始另谋高就,就应引起你对问题严重性的重视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是将个人业绩与报酬挂钩。你应当让员工清楚,真正努力的员工将会得到最好的报酬,但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得到报酬。
企业要有最强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拥有最好的员工队伍,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最合理的报酬,尽可能让员工将个人利益与自己的努力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尽量使报酬支付的形式简单化,将事情弄得越复杂,越容易导致不满和争议。
25
【原典】
货赂公行者昧。
【张氏注曰】
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点评】
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腐败是千年不变的公害
【译释】
行贿受贿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进行,是政治黑暗、国家衰败的表现。
在任何组织、团队里,腐败就像人的身体长了毒瘤,各种机能都会降低,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管人者的管理效率。如果对待腐败分子手下留情,必定会给自己和组织带来很大伤害。对此,领导者必须动真格的,做到除恶必尽。
惩治腐败不可手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腐败行为打击最严、手段最狠的当数平民出身的明朝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自幼生长于贫苦之家,对元代官吏对待百姓的贪酷了如指掌,也认识到元末吏治的腐败是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认识到要保证他所建立起的政权不重蹈元代覆辙,就一定要肃清腐败分子,杜绝贪污腐败。他因此为贪官污吏设立了严法酷刑,而且由于他个性狠毒,在实行过程中,还专门为贪官设立了一些法外非刑,以此来警戒天下官吏奉公守法。
对于贪赃舞弊行为,他则绝不轻饶。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虐,而庸鄙者次之,所以他说:“朕于廉能之官或有罪,常加宥免,若贪虐之徒,虽小罪亦不赦也。”
官吏犯赃的,罪行较轻,朱元璋处以谪戍、屯田、工役之刑,也就是充军发配。如徐州丰县丞姜孔在任时,借口替犯人缴纳赃款,挨家挨户敛钞,结果全都塞进了自己的腰包。朱元璋查知此事,将姜孔发配去修长城。
洪武九年,“官吏有罪者,答以上悉谪之凤阳,至万数”,其中绝大多数是犯赃官吏。而对罪行严重的,则处以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抽肠、劓、阉割、凌迟、全家抄没发配远方为奴、株连九族等酷刑。户部尚书赵勉夫妻贪污,事发后夫妻二人同时被杀。工部侍郎韩铎上任不到半年,伙同本部官员先后卖放工匠二千五百五十名,得钱一万三千三百五十贯,克扣工匠伙食三千贯,盗卖芦柴二万八千捆,得钱一万四千贯,盗卖木炭八十万斤,私分人己,事发被杀。
同历代封建专制制度的通病一样,明代贪污受贿的官员腐败案并不少见。例如,大名府开州通判刘汝霖,追索核州官吏代犯人藏匿的赃款,逼令各乡村百姓代为赔纳,被判枭首;凤阳临淮知县张泰、县丞林渊、主簿陈日新、典史吴学文及河南嵩县知县牛承、县丞母亨、主簿李显名、典史赵容安等收逃兵贿赂,使令他人代充军役,案发后两县官吏尽行典刑;福建东流江口河泊所官陈克素勾结同业户人,侵吞鱼课一万贯,又勾结东流、建德两县官吏王文质等,验了敛钞数万,被杀身死;进士张子恭、王朴奉命到昆山查勘水灾接受昆山教谕漆居恭、酋径巡检姚诚宴请,收受缎匹、衣服等物及钞币一千三百贯,将他们的二万二千六百亩已成熟田地谎报为受灾农田,朱元璋查知后,命锦衣卫给他们送去兵刃、绳索,勒令自尽。当时官吏贪污到银六十两以上者,均处以枭首示众、剥皮楦草之刑。行刑多在各府州县及卫所衙门左首供祭祀的土地庙举行,因而当时土地庙得名为皮场庙。贪官被押至土地庙,枭首挂在旗杆上示众,再剥下尸身的皮,塞上稻草,做成皮人,摆在公座之右,以警戒后任。
洪武年间,除了一些较小的惩贪案外,还有几次大规模地对贪官污吏的集中清洗,其中以空印案和郭桓案最为著名,声势也最为浩大,两案连坐被杀人数也最为惊人,累计共达七八万人。明初整肃吏治的斗争前后延续二三十年之久,打击面极广,甚至一些皇亲国戚,若是贪赃枉法,也在劫难逃。
明初整肃吏治的斗争,是朱元璋出于集权专制的目的进行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残暴特征。打击面大,处死极多,因此有时也不免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冤假错案,枉杀了许多无辜官吏。
可尽管如此,在无法解决制度问题的情况下,通过严酷手段整肃吏治、打击害群之马的斗争毕竟还是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朱元璋曾以为元代法令过于宽纵,以致人心懒散,江河日下,经过了半个世纪,人心都不畏法,所以他才主张峻法严纪。这一系列严法严刑确也使得贪官污吏望而止步。经过长期的严刑诛戮,做官的人终于认清了朱元璋立场的坚决,认清了本朝惩贪不贷,敢动真格,世道已经变了,开始人人自危,不敢恣肆妄为——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放肆。“或有毫发出法度,失礼仪,朝按而著罪之。”官场风气在一连串严酷打击下,逐渐发生了改变,日趋清明——“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不变矣。下逮仁堂抚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百分年。”后世清官海瑞由此而赞洪武朝:“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
朱元璋不细加斟酌、妄加屠戮的作风当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也只能归结于他独裁的残暴,但他打击害群之马、整饬吏治的坚决态度,却值得后人学习。
26
【原典】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张氏注曰】
暴则生怨。浊,溷也。
【王氏点评】
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记过不记善就是暴君
【译释】
在用人管人的时候,对下属好的一面视而不见,对他们的不足和过失却斤斤计较,这样的领导很容易成为暴君。对任用的人没有基本的信任,对信任的人却又不加以利用,这样的领导很容易成为昏君。
管人用人是一门需要宽容和信任的大学问。德才兼备的能人毕竟是少数,领导者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缺点,如果这样,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可用之人了。既然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就要义无反顾地任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宽容和信任,这才是管理的真谛。
管理不能没有宽容之心
管理者的宽容品质能给予下属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下属感到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也因为管理者的宽容,下属因为感动而增强了责任感。此时,宽容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因此,管理者适当的宽容可有效地激励下属。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天,他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他知道这是有贪玩的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去玩。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站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踩上去的感觉有点怪,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被挪走了,原来是长老用背脊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不已,以后的一段日子他都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沉默和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了一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进行惩罚,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取得以后的成就。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往往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其实这都涉及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顺溜听话,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抹杀,又有什么艺术和智慧可言?
缺乏宽容的管理者,不仅容不了别人的错误,也容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们搞“一言堂”,反对下属积极参与管理,结果只会使下属丧失了责任感和积极的心态。因为有意见者往往是积极的思考者。管理者如果有了宽容精神,必将使下属获得发挥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宽容不仅是容忍他人的缺点那么简单,也包括宽容失败。失败常常来源于创新的路途。创新是组织获得向上动能的源泉。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容忍因为创新引起的失败,就是在提倡一种保守、墨守成规和静止的管理和经营思维。倘若我们的管理者能对失误者说一声“接着再试,相信自己”,宽容下属的失败,这将减轻下属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启动智慧,反而能够创造奇迹。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宽容对于管理,对于激励,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宽容,这样,才能团结众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能,让自己的团队发展壮大。
27
【原典】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张氏注曰】
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
【王氏点评】
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刑罚不可滥用
【译释】
聚集人才、收拢人心靠的是德,一味地用武力和刑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刑罚虽然是强制性的手段,但它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在实行法治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刑罚内含的宽恕原则。圣明的君王不得已而用刑罚,目的是辅助道德礼制的建设,并不单纯是惩治人。孔子说:居上位者自身有真正的道德,然后严格要求下属,下属犯了错误,自己就觉得很羞耻,会自觉约束自己;如居上位者自己不讲德行,全凭严刑峻法管理人,人们就会专找法律的漏洞,回避了惩罚反而认为很高明,内心毫无愧意。因此说,以德恕为归宿的法治会使全国上下日益团结;相反,只能上下离心,全民离德。
对待下属要有起码的尊重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既不是死在战场之上,更不是老死家中,而是被自己的部下偷袭致死的。喜欢他的读者,大都为他喊冤,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张飞被杀是个必然,一点也不冤枉。
上下级之间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倘若我们粗暴地对待下属,下属又如何尊重我们呢?张飞从来就不是一个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人。
首先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说起。一顾茅庐寻访不着孔明时,张飞便说:“量一村夫,何必各个儿自去,使人唤来便了。”当两番寻不着孔明,刘备准备亲自前往再寻孔明时,张飞更说出了:“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若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这点从表面上看,张飞是比较鲁莽,然而倘若他懂得尊重孔明,又怎会说出这些话?
再者,就是张飞不懂得尊重吕布。吕布虽然人品有点问题,但是吕布既然投靠了刘备,张飞自然应该给他点面子。在刘备让他守徐州的时候,他故意刁难吕布手下素不饮酒的曹豹,并借曹豹来发泄对吕布的不满,蛮横地责打了曹豹,直接导致了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夺取了徐州。
最终,在接到兄长关羽被杀的消息之后,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让手下三日内采办齐三军的白旗白甲。手下说材料不够请求宽限几日,便挨了他五十大板,并扬言三日内采办不齐,便会将他们斩首。为了保命,他的手下也只能狗急跳墙地对他下手了。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张飞在军中行刑杀人,鞭打士卒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故而手下对他下手的时候,根本没有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