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菊花诗》和《咏白海棠》属于同一种类型,这些都是通过花事来反映当时都城贵族家庭的文化生活。
和同类型的大多数诗都一样,这一系列《菊花诗》都以物喻人,而每一首诗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也展现了作者各自的特点。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多少带有一些寡妇腔调;贾宝玉的《种菊》中也有一些绝尘离世的感觉……
通过《残菊》我们来分析探春,“万里寒云”、“分手”等都是她远嫁他乡、之后不归的象征,而“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也只不过是相互安慰的话,和元春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的意思完全相同。
在这一系列中,林黛玉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当然这不仅仅是在表示林黛玉的诗歌才华出众,因为在前面的《咏白海棠》中是史湘云技压群芳;在后面的《食螃蟹咏》中是薛宝钗的诗成为了“绝唱”。曹雪芹是睿智的,他是通过所咏之物的品质,来暗合歌咏它的人的品质,如果以此来看,林黛玉的身世和气质应当和菊花作为搭配。所以在《菊花诗》中,她比别人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感情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虽然在这一系列诗中林黛玉的诗最终成为了最佳的作品,但是探春的这首《残菊》同样引起后来者的重视,因为在这首诗中同样将探春的性格展露无遗,也将其之后的际遇展露了出来。探春这样一个庶出的女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能力还是无法战胜封建家庭的等级观念,或许她的离开是最好的结局。
那么,探春的婚姻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远嫁他乡本就是一个悲剧,只不过这是所有悲剧中最为缓和的一剧而已。
贾府总共有四位女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元春虽然获得了显贵的地位,但是她却付出了和父母分离的代价;迎春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她的婚姻就像是落入狼窝的羔羊;探春是一个精明的女子,但是她只能远嫁他乡,而且一去不复返;惜春是一个冷静的人,最终她也只能遁入空门以求自保。这四个人的出身和环境大体上相同,虽然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最终都进入了“薄命司”。这四个人的悲剧命运,可以看到四大家族的衰亡和整个封建制的崩塌。
探春的远嫁在前文中有多处伏笔,比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政看到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和薛宝钗所作的灯谜,于是感觉到她们“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的不祥之兆,贾政说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当时探春的谜面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第七十回中,大观园中的众姐妹一起放风筝,探春的“软翅子大凤凰”被缠住,继而被风吹走,探春准备要剪自己的“凤凰”,此时看到天上又来了一只“凤凰”,于是说:“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其他人都笑着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完之后那只“凤凰”靠近了过来,和探春的“凤凰”绞在一起,众人正准备收线,而那家人也准备收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则笑着说:“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完之后那个“喜”字果然和两只“凤凰”绞在一起,三方都准备收线,谁知道线断了,三个风筝都飘飘扬扬地离开了。
“风筝”本就是探春的“谶语”,而风筝断线就意味着探春的远嫁,联系“册辞”谶语诗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说明她远嫁的时间应该是清明时节,而此时贾府还没有出事,还没有被抄没。而对于探春到底成为了谁的夫人,在书中同样有一定的铺垫。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姐妹做游戏抽取花名签,在签上面写着参加宝玉生日宴会的众姐妹谶语,探春手中的花签上面是一枝杏花,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听完之后都笑道:“我们家已有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日边红杏倚云栽”,是唐代高蟾的诗句,“日”自然象征着帝王,而“日边红杏”岂不就是王侯身边的夫人吗?所以众人都说她会成为又一个王妃。按照书中的这些线索以及册辞,曹雪芹先生的意思很有可能是将探春“嫁给”一个守护或贬谪海疆的藩王,虽然探春能够有“王妃”的命,但是她也无法再回家,从此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探春的《分骨肉》中就流露出了这种骨肉分离的无奈,而通过此曲也能够透露出探春的人生态度是那么从容,对于既定的命运,她虽然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和沉着。而探春也知道或许今天的离别,就会成为永诀,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探春的远嫁和昭君出塞有着相同的怨艾和悲苦,她的结局更有着“独留青冢向黄昏”般的凄凉,而在高鹗续写的书中,写到探春远嫁镇海总制之子,最终还有衣锦还乡的经历,显然这些都是有违曹雪芹先生的本意。当凤凰“掩面流涕”离开的时候,也只能有断线风筝一般的无奈和悲凉。凤凰只能飘飘摇摇,从此开始了前途未卜的生活。她的身后是她的亲人逐渐离散、家族逐渐败落。
背井离乡在那个年代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所以探春是“薄命”的,通过判词“生于末世运偏消”来分析,探春生不逢时,如果她能够在海外享受着王妃的荣华富贵,同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情,肯定就不会被编入“运偏消”的“薄命司”。
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子,但是她的命运从来没有被自己掌管过,她的一生充斥最多的是无助和无奈,她只不过是封建家长的一枚棋子而已,她的婚姻只不过是走出的一步棋,她必须服从封建贵族家庭的利益,从而成为一个牺牲品。
莫向东风怨别离——《春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风筝)
无论如何曹雪芹先生是对探春有一定同情的,甚至说是偏爱的。不过其并没有违背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可想而知曹雪芹在刻画探春这个人物的时候,其内心充满着矛盾,其必须要将探春的结局归为远嫁他乡。
在此灯谜中,将断线的风筝暗示要远嫁不归的探春,她的“图册判词”中说“清明涕送江边望”,在这个地方又一次点出了“清明”,通过此可以看出探春离家远嫁的日子应该就是清明。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灯谜中的“妆点”就是新娘梳妆打扮的隐喻了。
探春是一个庶出的女子,虽然她的才华引起了王夫人的注意,并且能够一度成为发号施令的女管家,但是这些都是昙花一现,最终她还是要像风筝一样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