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用自己的一支生花妙笔刻画了薛宝钗这一人物,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标准的、不折不扣的封建淑女形象!但是她又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物,当薛宝钗出场的时候,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举止,都给她烙上了正统淑女的印记,可是在整部《红楼梦》的阅读中,会发现她是一个骨子里都充满愤世嫉俗的女子,她对这个社会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正是她的这种性格也多次得罪了贾府的家长们。本书作者,一个几百年之后的后来者,在此不得不大声呼吁,宝钗并非八面玲珑的奸险之人!
怅望西风抱闷思——《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当探春看到这首诗时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
很明显这里的菊花被拟人化了,所谓的忆菊是在忆人,在这首诗中也预示了之后薛宝钗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我们不妨大胆猜测所谓的“忆人”应该就是贾宝玉了,薛宝钗同样善于通过诗歌这种朦胧的感觉展现自己的情绪。
张评曰:“居然思妇。”
洪秋蕃评:“谓称心佳婿唯怡红白玉,惜为绛珠所订,令人怅望闷思而肠断。”
护花主人评:“菊诗十二首与《红楼梦》曲遥遥相照,俱有各人身份。”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确暗示着之后薛宝钗的青春守寡,虽然她得到了所谓的“金玉良姻”,但是她却失去了整个的人生,她是悲剧最终的承受者。而且在这首诗中还蕴含着曹雪芹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感慨,曹雪芹在出生之前,他们家就已经中落,曹雪芹家曾经四次负责皇帝南巡,所以亏空很大,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十六回做了铺垫,我们不妨来看这段描写:“凤姐笑道:‘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赵嬷嬷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而几乎是在同时,曹寅的妻舅苏州织造李煦亏空案发,曹寅自然也受到了牵连,而曹家向来和康熙的第九子胤禟交好,等其在争夺皇位败给胤禛,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之后,曹家自然受到了排挤,这些事情导致了曹家的中落,甚至被抄没家产。曹家本来是一个荣华富贵的大族,谁知道几年间就成为了破落户,这也让年幼的曹雪芹亲身经历了太多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
《桦叶述闻》中就记载着:“其曾祖寅……为织造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懔半生以死。”
前后如此大的差距对曹雪芹有很深刻的影响,从而其后来经常会在酒肆中讲述曹家当年的繁华,而讲到伤心的地方还会恸哭落泪。作为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这就是在描述曹雪芹高谈阔论的情景,而这种失落中的悲愤贯穿了曹雪芹的一生,也展露在这首《忆菊》之中,通过薛宝钗的诗将自己的感情展露出来。
《忆菊》作为十二题之首,也反映出曹雪芹对以往繁华生活的追忆,以及对这种繁华逝去的惆怅,就比如在“怅望西风抱闷思”中就充满着浓浓的忧思,为什么其要用这句诗来统领全诗呢?很明显这是对薛宝钗命运的昭示,同时此句还有其他的寄托。在咏菊诗中出现“西风”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这一组“忆菊”诗中唯有薛宝钗的这首用了这个意象,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对这个词的应用是有所避讳的。曹家在北京最早的一处房宅位于内城东南角的贡院附近,宅子中有一个地方叫作“西堂”,之后曹寅到南方之后也设有“西堂”,这本是贵族官僚们在命名家宅时的一种常见做法,之后就发生了曹家被查抄的事情,他们家也从南京搬到了北京,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他的长辈曹頫尚且在世,所以脂砚斋在评书中的“后一带花园子里”时说:“‘后’何不直用‘西’?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在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曹頫,恐怕曹頫看到“西”字会联想到南京织造府的“西堂”和“西池”,所以几乎在全书中曹雪芹都很忌讳用“西”字。
在“忆菊”这一组诗中,曹雪芹同样忌讳用“西”字,怕的就是老父伤心,但是在这里“西”字又不得不提,所以其将这个字放在这个位置上,西风本来和故宅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料想长辈不会因为此而伤心,而其又借助西风说西堂,巧妙地放在首句,不露声色地抒发了自己忆昔伤今的情愫。
之后的“空篱旧圃秋无迹”、“念念心随归雁远”都是在追思往事,从而抒发自己的感伤情绪,比如“篱”、“圃”都是在指曹家还没有破败之前的金陵故宅。大雁在秋天的时候应该南飞,南面则就是金陵,通过“心随雁远”几个字,作者怀念的感情跃然纸上。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更是让人感觉到惆怅,人的青春已经逝去,繁华也无法回来。“会有期”和“知再会”是完全不同的意味,前者在面对绝望的时候,还是要给自己找一些期盼,尽管黄花只能存在于梦中,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踪影,但是诗人还是愿意以此来安慰自己,或许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这喃喃之音。期盼不小,而期望值又不敢太高,这就是凄凉!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晚境和薛宝钗是何其相似,他们的人生正好错过了喜剧的开幕,而却不得不面对悲剧的结局。他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依靠,只能在孤苦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们最为快乐的事情就是追忆,追忆风中的自己和过去的年华。
光阴荏苒须当惜——《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更香
这首出自薛宝钗的灯谜,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薛宝钗的结局。她的丈夫贾宝玉出家为僧,从此她过上了孤苦伶仃、终生仇恨的孀居生活。
后来续书者将这首灯谜写给了林黛玉,说是林黛玉所作,大概是因为薛宝钗和贾宝玉结了亲,就不再应该是“琴边衾里总无缘”,而这些放到林黛玉的身上会更合适。但是作者的本意是想表达“金玉成空”。林黛玉本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疾病缠身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基本贴切,所以英年早逝的林黛玉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这可以和“光阴荏苒须当惜”形成对应,而“风雨阴晴任变迁”也展现了生活的变故,这些都勉强能够和林黛玉的身世结合起来。毕竟原稿的后半部分丢失,而续书的人未必能有曹雪芹的才情,所以将这首诗写成是林黛玉的作品尚且可以理解,同时也是符合后来者的心意的。但是读过几遍《红楼梦》之后,就会知道这根本不应该是林黛玉所作,而薛宝钗在其人生中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安慰,至于续书中写到的薛宝钗喜得贵子、振兴家业等都是续书者一厢情愿了!
这首《灯谜》的谜底是更香,更香是一种用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都是燃此香用来定时,有的是一支为一更,有的则是在香上面做好记号从而定更数。
我们看看这首诗是如何一句句解开这个谜底,从而将薛宝钗之后的身世预示于其中的。
“朝罢谁携两袖烟”借用的是大诗人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中的“朝罢香烟携满袖”,早朝回来的时候,衣袖上尚且有宫中炉香的味道,在这首灯谜之中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两袖烟”实在是将谜底的“香”字隐藏其中,同时也将“两袖烟”和两袖风、两手空空进行结合,对杜甫诗歌的翻新,从而表达出荣华之后一无所得。
“琴边衾里总无缘”是承上启下的句子,要知道香有很多种,出自于琴、棋、书、画的是鼎炉之香;出自被褥、衣服的是熏炉、熏笼的香,但是和这些都“无缘”,而“琴边衾里”也表达的是一种夫妻关系,晚上的时候能够同寝,白天则能够一起弹琴和乐。
“晓筹不用鸡人报”从正面上说了更香的特点,宫中是从来不养鸡的,而在晚上有不睡觉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守候在宫门之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诗佛”王维的《和贾至早朝大明宫》中也有一句“绛帻鸡人报晓筹”,该诗中进行翻新,从而来说用来计时的更香,可谓是匠心独具。
“五夜无烦侍女添”,在五更天的时候,用不着侍女爬起来去添,更香不比其他的香料,其只要点燃就可以,无须再次添加,这句诗也借用了唐朝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中的“侍女新添五夜香”。而接连这两句诗也都是在说人因为种种愁绪而无法睡去,以至于通宵失眠。
“焦首朝朝还暮暮”,香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用了焦首,其实也是在比喻人的苦恼,就像俗语中经常说的“焦头烂额”一样。
“煎心日日复年年”,盘香都是从外面往里面烧,所以说是“煎心”,同时也是在说明人的心在经受着煎熬!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虽然更香和天气的阴晴没有关系,但是其会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消耗自己。而随着时间的过去,红颜也将会老去,青春同样值得珍惜。世事不断变幻,但是薛宝钗或者说曹雪芹内心却是一片苍凉,心灰意冷的她只能是听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