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是贾府中“四春”中年龄最小的,她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妹妹,母亲早年去世。这样的一个家庭虽然不怎么温馨,但是也还算过得去,但是父亲一直热衷于求道,而哥哥更是无暇顾及这个妹妹的死活,所以她从小留在了贾母身边,和荣府的几位姐姐一起长大。惜春从小就失去了亲人给予的亲情,她是一个苦命的小姐。
在第五回中交代了惜春悲惨的一生,以及她最终的命运。《红楼梦》的原文是:“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直接说明这个贵族小姐最终成为了青灯古佛面前的一个虔诚者。
在《红楼梦》中多处对此进行了铺垫和暗示。比如上一节中提到的和智能之间的玩笑;她所做的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等,这些都暗示着惜春最终看破红尘,而选择了青灯古佛前的生活。
在大观园的女子中,可以说惜春最不擅长诗词,她在《红楼梦》中写诗的次数很少,即便写了的也诗意平平,没有佳品出现。不过她喜欢也擅长绘画,贾母指定她画一幅大观园图。她和妙玉的关系很好,有时候会到妙玉那里去下棋,姑且理解她在棋艺方面也不错。她是一个心冷口冷的人,似乎对大观园这种繁华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意思,这和妙玉截然相反,一个是处在大观园中,渴望着能够找到解脱;一个居于清寂之地,却渴望着感情。
惜春是一个喜欢“悟”的女子,最终她也在自己的人生中悟出了“真谛”,不过她的这种领悟不是突然之间顿悟的,而是她在贾府从兴盛到衰败、从三位姐姐的婚姻中逐渐看到、逐渐领悟的。她的这种领悟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所以她最终选择了出家一点也不稀奇。
通过三个姐姐的人生,惜春知道一个人不可能长久享受“桃红柳绿”,比如元春,虽然贵为皇妃,但是连她自己也在说那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就算是偶尔回家省亲,基本上也是以泪洗面,而她最终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命运,最终香消玉殒;迎春的一生谨慎小心,最终却嫁给了“中山狼”,而婚后的生活近似于虐待,最终早亡;探春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子,也是一个有能力的女子,志大才高,但是毕竟最终远嫁他乡,虽然她的婚姻还算可以,只不过在古代远嫁本就是一种悲剧。三位姐姐的悲剧给惜春的打击很大,虽然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写出惜春如何看待这三位姐姐的婚姻和命运,但是通过书中的一些情节可以看出,惜春这个性格冰冷的小姐对此早有感慨和无奈。
贾府虽然家大业大,而且还有元妃在宫中,但是内外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使得大厦将倾。惜春目睹了这一切,她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这种人心斗争的丑闻,这些也是她心灰意冷的原因之一,她已经感到生活失去了趣味。正是因为她出身贵族家庭,所以她才能够有机会看到人世间最为丑恶的一面,试想一个出身于小农家庭的女子怎么可能看到为了钱财或者功利的争夺?
在第一百一十五回和第一百一十八回中,惜春最终下定了决心,准备完成自己的夙愿。在做灯谜的时候,贾政猜测惜春的谜底是“佛前海灯”,惜春笑着回答:“是。”海灯本是寺庙中佛祖前面的长明灯,在这里就是预示着惜春最终出家为尼的事实。
在很多人眼中选择出家,成为佛祖面前的虔诚弟子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躲开尘世间太多的纷纷扰扰,况且惜春本是自己领悟透了其中的真谛,出家难道不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吗?
可是在曹雪芹的笔下,还是对这件事情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因为惜春的出家还是充满着无奈。
惜春的出家和她的父亲就没有一点关系吗?
惜春的父亲贾敬在《红楼梦》刚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到城外的道观里去了,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家里人过生日的时候,他也不会回家;只是在除夕及祭宗祠的时候,短暂地回家。在《红楼梦》中并没有讲到贾敬的夫人,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已经早早过世;也没有写到贾敬的姨娘,即便是有也好像戏份不够,所以惜春和贾珍很有可能是同父同母的兄妹。只不过是因为贾母很喜欢女孩,所以惜春能够来到荣府和几位姐姐一起长大。在《红楼梦》刚开始的时候,说惜春“身量未足”,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小女孩,而到了第七十四回的时候,她已经思想成熟、言语犀利,可见在这一段时间里惜春成熟得很快,这只不过是因为她过早接触了人世间的悲苦。
在高鹗的续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惜春最终选择出家为尼,在第五回中,她的册页上画着一座古庙,判词的最后一句话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在高鹗的续书中贾家最终能够恢复原样,继续开始繁华的生活,惜春也只不过是在栊翠庵中代替了妙玉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惜春的命运并不算很苦,因为她可以居住在繁华包裹着的栊翠庵中,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她也就没有必要被放入“薄命司册页”了。
栊翠庵是元春回家省亲的时候建造的,那个时候的贾府虽然内部已经空虚,但是这种表面的工作肯定做得很好,所以栊翠庵肯定极尽奢华。惜春住在这样的地方,又可以一心向佛,自然是志得意满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猜测曹雪芹先生的意思,惜春虽然在皇帝第一次抄家之前就选择了出家为尼,其最终每天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而不是在栊翠庵中过一生无忧的生活。
出家本是惜春的第一悲。
“缁衣乞食”则是惜春的第二悲。
前面已经讲过惜春是自己领悟透了人生,所以选择出家的。在这一方面她的确优于其他的姐妹,因为她的判词第一句就是“勘破三春景不长”,她能够从三位姐姐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命运,她能够在荣府经历的“三年”时间中逐渐明白自己的命运。所以她颇具“先知先觉”早早地选择离开这个繁华的世界。
惜春的领悟不仅来源于三位姐姐的遭遇,还有贾府内部的窝里斗。
尤其是抄检大观园这种事情的发生,使得惜春早就心灰意冷,即便是自己面前的丫鬟入画,她也是非常绝情。在上文中分析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有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便惜春是一个心冷口冷的人,但她毕竟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有如此狠心的心肠,撵自己的丫鬟时丝毫没有心疼之情?
其实我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一直怀疑在对惜春的描写上,曹雪芹先生的下笔是不是重了些?后来多看了几次才明白,这绝不是曹雪芹先生不经思考和推敲,随意写出来的。
当然一方面是惜春想要通过这次事情,彻底和宁府划清界限,除此之外还有原因。
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古时候抄家的厉害。
乾隆时期的《永宪录》续编中记载了这样一次皇家抄家的事件。当时雍正朝中有一个学政叫俞鸿图,其家被抄。他的妻子听说来抄家了,当时就自尽了;他们家一个小孩子,抄家的人刚进来没有时间对付他,但是这个孩子居然被抄家的景象吓死了。那个时候哪个官员的家被抄,除了这个官员被带走、家产被没收之外,家中的成员如果没有得到皇帝恩准的话,一律都不会被当作人,而是被看作是“动产”,打骂是最基本的;皇帝有时候会将这些人赏赐给下面的官员,一般情况都是给了去负责抄家的官员;要么就是将这些人“充官”,拿到人市上卖掉。仆人和丫鬟是这样的命运,即便是太太姨娘、公子小姐也都会有如此的遭遇。
而在雍正朝的内务府档案中记载着李煦,也就是贾母的原型李氏的亲哥哥家中被抄的情形。其家在雍正元年的时候就被抄,他的亲属和仆人,无论男女老少,总共两百余口人全部都在苏州“挂牌出售”。其实李煦在做官的时候名声还不错,所以很多人不忍心买,也有一些人虽然恨他,但是不知道以后李煦会不会东山再起,所以也不敢买。雍正听说之后就将他们运到京城,在运送的过程中,死掉了一些人,最后押到京城的是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有李煦的妻妾子女总共十人,其他都是仆人和丫鬟。
李煦的家人被押到京城之后先出售的是二百零九人,剩下的八个人作为李煦的证人,还需要等待过堂,最终同样要或卖,或杀,这要看最终的审判结果。当时有一位名叫五十一的崇文门监督负责出售这些人,出售的地点就在京城崇文门外,在那个时代崇文门外是专门出售皇帝抄家之后人犯的地方。这些是雍正朝甲辰年,也就是雍正二年的内务府档案中记载的事情,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
通过看这些一方面表示当时抄家的厉害,虽然大观园的抄检不如皇帝抄家,但是情况同样充满着恐怖,另外大观园本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曹雪芹本就是想要通过这个缩影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带着这样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再回头来看惜春当时的表现。这已经不是一个角色的刻画了,而是非常写实的笔墨。惜春这样一个女子,对于这种事情她比其他人更加敏锐,她早早感触到了抄家的恐怖。此时的江南甄家已经被抄了,虽然外边还没有抄到贾府,但是贾府自己已经开始乱了,先自己抄检大观园。可能贾府中其他人听说了甄家被抄,会表现出一定的不愉快,继而又开始自己糊里糊涂地快乐;而还有一些人估计都没有感受到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依旧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惜春感觉到了,对于这种悲剧性的事情她具有先天的敏锐性。于是将入画“抄检”出来的时候,她就说出了“或打,或杀,或卖”的话来,这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啊!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入画所犯的错误最终受“批评教育”就可以了。
曹雪芹先生只不过是通过惜春的嘴,将自己对当时那个社会的理解写了出来,也将自己内心的不满表达了出来。当一个家被皇帝下令抄家开始,他们的一只脚就已经迈入了地狱。无论结果是什么,但最终也逃避不开“被打,被杀,被卖”,在那种情况下这本就是非常寻常的事情。而且在当时皇帝抄家之后对于罪家人口的处置都是公开的,丝毫不隐蔽,几百年之后的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不能够理解惜春的绝情,但是相信如果当时的人能够读到《红楼梦》,读到这个情节的时候,相信他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崇文门外那些等待出售的人,这就是事实,这就是《红楼梦》的高深之处,《红楼梦》不仅仅是写儿女情长的爱情小说,而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部巨著。
看明白了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我们就能够理解惜春做出的很多行为和说出的很多语言了。而在第七十四回中惜春说的“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勋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些言语都是在公开和宁府断绝。我们完全可以猜测,在第八十回之后,惜春是在贾府被查抄的前夕就选择了出家为尼。
其实即便在最初,贾府没有什么危机的时候,惜春就有了做尼姑的念头,有关于此在前文中多次强调过。所以在事态发展到必须作一个选择的时候,惜春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唯一能够选择的。而当官府在抄贾府时,因为找不到这位小姐和贾府的种种关系,而最终使得惜春会有幸躲开“打、杀、卖”的遭遇。
所以惜春能够早早洞悉自己的命运,所以她在这件事情上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她判定自己不会有很好的境遇,她知道自己需要面对一个恐怖的结局,所以她要选择自救,尽管以后她要在青灯古佛面前度过一生,尽管她很有可能过上“缁衣乞食”的生活,但是相信这些都要比“被打、被杀、被卖”要好很多,毕竟前者自己的命运尚且自己可以把握,而后者完全要听从于别人。
惜春是另外一种人生悲剧,她的这种悲剧显得更加凄惨。一个贵族女子在复杂的环境中,只能卑微地寻找自保的办法,她也以自己的冷漠来保护自己,要以自己和外界的隔绝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她难道不是值得同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