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花·情殇
真心总是离伤心最近,爱在咫尺,情在天涯。有的情,一转身,就是永远,有的人,再相逢,已经隔世。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志摩会爱上徽因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辈子有过这样一次忘我,有过这样一次惊世骇俗,足矣!
经过伦敦一段时间的接触,徐志摩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小女孩,那种爱是一种让人战栗的感觉,是一种怦然心动,是一种无法忘怀的倾心思慕,是可以为她放弃一切的勇敢。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迷恋这个姑娘,他能读懂她,他知道她的忧郁,了解她的内心,喜欢看着她谜一样的眼睛,他暗下决心,不管将来如何,她永远是他的伴侣,一生的灵魂依托,他不会让她不快乐,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
自从见到徽因后,徐志摩就更喜欢来林家做客,几乎每天都会去林家找她,因为那里有人让他牵挂。她美得清冷,美得干净。他沉沦了,对林徽因“倾倒至极”,即使不来的时候,他也会写来书信,他感觉找到了梦想中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之中,每天就是盼望着快点收到徽因的回信。
在沙士顿的小镇上多了一个身影,那是一个沉迷于热恋中的人,他总是一吃完早饭就跑向杂货铺,差不多一两天他就寄出一封信,那些信只是寄给一个人,那就是他心目中的公主。
徽因没有经历过任何感情,这种炙热的感情让她迷醉,她每天都活在激动和幸福中,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她的这位王子才华横溢、温柔而又体贴。他写给她的信就像是一首首诗,那些字句让徽因脸红心跳。
徐志摩每天都会跑到徽因那里,他们讨论文学,谈论诗歌,每天的时间都快乐而短暂。那时候,林长民和徐志摩是最好的朋友,他也是一个浪漫的人,即使知道徽因和徐志摩恋爱了,他也深信他们会适可而止,因为徐志摩已经结婚了,所以他没有那么深的顾虑。
徐志摩的多情感人至深,徐志摩的无情也让人气愤和无奈。有人说徐志摩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男人,他为了爱甚至可以抛弃一切。
那一年,他的妻子张幼仪也住在沙士顿,她跨越千山万水来找他,陪他住在一个小镇上,那是一个美丽的小镇,到处都是英格兰风情。她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心爱的男人。
非常喜欢张幼仪,没有任何情结,只是觉得她是那个年代的典范,也许她是最爱徐志摩的人。嫁给徐志摩时,她还是一个纯情少女,情窦初开,把一生都托付给了这个洒脱的男人。她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从小就受到哥哥们的影响,求知欲非常强,所以考入了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可是为了徐志摩,为了她心目中的男人,她放弃了一切,披上了嫁衣,成为浙江徐家少奶奶。
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就留下了那句“乡下土包子”,也许他没有仔细地去看看这个女人,她家教甚严,读书不多,所以顺从了家里的一切安排,她也美丽,只是没有人去仔细欣赏她。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也许他更不喜欢的是这种包办婚姻,所以才忽略了张幼仪。可怜的是,张幼仪就这样被定义了,徐志摩看不到她的好,也没心思去了解她。徐家上下都喜欢这个少奶奶,唯独徐志摩例外,甚至觉得她是最讨厌的人。
张幼仪和徐志摩在伦敦的日子充满了辛酸,不是物质上的缺失,而是精神上的压抑。当张幼仪打开邮差送来的徐志摩的信,她惊呆了,信是林徽因写的,信里徽因表述自己不是一个滥用感情的女孩子,如果志摩真的爱她,就应该在两个人中选择一个。就是这样一位秀外慧中的可爱女人在徐志摩这里受到了无情打击,他移情别恋了,并且爱得那样痛彻心扉、惊天动地。张幼仪仿佛一下子陷入了深渊,其实聪慧的她早就发现了端倪,当志摩每次一说话就谈徽因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了很多,这就是女人的第六感,只是她选择不相信。
收到信的刹那,张幼仪绝望了,她想到了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想到了徐志摩每次看到信时的快乐表情,她才醒悟,他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爱情就是这样神秘而又不可思议,它可以让一个人发光。她也可以放弃,只是残忍的是她的肚子里还怀着他的孩子。她也是才女加美女,徐志摩怎么会对她如此反感呢?她平静了,平静地把信交给了徐志摩。
此时的徐志摩眼里只有爱情,只有他心中的维纳斯,一切都可以放弃,一切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想拥有自己的所爱,天长地久。他提出了离婚,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张幼仪这样贤良淑德的女人,家人的反对是徐志摩最大的阻力。张幼仪告诉他怀孕的消息,可是诗人竟然让她打掉孩子,她绝望了。徐志摩没有对她进行任何安排,自己离家出走了,剩下了孤苦无依痛苦的张幼仪。
最终,他们还是分开了,徐志摩做了离婚第一人。志摩的父亲震怒了,这个倔强的老人至死没有原谅儿子,他和儿子脱离了父子关系,还把自己家里的家政大权交给了张幼仪。当时离开波士顿的张幼仪的确曾经想过死,可是后来她放弃了,去了遥远的国度,离开徐志摩的张幼仪独立了、成熟了,最后走向了成功。
林徽因聪慧的言论,让徐志摩有了好老师遇到好学生的感慨,他们逐渐有了属于他们两个人的言语和密语,心也越来越近。志摩是一个需要爱情喂养的男人,他渴望爱情,需要浪漫,诗人的这段插曲,徽因知道得非常详细。
她喜欢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喜欢志摩那执着的眼神,喜欢他的高谈阔论。可是她更怕、更担心。那种怕意也许就在徐志摩逼着张幼仪签字离婚的那一刹那油然而生,她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想起自己妈妈所过的日子,想起那冰冷而又充满硝烟的童年。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了徐志摩的爱情,自己也会活在梦魇中,会让张幼仪一生都痛苦不堪,同时也会让一个孩子永远活在痛苦和压抑中,也许自己的未来也不可预知。
林徽因是一个理智与浪漫兼具的女人,浪漫的时候比谁都浪漫,清醒的时候又比谁都清醒,多年以后她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也是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不是她不爱徐志摩,只是她明白,她和徐志摩注定没有完美的结局,在最美丽的时候转身,留下的是永恒的美丽。就像戏剧,人们对悲剧的铭记远远超过喜剧。
她爱徐志摩,可是不敢放弃很多东西的爱情也许不该被称为爱情,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后来评述的朋友式的爱情。她很聪明,知道自己喜欢诗人的浪漫不羁,喜欢他的风流倜傥,喜欢他对自己的一往情深,可是,这样的爱情会长久吗?理智如她,一定知道诗人之爱多为空中楼阁的浪漫,偶被吸引,却绝不沉迷。这种让人着迷的爱会不会像昙花一样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呢?
又或许徽因是善良的,她离开他是不忍心伤害,不忍心伤害那个善良的女人。那个女人侍奉公婆,平凡生养,面对徐志摩的背叛无怨无悔。对于这个从没见过面的女人,她没有敌意,因为他们爱上的是同一个人,徽因和徐志摩没有走到一起,比那些夫妻互相束缚、怨言颇深要好得多。
徽因和志摩的爱情始于康桥,也结束于烟雨蒙蒙的伦敦。她有着扎根于大地的智慧,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林徽因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悲剧在她身上重演,她想要的是那种家庭的温馨、爱的温暖。她需要那种宁静而快乐的生活,那才是生活的全部。
一转身就是永远。
永远到底有多远,一天、一年、十年,还是一个世纪?徽因转身了,是因为她知道必须放弃。很多人只看到了诗人的泪眼婆娑和伤心,却没看到林徽因离去时没有向诗人告别的那种惊慌失措和无奈,她用自己的弱小心灵去慢慢调试,怅然心痛不是只属于徐志摩一个人。
永远很远,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他们再相逢,已经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