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91400000004

第4章 上卷山风(2)

在宋师傅到来的这两天里,生产队长贵亭叔,破例允许部分社员晚一些下地干活。但有一条标准,就是你这个人留下来,必须是一头乱发,上工去必须是一头青皮。通过这种安排,能让宋师傅闲不住,很快把全生产队壮年劳力的脑袋打扫一遍。宋师傅忙了两天以后,算算还缺一个人,就问小宝爷爷:“大叔,怎么不见七太爷呢?我还得给他清边哩。”

小宝爷爷很生气地说:“不知这老头跑到哪里去了,别等他了,该干啥干啥吧!”

马寨公社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七太爷突然失踪了,确实没有在村里引起多大的轰动和震动,人们照样有条不紊,各干其事。趁他失踪的这几天里,我们把其他事情絮叨絮叨。

山乡马寨,处在豫西南伏牛山的腹地里。这是一个相对古老的村寨,建村时不知起于哪个朝代。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浅山区与深山区的交界处,在兵荒马乱时,外边的人跑反,可以跑进来避难,深山里的“镗匠”(土匪),也可以前来打家劫舍。所以,在很远的年代,人们为了防范“镗匠”的袭扰,寨子里的头领们,就组织老百姓打了一圈寨墙,还挖有一圈护村的壕沟,叫做寨壕。现在这些壕沟快淤平了,成了母猪们领着一群猪娃“打泥”的地方。土寨墙也已经成了断垣残壁,有一段仍然是寨子里的制高点,“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决定,就是寨子里的上初中的学生回村后,站在寨墙上面的最高处,通过用铁皮卷成的土广播喊出去的。

在山区人口居住普遍分散的情况下,马寨倒是一个不多见的大村子。寨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大片开阔地里,所有建筑基本上全是草房,居住有将近两千口人,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就成了当地行政、文化的集散地。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里成立过小乡,人民公社化以后,又成了一个小小的人民公社所在地。在县里的区域规划图上,注明这里是马寨公社。公社院,也就是公社干部办公的地方,占的是老财主孙乃器的祖宅。孙乃器在解放时被镇压了,他唯一的儿子孙丙豪跟着老蒋去了台湾。孙乃器的祖宅是山里少见的瓦房,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让小宝他们这些小伙伴,经常在上面骑过来骑过去,烂裤裆、脏屁股和小鸡鸡儿,把石狮子的腰部,磨得发黑发亮。公社的干部并不多,也就是曹书记、胡社长、张武装部长、范治安专干、小李通信员等几个人。

马寨公社下属的第一个生产大队,就是我们马寨大队。大队的干部,大都是刘姓的人,“宛平城里管朝廷”,“近水楼台先得月”,每一茬公社干部们都与他们混得很熟。特别是支书刘庆典,经常和书记、社长在一起,喝县城里酿制的散装红薯干酒,喝醉了以后,就没有了上下之别,互相称兄道弟。因此,马寨的大队干部,与方圆几十里的其他一些生产大队的干部比起来,要有头脸得多。

处在公社所在地的马寨村,乱姓同居,但人口较多的有两大姓,为主的是刘氏,其次是孙姓。历史上,两大家族不断地争斗,恩恩怨怨,世代情仇,了犹未了,不了了之,有时也殃及到其他小姓氏。解放前,孙姓几个头面人物,有地、有钱、有枪,所以占上风。解放以后,姓孙的这几家财主,划成了地主成分,一下子跌入了劣势地位,出了一群“地富反坏”分子,再也没有能力与刘家争锋,刘家就出了一群大小队干部。马寨村年轻一茬人中的“能人”元叔,虽然长得好,有思想,可就是因为姓孙,母亲戴着的那顶四类分子帽子,压得元叔抬不起头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

那时节,公社通知各大队干部开会,都是“四类分子”的活儿,孙家的几个戴着分子帽子的人,就是公社里通知会议的专干。轮到元叔的母亲通知会议时,是由元叔代劳的,也就是在他往最远处的车辙沟大队送信的过程中,与我们马寨最漂亮的女青年刘凤姑好上了,这是后话。

凡是行政中心,经济就会相对发达一些,文化生活也会相应丰富一些。在公社院外,设有代购代销点,老百姓都称为“双代点”,也称为“合作社”。据说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是让群众按人头摊派的,属于股份性质的经济实体。可是,不管这“合作社”是否赢利,群众谁也没有见到过一分红利。一位伟人曾经论断过,计划经济也有市场,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这个合作社,“合作社”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存在的商品经济。就这么一处又收又购的商品交换处,里边的商品也是很贫乏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有“洋火”、“洋油”、“洋碱”,连铁钉也叫做“洋钉”,铁桶也叫做“洋桶”,还有必须用按人口分配的布票,才能购买的“洋布”,只有食盐才没有被称作“洋盐”。再加上新型的农机具,叫做“洋犁子”、“洋耙”,这些都冠有“洋”字的物资,是外边世界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带来的最有力的冲击。其实在群众的心目中,这些商品,不一定都是“舶来品”,之所以都叫做“洋”物品,主要是为了区别土生土长的“打火镰子”0怪味沧桑0与“火煤儿”、点灯用的植物油、洗衣用的“皂角板子”,以及农家妇女纺织成的土棉布,才冠以“洋”字的。这些日用品,不是平均分配的物资,放在柜台内,没有人民币是不可能买走的。特别是火柴、煤油和肥皂,这些生活的必需品,在当时十分短缺。物以稀为贵,谁掌握了这些物资,谁就最有权力。有时,没有头脸的人,根本就不会卖给你,营业员说:“没有。”你就干瞪眼没有办法。就是有头脸的人,要搞上一点,也需要找营业员“开后门”,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由于能够控制这些紧缺物资的分配,手中有权,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当时姑娘嫁人,优先选择的有三种人,其中营业员被放在突出地位,其次才是当兵的和司机。

有了商品,就要用钱去买。“双代点”的交换形式还比较原始,群众常说“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简单的交易。在当年,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产品,获得钞票的途径,不过是卖鸡蛋,养一头猪,卖从山上刨来的草药,以及一年两次生产队里的分配。余粮户可以分到钱,缺粮户往往还要向集体交钱。养鸡与养猪,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养鸡就是为了换日用品,养猪是为了娶媳妇。不然,有儿有女的人家,只好指望用嫁女儿的彩礼钱,再用来娶媳妇了。

电影与广播

每过上两三个月,县城里的电影队,就会到马寨公社来放一场电影,我们那里群众叫做“玩电影”。玩电影的场地,通常设在六队的麦场里,那是全大队最开阔的一个麦场,能够容纳最多的群众。这个场地尽管最大,到了放电影时仍然不够大,四乡八堡的群众,早就听说要玩电影,不到天黑就来了,往往银幕后边也站满了人。看到结束时,才点上麻秆火,照着道路、照着溪流中当做桥梁的大石头,摸十几里山路回家。

在玩电影的时候,银幕是用三根楠竹搭起来的,平时不用,就由六队的保管员保管起来。因为怕发电机的响声影响放映效果,发电机就放置在场房屋的后边。由于那个场房是北屋,发电机放在屋后背风,真是个好地方。特别是到了冬天,管发电机的放映员,处在背风处少受罪,可以裹一个军大衣,坐在旁边一边烤火,一边烧红薯吃。放电影的两个人都不傻,一到马寨放电影,争着去管发电机。这让小宝等几个小朋友,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为什么不在前边放电影,却争着管发电机?在他们看来,只有在前边放电影才最好,边放边看,多过瘾!因为他们那时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个放电影的,这样,就可以天天看电影了。只有孙二孬不想当放电影的,他说,自己将来娶一个老婆,让她放电影。别的小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他诡秘地一笑说:“只有这样,我才能天天日那些放电影的。”后来,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们知道,孙二孬这么恨放电影的,原因是有一次,放电影的老齐在他家吃派饭后,磨蹭着不走,他妈让他出去玩,他玩了一会儿回家,撞见老齐光着身子,正在他妈也光着的身子上努力,就一下子恨死了放电影的人。

山里比不得城市里的电影院,图像、音响都很差劲儿。有一次风太大,正顶着银幕吹,人物都变了形,扛肚子凹腰的,上面的大闺女也不好看了。更可笑的是,音箱没有办法固定在竹竿上,放在了离银幕北边十来丈远的土堆上,看电影的群众长了见识,他们原来以为银幕上的人说话时,口形和声音是统一的,声音像是从那块白布上发出来的一样。这次才知道,他们听到的,并不是从演员嘴里发出的声音,而是从另外一个地方钻出来的。

那时候,群众能够看到的电影片子主要是《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牧童投军》等几部影片,为数不多的译制片,都是来自前苏联的,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一部片子看了多遍以后,剧情和剧词人们都会背了,演员们还没有张嘴,人们就学着京腔替他们说了出来。小孩子们主要是记住了挥舞军刀的日本鬼子“大太君”,双手握着一根竹棍,张牙舞爪地叫着“八格牙鲁”和“杀个鸡鸡——”大一点的孩子,则学会了上边更精彩的地方。刘家老十三刘臭蛋,论辈分他应该叫孙二孬表叔,他却从来没有称呼过他,还多次拍着孙二孬的肩膀,学着《南征北战》上一句台词:“我说同志啊,以后别再叫我老大爷了,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还是个民兵啊!”

可惜在那时候,电影里没有恋爱镜头,要不然,山里伤风败俗的事情就会更多一些。有人说,元叔和凤姑好,是元叔替他妈送信办成的;有人说,其实不是在送信时办成的,而是两个人在看电影时,挤挤扛扛、摸摸索索搞上的。反正这事情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最清楚。我只是在这里猜想,当元叔拥抱着凤姑的时候,肯定也多么想如同《列宁在十月》里的瓦西里那样,拍着哭哭啼啼的凤姑的脊背安慰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可他连这点可怜的幽默也不敢有,这句台词必定哽咽在喉头里说不出来。

公社院里有电话,那条专用的电线,就从杜小宝家门前扯了过去。电话线有两个功能,平时通电话,早上、中午和晚上,还通一两个小时的广播。公社里的墙上,就安了一个广播匣子,是一个木制的一尺见方的方形盒子,油漆成红色,中间挖了一个圆孔,蒙着一块黄布。刚安上时,周边群众都很稀罕地来听广播。小宝他们一群孩子猜想,广播匣子里边说话的、唱戏的,一定是些从电线里传过来的小人人儿,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四方匣子,怎么可能容纳下那么多人?这些人不说话、不唱戏时,也不知在里边吃的什么,干的什么。

公社院里的小广播,挂上一年多以后,就开始出毛病。有时正在大声广播着,突然声音变得极小了。县里邮电局的领导,派来技术人员修理,通过检查线路,没有发现问题。后来找到了原因,原来,在这一条从上边传来的电话线上,进到马寨村里的那一段,吊上了好几个小小的扬声器。这是寨子里几个大孩子干的,他们从县城亲戚那里,搞来了这种小玩意儿,爬到通向公社的主电线杆上,扯下一根铜线,接在小扬声器上,再用一根线头接地,到了广播时间,就可以收听广播了。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监听公社领导与上级的通话。这种小小的扬声器,是一个黑色的小圆盒子,依靠套在一个磁舌上的线圈振动,带动盒盖上的金属发音膜出声。声音并不大,但功率大、耗电量太大,一接到主线上,就把通向公社的广播电流耗散了许多,所以公社院里的广播匣子,肯定不会太响了。

发现了这种现象以后,邮电局的人住在公社院,白天打牌,夜里出来检查线路。偷袭了几回,没收了好几个这样的小喇叭,并且张贴通告,如果再发现有人私接小喇叭,以破坏“三大革命”论处。从此,几个大一点的年轻人,就不敢再私接小喇叭了。漏网的小扬声器,竟然流落到杜小宝手里一个,他不仅学会了偷偷地接在公社的电线上听广播,而且把里边的线圈拆下来,重新缠绕,把里边的磁铁去掉再安上,反复试验,试图弄明白其中会发出声音的奥秘,让他失望的是,除了感到接到了通向公社院的主线路上时,只要来了信号,把小扬声器的线头含在嘴里发麻以外,其他什么道理也没有弄明白。

劁猪娃

七太爷失踪的第三天上午,劁(qiāo)猪的张麻子,背着他的标志来了马寨。劁猪的师傅在我们这里,不知为什么叫做“择猪的”。他们的标志是,走乡串户时,必定背一根龙头拐杖一样的木棍儿,龙嘴的两边,飘着两绺儿龙须。龙须是用白色或黑色的马尾(yǐ)做成的。山里人都知道,这龙须用什么颜色的马尾,很有讲究,用白色的,说明这个劁猪师傅是“门里出身”,家传的传家手艺;用黑色的则是说明,他的手艺是从外姓老师那里学来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相信的是家传的手艺人,实在等不及了,才用黑胡子“择猪师傅”。因为,家传的手艺没有保留,劁得净,出血少,伤口愈合快,劁过的猪受损不会太大,容易养大,长膘快。其实,这种猪的“外科绝育”手术是很简单的,两种出身的师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同类推荐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3:十全武功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3:十全武功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系列第三部,描画了自康熙末年诸子争立至嘉庆初年平定白莲教约80年间的历史。其中以雍正、乾隆两朝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伐贯穿全篇,而乾隆帝所谓的“十全武功”则是作者全力论述的重头戏。书中,雍正帝矫诏篡位,残杀兄弟,屠戮功臣,摧残士人及神秘被刺,乾隆帝两平准噶尔、大小金川之战、缅甸之役等丢人现眼的“十全武功”,惨烈的文字狱及各种宗教起义,都得到最优特色的体现。作者眼毒心明,无情地拆穿康雍乾三朝所谓盛世的谎言,将雍正、乾隆内心的阴暗与变态淋漓尽致地剖露出来,足以令深受教科书毒害的读者大跌眼镜,脊背发凉。
  • 李鸿章与慈禧
  • 大买卖

    大买卖

    张勇虽然是一介草民,但是他有野心,想赚钱,想发财;他通过借贷融资,空手套白狼;豪赌敢拼,兼并重组;合纵连横,大鱼吃小鱼;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运筹帷幄,一步步将小买卖做大,将小公司做强,最终创建起自己商业帝国。
  • 戊戌喋血记(上)

    戊戌喋血记(上)

    1898年,满清皇朝已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大胆颁布“定国是诏”,锐意变法维新,谭嗣同作为国家栋梁应诏进京了……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宏富,史料最翔实、叙写最详尽的描写戊戌变法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再现了1898短短一年中,发生在腐朽皇朝的所有大事件:中日海战、公车上书、强学会、百日维新、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权贵亡命、自立军起义,塑造了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中文学的艺术画廊增添了无穷的光彩!谭嗣同等人喋血在菜市口,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但谭嗣同那振聋发聩的“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吼声,一直激荡着百年中的所有志士仁人。
  • 星盟默示录Ⅱ:神之子

    星盟默示录Ⅱ:神之子

    本书为《星盟默示录》系列的第二部,承接了上一部的故事发展,以信仰国安度洛斯的圣骑士赛琳维西亚为主视角,在一次意外的劫狱事件之中,逐渐揭开了隐藏于黑暗之中阴谋。故事节奏张弛有度,有着非常强的叙事性和节奏感,在部分章节中采用了当下流行的POV人称叙事手法,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并为故事后期埋下的伏笔与疑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故事结构上依然沿用了**部多线发展的描写方式,呈现出了令人惊艳的巨大世界观并逐步揭开了复杂的角色关系与宿命,这些故事之间不仅互相串联,更是有着许多情节交接时引发的高潮与兴奋点,无论是昔日宿敌的相逢,还是往日同人的反目,都让人悲怆感慨,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婚宠逆天:裘少千里追妻

    婚宠逆天:裘少千里追妻

    母亲是上流社会人人唾弃的小三,女儿是万众皆知的裘家下堂妻。为母踏入虎穴,被下人刁难,被婆婆欺辱,她的丈夫也带着小三登堂入室。越是刁难,她越是不屈服!某天,男人如天神降临:“我的女人!谁敢动?”他只手遮天,为她挡下一切攻击。她生病,他彻夜不眠守在她床前。项链掉进江里,他亲自陪她寻找。终于她敞开心扉,母亲把她交到他手中,却冒出一个未出世的孩子要喊他父亲!她遍体鳞伤,撒手离去。最后一刻,他拉住她……
  • 清冷皇妃

    清冷皇妃

    她----天人之姿,却有一个清冷的性子,有千军万马抵抗的资本,却。。。淡然的看着别人欺在自己头上,看着爹爹入狱,却只是眉头轻佻,看着遍步尸体,她却风轻云淡的欣赏美景,一壶清茶、一把琴箫谈笑着风云变幻。。。。。。。。。。直到“他”洛君寒的出现,打破了她沉静的心,一次次出手相救,一次次的无比信任,她。。渐渐的沉沦了。。。。。就在她明白时,他却命在旦夕。。。她怒了。。。。敢动他心爱的男人,不管你是谁,都必须死。。。
  • 怪咖未婚妻,虐你没商量

    怪咖未婚妻,虐你没商量

    她不怕老鼠,不怕蟑螂,就连毒蛇蝎子蜈蚣都不怕,却唯独怕没有毛的无脊椎虫子,当然大青虫排行第一。后来,没想到那个可恶的恶人天天拿大青虫威胁她。这简直就是成精的大青虫啊,一天86400秒,每秒都在移动,活生生的移动通信。怎么办?逃为上册,什么节操通通见鬼去吧!
  • 转世刀仙

    转世刀仙

    刀仙陨落,凡间轮回,仙路浮途,天刀杨威。
  • 庭院深林深几许

    庭院深林深几许

    许苑庭,幼时母亲去世,与外婆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就这样一个野草般的少女却在进入大学后爱上了同寝室好姐妹林暖的哥哥,林深,那个如森林一样幽深的男孩。卑微的身世,注定了这份爱只能埋藏在心里,却不想,那个人却对她说:“我们在一起吧,许苑庭。”四年的时间,她爱他入骨,天真的以为他也爱他。直到那天,他的妈妈找到她,语带嘲讽:“许苑庭,你就是一只寄生虫。”“你以为林深会爱你吗?他只是在利用你。”“如果不是你,顾长卿怎么心甘情愿进监狱。”回到他们的家时,林深妈妈的话一直萦绕在耳边,推开门的那瞬间,许苑庭感觉到似乎有人掐着她的脖子,呼吸都困难了。沙发前面,一个女生搂着林深的脖子,仰着头和他接吻,而他的手轻轻的放在女生腰间,听到开门声,女生慌忙的回头看,,居然是林暖....林深妈妈的话回荡在耳边,原来他真的不爱我,那些温馨的回忆都是假的吗?那些疼爱呢,哦,原来也是假的。我不怕林妈妈的嘲讽,不怕世人的妒忌,只怕你不爱我,可是,你真的不爱我....
  • 天极恩仇录

    天极恩仇录

    特警陈铮在执行任务时意外穿越到天极大陆,得到一篇绝世功法,也背负了这功法的使命——灭掉入侵大陆的天外魔族,打通仙界之路。更继承了他隔世恩师的恩怨。在这因仙路无望而人心沦丧,利益至上的残酷世界,满心正气的特警在恩怨交织,尔虞我诈中冲出一条血路,开辟一片蓝天……
  • 九曲星河

    九曲星河

    九曲星河蜿蜒贯穿大陆,带来无穷机遇与危机,其中九大弯曲河段尤为最,被大陆最强势的几大宗门势力垄断!一次心动,老乞丐兼老流氓将某属狗的小乞丐拉入了修仙宗门。平静的修仙世界,仿佛被一块……巨石砸下,掀起了惊涛骇浪!
  • 情花有毒:竹马总裁非良人

    情花有毒:竹马总裁非良人

    “顾学长,我喜欢你。”“我不喜欢包子脸。”表白失败,父亲锒铛入狱的消息紧接传来。路微深突然被宁城最神秘诡谲的男人厉封擎盯上,生活从此天翻地覆。黑暗里,路微深躺在男人身下眼泪破碎。当厉封擎最重要的人性命垂危,路微深毅然决然的打掉肚子里的孩子。“我同意,但是我要摆脱你,永远。”厉封擎点头,看着她的眼神玩味危险。后来,她终于挽住了顾安歌的手,以为自此是他眼眸温柔的唯一。再后来,顾安歌撕下面具,露出了厉封擎的冷漠狠辣。他淡笑低语,“宝贝,不管我是谁,你都别想离开我。”她也唇角浅弯,“活着离不开,那、死了呢?”某年某月,气质女星路微深意外身亡。传言,那个桀骜淡漠的男人彻底癫狂……
  • 火焚阴阳

    火焚阴阳

    地玄,天玄,灵玄,武王,武皇,武宗,武尊,武圣,武帝,破天。轮回天道,掌握生死。炼药,炼器,焚天!一位落叶帝国山河城的少年,在一个夜晚遭到灭族,一夜之间,家族变成残垣断壁,从此少年走上了复仇之路。一位遭受袭击躲入少年玉牌中的人物,肉身被毁,将带领少年走向强者之路。掌握玄火,阳实,阴虚,夺阴阳,转乾坤,逆生死,毁轮回,破天道。
  • 特种兵王在末世

    特种兵王在末世

    一夜之间,丧尸遍地,社会崩塌,弱肉强食。一个退役兵王,一杆自制猎枪,杀出一条淋漓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