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靖边》又叫《打镇靖》,是一支流传甚为广泛的革命民歌。欢快敏捷的节奏,雄壮威武的旋律,扬善鞭丑的的歌词,充分表达了工农大众和红军官兵豪迈自信,乐观必胜的英雄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刘志丹发动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的光荣历史。
镇靖,是清同治年移治的县城,这里的人民疾苦年深久远,这里的革命思潮在逐步形成。民国17年牛庆誉任县长时,教民众唱“帝国主义蛮奴才,祸国把民殃,工农兵联合起来,打倒列强,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杀尽那害民的劣绅土豪”等歌曲,激发了这里人民的革命思潮。也就在这时候,刘志丹在渭北暴动后回到了陕北,开辟根据地建立革命武装,这对民众又是极大的惊喜和唤醒。人们看着县长李官春、张自立勾结土豪劣绅,军阀匪徒对人民敲骨吸髓的现实,望着红军根据地的扩大,产生了向往,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时镇靖城里城外流行着民谣:“官宦老爷,吃人强权;太太小姐,乔妆打扮;民脂民膏,他们吸干;向往真人,出在保安。”还有“红军常常胜,白军不中用,马弓套抢一哇声,掳回来好弟兄,交抢不打人,红军给你们发饷银,让你们回家中。”这些都反映了民众憎恨旧势力的心声,也说明民众的革命思潮有了进一步的高涨。
这时安塞川的恶霸团总闫九登,带数十匪徒钻进卧牛城崖窑,在这一带为非作歹。青阳岔党组织负责人李子厚、王治邦、谢怀德、王自福等人召集党员,商量要拔掉这颗反动钉子,3月组织赤卫队、先锋队向崖窑发动总攻,用土枪和两门自制的“扬开花”大炮对付敌人,闫以为是红二十六军来了,丢盔撂甲逃跑了,赤卫军缴获了两支七九步枪。老乡们又编了民歌唱道:“三月草青青,穷人要翻身,赤卫军包围了卧牛城,杀死闫九登,除掉害人虫。”县长张自立听到消息后,特别害怕,忙请驻军出动。驻军去了一个排被赤卫军黑夜包围,且被击毙两名活捉两名,缴获三支高标尺步枪。4月16日刘志丹在安定消灭高桂滋两个营,缴获了步枪几百支、轻机枪十九挺、迫机炮九门,这个好消息传到镇靖城,城里城外一片欢腾,人们又编出了新民歌:“红军要高潮,白军要倒遭,倒遭真倒遭,兵败如山倒!”“思想又思想,思想打武装,打起武装闹呀闹一场!红缨杆子长,人马闹嚷嚷,走一回镇靖也提上一回枪。”这充分说明推翻旧衙门,建立新政权的思想在民众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这时间,高桂滋师从靖边调走,派高双成师接防,派遣虎儿子营长屈子鹏驻靖边城。群众深恶痛绝又编出了新民歌:“靖边城四方方,衙门坐了张县长;张自立鬼模样,欺压百姓没有好下场;要打镇靖城,活捉屈子鹏,对张自立也不留情。”这体现出群众盼望解放镇靖城的烈火已燃烧得愈来愈旺。
1935年农历5月28日,红26军在已解放了四座县城后,部队秘密运行,凌晨又包围了镇靖城。红三团首先夺取东门,入城后展开了激烈巷战,这时少先队长惠聚才带领队员从南城登云梯攻入城内,贺晋年带红一团分散进城,消灭城皇庙守敌,又攻打北城门楼歼灭敌人。中山台守军居高临下,机枪扫射不断,红军战士从四面攻向台周围,敌人撂开了手榴弹,红军战士把冒烟的手榴弹又摔在台上爆炸,机枪哑了,敌军乖乖成了俘虏。红军发现屈子鹏跑了,快马追击至杏叶沟击毙。这次战斗速战速决,歼灭敌人五百多人,缴步枪五百多支、机枪三挺、一门迫击炮,大量的药品和军用物资。屈营被歼,镇靖解放,震动了三边和周边地区。30日保安县城守敌弃城逃跑,保安宣布解放。红二十六军在不到两个月时间攻战了安塞、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彻底失败。
镇靖城解放了,军民欢呼,民歌又此起彼落:“鸡叫三遍天放亮,红军来到东城墙上,搭上云梯上城墙,叫你屈子鹏猛不防。上了城墙上,摆队站两行,忽啦啦提了贾连长的枪。千年统治百年的恨,一前晌打开了镇靖城。炸弹青烟冒空中,冲冲冲喊成一哇声。攻打镇靖城,老刘发先行,劳苦群众抬伤兵。屈子鹏变了形,穿上便衣要逃生,盐店暗门滩,追得屈子鹏无处钻;烟墩山里程长,屈子鹏套进了阎罗网,命令下军号响,歇兵三天回后方……”红二十六军政治部同志把军民编唱的民歌尽快整理,民间艺人张永贵、杜芝栋、冯明山等到处给人教唱,一时《打镇靖》民歌在靖边城基本普及了。
1942年后半年,艾青、何其芳、丁玲、古元、严辰、柯仲平等来靖边采风,把这些民歌都收录去了,建国后在出版的《陕北民歌》一书有这首民歌。1962年冬《解放军报》刊出了这支民歌,并更名为《打靖边》:
1.红缨杆子长,人马闹嚷嚷,走一回靖边,提呀嘛一回枪。
2.靖边包围定,老刘发前行,造上个云梯,上呀嘛上了城。
3.上到城墙上,队伍站两行,格巴巴的提了一呀嘛一棚枪。
4.烟气冒空中,炸弹不中用,轻机关打开一呀嘛一哇声。
5.打开镇靖城,火烧县衙门,穷苦的百姓翻呀嘛翻了身。
6.打开监牢门,“罪人”放出城,劳苦的群众都呀嘛都欢迎。
7.老刘是军长,炮打屈营长,歇兵三天回呀嘛回后方。
8.回了后方门,队伍又补充,同志们继续再呀嘛闹革命。
《打靖边》民歌,是广大群众、红二十六军官兵、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她如同陕北的山丹丹花那样鲜艳耀人,七十年来盛开在歌坛,永不凋零!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