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西部文化的圣地,历史文化的沉积;三边,浸染着黄土高坡的风情,有取之不竭的历史和现代文学的素材。姚勤镇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了几十个春秋,一直在文学这块田园里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二十多年前我就在《光明日报》《延河》等报刊上,阅读过他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现在看了他寄来的《三边情愫》书稿,我被这些带着音符的文字感动了。三边的崛起,陕北的沸腾在书稿中易而可见;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记录在书稿中历历在目。书稿如同摄像机把我引到三边又转了一圈游了一回,三边是光彩夺目的钻石,是剔透晶莹的水晶;三边是润泽碧绿的玛瑙,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三边的确是个好地方!
这本散文集,由四部分组成。在《文史一撷》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转战陕北时在靖边留下的光辉足迹;看到了毛泽东的朋友白文焕、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杜子栋和获得毛泽东表彰的模范乡支书张玉珍的真实写照;看到了怀念当代文学巨匠路遥和剧作家姚以壮的真情实感;看到了三边人情风俗的真实记录。这组文章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文稿中的字里行间,浸注着作者对三边大地的人文地理和悠久历史的研究心血,值得一读。在《影视一瞥》中,首先看到的是山青水秀绿染靖边的美丽画卷,使人联想到三边人传承着良好的植树造林传统,忘不了清光绪年间县令丁锡奎的《植树俚语》;忘不了抗战年代县委书记惠中权的“家有三百柳,吃穿不用愁。多栽一棵树,多养一只羊,多拾一斤粪,多打一升粮”的建设口号;忘不了20世纪70年代,县委书记赵兴国带领干部职工营造万亩林,绿化新县城的重大举措;忘不了风沙口上的科技干部试验科学造林、全面推广中洒下的辛勤汗水。接着他又把读者引向历史内涵的匈奴古都统万城,统万雄风歌舞,由围猎、筑城、放牧、征战、庆功、掳掠六场组成,气势宏大、战鼓擂擂、战旗飘飘,使人们从歌舞中领略到大夏古都的雄伟辉煌。《讲解一页》中,使我们对沙漠古都统万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们对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靖边的革命活动了解得更具体更详细的认识。这段红色的历史,与统万城白色城池,牛玉琴夫妇艰苦创业如今绿树成阴的治沙林、万亩林、千年古柳生态园构成了靖边红、白、绿三色旅游的壮丽画卷,为宣传靖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情愫一缕》中,作者通过教坛轶事、宣传住事、人大琐事、文化纪事、人劳趣事、退休忆事六组文章,回顾了几十个春秋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些有趣和耐人深思的片断。文中充满着作者对黄土地深深的眷恋,充满着作者对三边这块热土的赤子之心,读着这些作品我被作者辛勤地在文学田园里耕耘的精神而感动。
本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涉猎范围广泛,思想寓意深刻,文笔犀利活泼,语言朴素生动,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厚实感。这个集子是作者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往事和故土是这本集子的关键词,集子中潜藏着作者内心深处对三边的热爱,由于对三边情意浓浓,文稿中洋溢着作者的切切真情。
1999年,我在靖边采风时,当地一些人说姚勤镇半生来一直写别人,别人很少写他。我走访了许多人,曾写过一篇《姚勤镇同志其人》,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收编在《中国优秀事企业管理者传》一书,这是我对本书作者的敬意和钦佩!
是为序。
温华
2006年7月于西宁青海湖畔
(作者系陕北人,自由撰稿人)
第一章 文史一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