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沟松王
落叶松为啥从东山往东不再有?往西到西山也不再有,它就只生长在巴里坤南山一带呢?
很早很早的时候,巴里坤南山也是一座没有树木的荒山。有一年,阿尔泰那儿的松王准备带着子孙向东迁移。这一天,松王带领子孙们从阿尔泰山出发了。它们的行动很神秘,只是在晚上才走,白天就停下不走了,松王让年轻力壮的在前面带路,松王居中,后面带着老弱病残,向东转移。
松王带着子孙们走啊,走啊,这一天当松树群走到巴里坤南山黑沟的时候,正好南山的神出来巡山,发现有松树群从西面向东面移动。山神就急忙把土地爷叫来,两个人商量。山神对土地爷说:“土地呀,你看我管的这些山上没有树木,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树留下来?”土地说:“我想个办法把它们留下来。”两位神仙正在商量的时候,前面的松树已经过了黑沟继续往前走。
土地爷想,只要把土地变硬它们就走不动了,想到这里土地爷就把土地变硬了,可是松树群还是继续往前走,山神和土地正在没办法的时候,只见从西面过来了两株齐天大树。山神一看就知道是松王过来了。山神就来到松王面前,对松王说:“请你们留在这儿吧!你看我管的这一带的山多好啊,你们就在这儿安家吧!不要再走了。”松王说:“不行,你们这里不好,我还要走,看哪儿好,我就在哪儿安家。”说完就要走。
山神也一点办法都没有。正好这时天亮了,松树都一起停下来了,准备晚上再走。这时,山神和土地爷两个神仙又商量起来。他们想啊,想啊,山神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个啥办法呢?山神和土地两个神仙就用铁链子把两棵松王绑起来,把铁链子压在山下边。到了晚上松王又起身走的时候,说什么也走不动。松王一看自己被绑着,没有办法走了,也就下令让子孙们停下来。
松王对子孙们说:“我一年长一圈,用不了几年就会把铁链子撑断,撑断了铁链子我们再走吧。”子孙们就停下来,等待松王。可是松王一年一圈地长啊,长啊,不知长了多少年,还是没把铁链撑断。松王只好下令让子孙们在南山一带安下了家,松王自己住在了黑沟。所以直到现在,年轻力壮的松树在黑沟越长越茂盛。在黑沟西面的树就死得较多,越来越衰弱。
直到现在还有人看见这两棵大树在黑沟,两棵树上都有一道很深的槽子,据说是铁链子勒的。这就是黑沟松王的来历。
讲述:胡德祥 采录:胡顺林
尖山子镇压西海子
巴里坤故地气候严寒,这是盘踞在西海子里的冷龙在作祟。西海子边上更是寒冷难耐。人还有房子遮风挡雨避雪,有柴火煤炭取暖烤火,无遮无盖的牲口就倒了大霉。它们在辽广滩①里吃草,冬天还得用蹄子刨雪找草,黑里(夜晚)就趴在山弯子里避风。尤其可怜的是羊,剪了夏毛或者剪了秋毛的时候,冷不零丁地下上一场大雪,光着身子没毛,弄不好就能被活活地冻死。这种情况山神爷和土地爷是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的。一天,又是在羊刚剪了夏毛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羊冻死得成摞摞子②的。土地爷和山神爷碰在一搭里,就商量怎么对付冷龙。山神说,办法倒是有一个,就是派我的两个儿子过去,填平了西海子,这冷龙没处生活,只得逃走,天气就会变暖和的。
第二天一大早,山神的两个儿子,就是大山下头的两座小山,就离开了大山,慢慢向西海子走过来,眼看就要来到西海子的岸边了。
这时候,住在西海子边上的一个庄户人家的大门吱咛一声推开了,从院子里走出两个女子,是姑嫂两个,一个提着水桶,一个拿着杠子,她们是到井边来打水的。嫂子摇动辘轳打水,小姑子拄着杠子往南边看。突然小姑子呱喊③一声,说:“嫂子,你快看,那两座山,咋往海子里走呢?”
嫂子眼神不好,停住手问:“在哪里呢?”小姑子用手指着说:“你看嘛,在那———里呢嘛!”说话间,这两座山就停止了前进,永远地凝固在西海子边上了。原来,这山神爷派自己的两个儿子来镇压西海子,是天机不可泄露。却叫这多嘴的小姑子说破了天机,也就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了。
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这小姑子光用嘴说一说也不碍事,要命的是用手指了一家伙,这女人的手是厉害的,把山都能镇住。这两座山,没能完成镇压西海子的使命,又是惋惜,又是痛恨,止不住的泪水喷涌而出———这就形成了尖山子的泪泉。
而巴里坤故地的气候也就未能改变,依然如故地严寒。
讲述:姚许氏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辽广滩即辽阔的原野。比如: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在辽广滩里吼上一声,会好一些。
②成摞摞子专门用于形容尸体堆积。比如:六月里一场大雪,把羊冻死得成摞摞子的。
③呱喊即放声高喊。比如:他把嗓子呱喊哑了。
下马崖的传说
“下马崖”,维吾尔语叫“巴衣”。据传三百五十年前,拜城县曾有几个维吾尔族人到关内经商,走的是天山北的古道,曾在上马崖住过,他们认为这里景色迷人,气候温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有几户拜城人举家迁到上马崖,过着游牧生活。有一天,他们在放牧中突然发现戈壁小绿洲———下马崖,这儿泉水叮咚响,百鸟鸣唱,土地肥沃,是居住的理想地方,于是又一起搬到下马崖。最早来这里定居并开荒造田的是奴鲁孜·艾孜买提等人,他们都有亲属关系,由于是从拜城来的,自然要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在世的及下世的亲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忘故土,就以自己故乡“巴衣”命名下马崖。
另一个传说说下马崖是唐朝僧人及旅行家给起的地名。传说唐僧师徒一行到过上马崖和下马崖,来到下马崖时看到泉水潺潺,唐僧对沙僧说:“我要下马。”沙僧说:“哎。”从此这里就取名下马崖。
从两个传说中可以看到:第一个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直到现在下马崖群众还说我们的老家是“巴衣”(拜城),一百年前还有人回老家祭祖。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互相往来的关系已经中断。至于第二种传说,唐僧是否路过下马崖就很难查询了。
讲述:卡迪尔·沙力 采录翻译:丁芜
金碗
据老人传说,西海子里有两只金碗。这两只金碗就搁在西海子龙王大殿的宝案上。这两只金碗是镇海之物,有了它海水才平静安宁。海水平静安宁了,倒映在水镜中的大山也才会平静安宁。一旦海水翻起了波浪,倒映在水镜中的大山也就动摇起来。影子一旦动摇,大山的实体也就跟着动摇起来,这就要波浪滔天,地动山摇,天下就不能太平。可是这金碗有这么重要,只有神仙知道,凡人谁也不晓得。而直到外地流窜来的水贼盗窃了金碗,当地的人们才知道,金碗原来这么老到①。
说是有一年,从外地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来了以后,就说这里太缺水了,从南山边子走到北山边子,有的就是几条小渠沟,只能供娃娃洗个澡儿,连个供大人游泳的地方也没有。当地人听了不服气,反驳说:“哎,你不要顶上个箩儿就看不见天,你到我们西海子边上看一下子去。你小心不要看晕了眼睛掉到水里去了。”
那两个人说:“你放心,我们哥儿两个,除了水面上的鸭子和水底的鱼,怕没人能比上我们浮水和钻水的本领呢!”
当地人试量②说:“你把天吹上一个窟窿,我们还没办法补。说下的不算,下到水里再看!”
这两个外地人来到西海子边上,二话没说,就扑通、扑通地钻到水里头去了,不但衣裳鞋袜没有脱,连头上的帽子也没有摘。当地人就有点奇怪了,再有好水性,下水也是脱个上精下溜的,他两个咋就囫囵身子③下水了,该不是到我们这里寻死的吧?过了一会儿,漂上来了两个蛋壳帽子④。人们就惋惜地说:“活眉眨眼的两个人,下去就不见面了。”有人主张下水打捞,懂世故的老人就说:“这个海子深得了得,没有底。听说还与别的地方的海子连着呢!再说了,我们这地方的人都是旱鸭子,下去救不了人,怕连自家的命也搭上了呢。”
话音还没落,海子里的水摇摇晃晃地翻起了波浪,倒映在水里的大山也摇晃了起来,海子边上的大山也跟着摇晃了起来。把人都摇晃得站不住脚。
府里的老爷赶紧请大庙的法师求仙问神,才知道是放在西海子龙王宝案上的两个金碗叫水贼偷走了。原来那两个跳进西海子逞能的外地人就是水贼。他们盗了镇海的金碗,就从水底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府台老爷立刻派遣武艺高手,追杀了水贼,夺回了金碗。法师做了道场,把两只金碗丢到水中,海子才安宁下来。大地和大山也跟着安宁下来了。
讲述:章品贞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老到:老辣、精明、厉害。
②试量:即激发勇气。比如:他经不住烧料子们的试量,就把两麻袋麦子背了起来,结果压得吐了血。
③囫囵身子:即穿着衣裳下水或者睡觉。也指结婚后却保持处女状态。比如,新媳妇天天是囫囵身子睡觉,男人沾不上身,到离婚她还是个囫囵身子。
④蛋壳帽子:即瓜皮小帽。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镇西故地的一些老人,还留着小辫子,戴着蛋壳帽子。
沙山子和四条渠
巴里坤东山边子上有一座沙山子,全是由一堆一堆灰白色的细沙子堆起来的。山峰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峰顶却都是尖溜溜的。这里的沙子细得像是小米子一样,有人说这沙子捧在手里也会从指头缝里漏掉的,还有人说即使装在口袋里想带走也会从口袋缝里漏掉的,怎么就能堆起来尖溜溜的山峰还不会坍塌呢?再说了,这营盘大小的沙山子周围全是绿莹莹的草地,没有一点沙子,怎么就在这草地中间冒出一个沙山子来呢?
根据世代传说,这细沙子堆成的小山是专门镇压樊梨花七十二座连营的。
原来在唐朝的时候,女将樊梨花带领朝廷的大军西征,来到松树塘,就把七十二座连营驻扎在了山脚下的草地上,与驻扎在西山边子上的铁板道人对垒。经过几天的激战,铁板道人不是樊梨花的对手,眼看就招架不住了,他就利用妖术,偷袭唐军。这天夜间,趁唐军熟睡之际,他念动咒语,用他变得像山峰一样大的铁板,就地铲起了一板泥沙,向樊梨花的大营压了过来。可怜熟睡的兵将都给压在了下边。
铁板道人使用妖术铲起的这坨泥沙就变成了一座沙山。而压在沙山下边的唐军英灵却威武不屈,还在阴间操练,时刻准备与铁板道人一决雌雄呢,因此,到了夜间或者天阴的时候,人们还能隐约听到击鼓鸣号、准备进攻的喊杀声。
同时,据传说镇西北山边子下边平原上的四条水渠的来历也与这次战争相关。现在的大河乡田野间,有四条并列的水渠,也就是当地人称为头渠、二渠、三渠和四渠的四条水渠。说这四条水渠,是铁板道人在情急之中用手指头抠出来的。
说是当年那场战斗中,铁板道人用卑鄙的妖术镇压了熟睡的兵将,站岗放哨的兵将却从沙子堆里钻了出来,在樊梨花的带领下,冲到阵前要活捉铁板道人。铁板道人在情急之中,又施展妖术,念动咒语用手抠起了一把泥沙,向奋勇而起的兵将压过来。七十二座连营的兵将就全被压在沙山下边了。
而铁板道人抠起泥沙的四条指头印子,就变成了现在四条水渠。铁板道人铲起泥沙的大坑就变成了现在的西海子。
讲述:杨高才 采录:许学诚
焕彩沟和鸣沙山
打哈密到巴里坤去,以前不是步行,就是骑马,再就是赶个马车。不管你怎么走,反正得三四天,第一天就住到南山口下边的黑帐房小站里头。说起这个黑帐房的名字,还有个来历呢。
传说唐朝一次征西,先行官薛丁山带的人马,先到这里,前面就是南山口,是鞑子樊洪的地盘。南山口由樊洪的大儿子樊龙驻扎。薛丁山为了迷惑樊龙,把营房帐篷都弄成黑色,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作黑帐房,成为哈密走巴里坤的第一个驿站。
樊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樊奴尔阿娃,从小受到樊洪的百般宠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小就喜欢舞刀弄枪、骑马射箭,学得一身好武艺。樊奴尔阿娃一天天长大了,越来越漂亮,不少兵将头目都想攀亲求婚。樊洪为了拢住贴身大将杨帆,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杨帆。杨帆身材高大,武艺高强,脸黑如墨。站在那,就像黑铁塔,樊奴尔阿娃不愿意,嫌他太黑了。樊洪劝女儿说:“杨帆的脸是黑的,心是好的。他武艺这么高强,打仗这么骁勇,是个大将之才。武将有几个漂亮的?”
听父亲这么一说,樊奴尔阿娃也没办法,只好不言传,可是心里老是个疙瘩。
就在这个时节,唐朝征西的兵马,一路来到了南山口,驻扎在黑帐房这个地方,准备先拿下南山口。樊龙接到禀报,寡不敌众,连夜赶回营地棺材沟搬兵。
樊洪立即派女儿前往南山口和樊龙一起抵挡唐将。
第二天赶早,樊奴尔阿娃披挂整齐,乘马出阵,见对方阵前一白脸大将,不管青红皂白,举枪就刺,一气战了几十个回合,不分上下,樊奴尔阿娃暗暗惊讶。薛丁山虽武艺高强,可马上功夫不如樊奴尔阿娃,一时胜不了,忽心生一计,大声喊道:“对方女将暂停,请报上姓名,我大唐先行官从来不杀无名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