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次,慈禧老佛爷闲来无事拉了泡屎,忽然心血来潮,非得让一位老太监吃了它。人人都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但人家慈禧兴致高昂,谁也不敢说什么,倒霉的老太监只得低着头吃了那泡屎。这事儿让光绪知道了,光绪皇帝有些听不下去,咕哝了一句,“宫里头没有这样的规矩”。而这话又传到了慈禧耳朵里,慈禧当下就不高兴了,一拍桌子说道:“我就是规矩!”于是,这紫禁城中的规矩就大抵定下来了。
宫规典制放在那里,条条框框十分拘人,然而真正说的算的还是主子。即便主子没按照那宫规来,也会有无数人绞尽脑汁为主子寻开脱的办法。所以啊,把那本“宫廷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不一定能保一世太平,倒不如知道谁说得算,知道说得算的那个人的心思来得安全些。
早请示晚汇报,中午还得来陪聊 | 请安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代,等级制度森严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别以为进了宫,选了秀,做了皇帝的老婆就能过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闲生活。别说一般的妃嫔了,就算皇帝大开宫门正式迎娶回来的皇后,那也只是个当家媳妇罢了,头上还有皇帝、皇太后、皇太妃这三座大山呢。
按照贤妻美妾的要求,一般妃嫔品德无大错就行了,闲暇之余只需要穿衣打扮或是看戏养狗或是书画自娱,还能自得其乐,但如果是皇后,要求就高了很多,首先你必须品德高尚,对皇帝、皇太后、皇太妃恭敬,做到母仪天下;然后你还必须贤惠,照顾好皇帝的老妈和大小老婆,管理好后宫的太监宫女,不能争风吃醋,不能玩忽职守;最后你还得应酬,时不时地接见臣子的老妈和老婆,帮你的皇帝老公做公关。唉,怎一个辛苦了得!
看到这儿,你就开始琢磨了,既然皇后那么辛苦,我干脆就别做皇后了,做个宠妃行不行?那么,在皇宫里,只有皇帝的宠爱就能过上呼风唤雨的好日子了吗?你又错了。皇后对皇帝来说,还能算是帝国高级CEO,勉强称得上夫妻一体,而其他妃嫔呢,对皇帝来说就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或是书桌上的一个摆件,房间里的一个花瓶这类装饰品而已。
帝王心,海底针。后宫三千佳丽,每三年皇帝就能挑选一大群年轻貌美的秀女进宫,你又凭什么能得到皇帝长久的宠爱呢?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啊!
什么?你不相信?清代皇帝都是痴情种子?《甄嬛传》、《步步惊心》、《孝庄秘史》不都这么说嘛。哎,你可别清穿剧、清穿小说看多了,就把影视作品当成历史了啊。你该读一读清代的《后妃传》,看看写进史书的有名有姓的妃嫔有几个,再看看她们得以安享晚年的又有几个,然后你就会明白了,历史比小说要残酷一百倍。
那些得到皇帝宠爱的妃嫔,没有哪个有好下场。顺治是有名的痴情皇帝,据说他独宠董鄂妃,结果呢?董鄂妃生的儿子只活了三个月,她自己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了,就算顺治为她哀痛而死,但人都死了,一切成空,也只是后人留下一些谈资而已。
光绪皇帝最宠爱珍妃,结果呢?堂堂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女子都护不住,慈禧太后一道圣旨,就让珍妃做了井底亡魂,何其凄惨!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安安稳稳地在皇宫里活下去呢?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就两个字:规矩。
清朝的皇族——满族在还没有建立清朝的时候,就有特别尊重长辈的好习惯,等入了关,做了皇帝,这尊敬长辈的习惯受到中原礼教的影响,就演变成了更加苛刻的长幼关系和更加森严的等级制度。
就拿皇帝来说,康熙是一位特别勤勉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皇太后的宫殿外面请安。想想看,连皇帝都得对皇太后毕恭毕敬,身为皇帝的老婆,是不是该对婆母更加恭敬呢?
所以,清代的妃嫔,包括皇后,尽管每天都无所事事,但作息时间还得向皇帝靠拢。康熙皇帝是个非常勤勉的皇帝,对自己要求很高,每天早睡早起。晚上六七点钟,皇帝准备睡了,尽管你还一点都不困,也得赶紧洗洗睡了,不然你房间的灯火万一影响到万岁爷的休息怎么办?每天凌晨四五点,皇帝就准备起床上朝了,皇宫里最大的BOSS都不能睡懒觉,你当然也必须梳洗打扮,穿得整整齐齐地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待着。如果是没品级的宫女,你必须比主子起得更早,如果是有品级的妃嫔,你还得赶紧洗漱完毕,到皇后的宫殿外面待着,等着跟皇后一起去皇太后的宫殿请安。
皇后和皇太后可能不会注意到宫妃迟到与否,但广大妃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把你PK下去,跟大家竞争皇帝的人不就又少了一个嘛,这种让人喜闻乐见的事儿,怎么能放过呢。所以,迟到的后果,呵呵,葬送的就是你的前程,因为你没有规矩,不敬重长辈啊!
皇太后差不多就算是后宫最尊贵的女人了,她不慌不忙地起床梳洗,用过早饭,然后才接见儿子花枝招展的后宫妃嫔。当然,只有地位高的皇后、皇贵妃等才有这份荣耀陪着皇太后说话聊天,一般的妃嫔就只能站在大殿里,听她们讲话。皇太后有心情聊天,就让大家多待一会儿;要是皇太后要礼佛,不想跟人聊天,就会吩咐身边的大宫女,让大家都回去吧。
皇太后发了话,皇后就得听从,于是又带着大家回自己的宫殿。妃嫔们都得听皇后安排,或是回自己的屋子里去,或是留下陪皇后说话。一上午也就过去了。
到了下午,多半是妃嫔自行安排时间。喜欢热闹的,可以看宫女太监们逗猫狗鸟这些宠物玩,或是到其他妃嫔处聊天。喜欢安静的,就在自己的屋子里绣绣花,写写字,或是到小佛堂礼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红颜老去。
很难说这样的生活是幸还是不幸,因为不单是皇宫,在清朝,就是一般官宦家庭也有早晚到父母房里请安的规矩,叫作“晨昏定省”,也就是说早上和晚上定时到父母房里问安,看看长辈的身体如何,心情好不好之类。当然一家之主肯定忙于工作,侍候长辈的工作主要是交给家里的女主人来做的。具体怎么侍候呢?一般就是早晚请安、侍候长辈用餐、照顾生病的长辈等等,如果做了管家的主妇,还得处理家务事,管理仆役,管理家产和人情往来等等。
刚进门的新媳妇,必须每天到婆婆房里问安,侍候婆婆一日三餐。就是婆婆准备吃饭了,你得摆筷子,拿碗;婆婆坐着吃饭,你站在旁边给她夹菜;婆婆吃完了,你才能到偏房去吃两口剩菜剩饭。如果家里有小姑子,你还得侍候小姑子,小姑子享受跟婆婆一样的待遇。
如果婆婆心好,让你侍候个一年半载,也就不要求你天天都这样了,也会叫你坐下吃饭,让丫头们侍候着。
如果婆婆对你不满意,那就比较凄惨了。一日三餐让你站着侍候,还能叫你从早到晚都做丫头的事儿,根本不让你有时间跟老公在一起。三个月或是半年一过,还要嫌弃你没为婆家开枝散叶,要么把你赶回家,要么送一大群小老婆给你老公使唤。
这一般人家其实也就是皇宫生活的简化版,一般人家里的媳妇日子都不好过,就更别说情况复杂了一千倍的宫廷妃嫔了。
老妈,我想你了 | 家人入宫觐见的规矩和程序
好不容易挤过了选秀这一关,你终于能把户口落到紫禁城了,唉,真是不容易啊!不过,这还只是漫长宫廷生活的开始而已,除了少数后台硬、背景深的姐们儿能够成为有位分的妃嫔外,大多数入选的人只能从答应、常在这种最低等的宫妃做起。
最尊贵的皇后只有一个名额,次一等的皇贵妃也只有一个名额,第三等的贵妃有两个名额,第四等的妃有四个名额,第五等的嫔有六个名额,混到嫔以上,才能算是皇宫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等不限名额的宫妃,说起来也是皇帝后宫中的一员,但拿到一般官宦家庭来看,最多就是个通房丫头的地位,勉强能在宫廷里保留一个姓氏,如果姓苏,就称苏答应,如果姓陈就叫陈常在。
别以为后妃有等级就有爬上去的机会,这可不是有功劳就能得到晋升的职场,不少嫔以下的女子一辈子都没得到晋级的机会。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那进了比侯门更高级的宫门,个中滋味,就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啦。
皇宫这个地方,往大了说,那是国家的重地,皇族的荣耀,皇权的象征;往小了说,它也不过就是四四方方一座城,住着皇帝一家人罢了。当然,作为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家庭没有家事,家事也是国事。因此,皇室家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矩执行,行走坐卧都有规范,稍有不慎,就可能惹上麻烦。
进宫之前,可能你已经接受过嬷嬷们的教导,但当真正站在那狭窄的庭院中,你才会对规矩这个词有最深刻的体会。清代规定八旗女子必须经过选秀,皇亲国戚的妻妾都由皇帝亲自指派,在这样的环境下,八旗家庭特别重视对女孩子的教养,没有选秀之前,谁也不敢说自家的女儿就做不得皇后皇妃,没有母仪天下的机会。为此,清代明确规定,八旗没选秀的女孩子不用对家里的任何长辈或是其他什么人行跪拜大礼,八旗贵族少女和平民少女之间也没有特别大的等级差异。
但是选秀之后,秀女们的地位在一瞬间就拉开巨大的差距,再也不是家人捧在手心里的明珠宝贝。上有皇帝、太后、太妃压制,中有妃嫔争宠,下有太监宫女阳奉阴违,每一步都让人惊心不已。受了委屈怎么办?哭着喊着“老妈,我想你了,我想回家”,有用吗?
没用!
如果是民间的女子,嫁人之后,如果娘家离得近,那一辈子还是有不少机会能回家探望父母的,但嫁给了皇帝,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规章制度里边写着呢!清清楚楚!《清宫史·宫规》规定:“凡秀女入宫,有名号者,父母年老,特旨许会亲,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亲戚不许入宫。”
看着还不错吧?每隔一年或是几个月,亲生父母还能到宫廷里来探望。但是,你注意到了吗?有名号的秀女才有这项殊荣,至于那些没名号的呢?还有,得到皇帝特许的才能见亲人,那没得到皇帝特许的呢?就只能“呵呵”了,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家人是路人啊。
你或许会惊讶,怎么可能呢?《红楼梦》里面不是还写了元妃省亲的章节吗?皇帝还特意下令让荣国府修葺园林,迎接元妃回家呢。虽然只在大观园里面待了几个小时,但好歹还是算回家探过亲了吧?而且《红楼梦》里面不是还写过王夫人和贾母到皇宫里探望元春的吗?作为清朝人的曹雪芹应该不至于搞不懂宫廷规矩吧?
面对这种疑问,我们只能回答说,小说毕竟是小说啊!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人家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也没有指天咒地地说,我就是写的本朝皇帝啊。你还记得么?《红楼梦》的开头可不是清代怎么怎么的,而是“不知哪朝哪代”啊。而且,在清代这个大搞文字狱的朝代,我想,曹雪芹先生恐怕也没那么大的胆子,敢把真人真事一一写出来。最多只能借元妃的话传达一言半语宫廷生活的不容易。
元妃省亲,人还没到,全家老小就穿着大礼服列队等候了,等见了面,就连她的亲奶奶和亲生父母都必须对她行跪拜大礼。元妃本人更是哭泣着抱怨家人的狠心,把她送进了皇宫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何等悲伤可怜啊!
事实上,在清代,按照《宫内现行则例》和《钦定国朝宫史》中的有关规定,“内廷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中会亲者,或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
也就是说,想要见到父母,你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你的等级在嫔以上,并且有自己的封号,如“德妃”或是“珍妃”等;第二,你还得向皇帝本人请求,得到皇帝特批,“某某妃怀上龙种,或是父母年老,思念父母,特许其亲生父母进宫”。二者缺一不可。
就算父母得到特批,进了皇宫,还非常荣幸地领到了紫禁城暂住证,没错,你的人品特别好,皇帝特批让你的父母照顾你三个月。哎哟,你开心的呀,马上就想指挥着太监宫女打扫房间,安置父母。没想到身边的嬷嬷立刻就阻止你:“这紫禁城啊,能住的,就只能是皇家人,你现在是皇帝的老婆了,住紫禁城是必须的。但你的父母可就没这个资格了,紫禁城里,你还不能当家做主呢。你看啊,紫禁城东北角有个两进的小院子,那就是万岁爷给妃子们探亲的父母准备的呢。”
原来,父母探亲能住的地方不是自己隔壁房间,而是隔了大半个紫禁城的一个旮旯啊。这进了宫,还得遵守宫里的规矩,见到这个要行礼,见到那位还得磕头。父母难受,你更难受,这还不如在家当老爷太太呢。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以后你还想见父母?算了吧,老人家操心了一辈子,也该在家安享晚年啦。
清朝对后妃与家人的见面控制得非常严格,出宫是行不通了,就是常常请求父母来看自己也不容易。但实在想念家人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