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太监是必然要存在的,想在宫里干活,就必须先自宫,这是规矩。而皇帝们也很自信,认为可以掌握这群人的一切,既可以控制他们的心性,又可以让他们为己所用。因为“没有根儿”的人奴性重嘛。
可偏偏就是这些奴性重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国家权威。
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是建立在推翻明朝统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开创大清的祖宗们,那叫一个眼睁睁且推波助澜地看着明朝毁灭的。因此,不管是皇太极,还是他的儿子顺治,都对明朝灭亡因素之一——误国的宦官讳莫如深。
顺治十三年,明确废除了明代的宦官机构,改设其他机构来为国家办事,并且将宦官人数裁撤到九千人(明朝近十万人)。康熙十六年,又废除了宦官专属衙门,指定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自此,曾经在大明王朝只手遮天的宦官们走下了历史舞台,成为清朝后宫中低人一等、命如草芥的一拨人。
在顺治朝,交泰殿、内务府和慎刑司三处的大门口都立着一块由顺治皇帝亲自颁诏的铁牌,大致意思是:在宫廷中奴役使唤宦官,虽然是自古不变的规矩,但凡事应该有个度,任用失当,就可能引发祸端。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乱政干权,把持厂卫,枉杀无辜,且出使边疆,手握兵权,阴谋叛乱,结党营私,陷害忠臣。最终导致政权覆灭。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和警醒。今特决定裁减宦官人数,且严禁宦官干预朝政,窃取权力,贪赃受贿,结交外廷官员,越职奏事,私下议论官吏是否贤良。更不准擅自离开京城,参与军事。若有敢违抗此令的,立即凌迟处死,绝不姑息。特立此铁板,令世代遵守。
可以说,此块铁牌上规定的纪律非常严明,也足见咱们的顺治爷爷是恨透了那些不男不女,心理变态,还自以为是的“阉人”。顺治的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几代人,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顺治爷留下来的规定,不给宦官放权,而宦官犯错,惩罚是非常严厉的。
倘若你身在这几个朝代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没有机会见到所谓宦官只手遮天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情景。但历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几个朝代的太监虽没赶上“好时候”,但在一定的圈子里,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前面说过,首先这敬事房的太监就能够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欺压”你。若是别的嫔妃打赏了,而你从来不打赏,甚至说话的态度不好,那人家就能拿着你的绿头牌子做文章,让你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皇帝的面儿。但这种事情你也无处申冤哪,皇帝治理朝政的事情就够烦心了,谁还愿意来处理后宫中这些女人争风吃醋的事情,你要是想着在皇帝面前告状,第一个被斥责的就是你自己!
再有,如若你是个受宠的嫔妃,那还好,宫里面缺点什么了,每个月的份例银子,这些东西都不用你操心,人家内务府总会差太监提前就给你准备好了送来。水果拣着最新鲜的孝敬你,花朵拣着开得最艳的送到你宫里,外面进供的绫罗绸缎,你得的也是最喜欢的颜色。
相反,你要是得罪了皇帝,遭到贬斥了,那日子就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了。别说送什么鲜花水果,就连这冬天必然要烧的炭火也未必能按分量给你。衣服总是短缺的,茶也是最差的,可能连饭菜都是凉的或馊的。特别是你曾经无视过的太监,即便那个时候忍气吞声地捧着你,现在也会变了一张脸,变着法儿地折磨你。
你要说这些太监也太势利了,反正是做事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这样呢?这你就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你知道,这太监是属于身体有残疾的人,而且这个残疾还不是缺胳膊少腿那样的,而是永远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力以及男人能够拥有的一切。
在我们的传统理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了太监的人,家里人是非常羞愧的,走到哪里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且太监死后,不能入祖坟,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埋葬了。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法言喻的耻辱和苦楚。
心里本就有这些苦压抑着,可在宫里干活儿,到处都要看人脸色,一个不小心,就连命都丢了。且清宫中有规定,要是太监和宫女“狭路相逢”,太监就得驻足,站到一边儿让宫女们先走。这绝对不是说清朝讲究男女平等或者女士优先什么的,而是太监的地位实在是连宫女都不如。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可谓苦上加苦。
如此压抑的一类人,一旦手中有了芝麻大小的权力,就可能会立刻翻起浪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变态”。可人性都早已被扭曲了,变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这一类人通常都有性格古怪、喜怒无常、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特点。背地里整人最是厉害,令你防不胜防,而且无常性也导致他们最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拜高踩低,一副十足的奴才相。
尽管清朝是对太监势力控制得最好的朝代,但到了清朝晚期,这一股力量又重新抬头了。比如三大著名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和小德张,都是因为极端晓得溜须拍马,攀附上了慈禧,才得以飞黄腾达的。到了这个年代,太监这类人又重新成了“千万得罪不得”的代表人物。现举一两个事例供主子们开心之余,也希望主子们能够了解这一类人的做事风格,“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哪。
咱不妨就说说这小德张的发迹史吧。关于他怎么入宫的,咱就不详细描述了,反正有一样是肯定的,那就是已经成为阉人了。小德张进宫后,跟着茶坊的师傅哈哈李学习。这位师傅除了没多大本事之外,最大的能耐就是自以为是,爱折磨人了。跟了一年,小德张觉得前途未卜,干脆跳起来反抗,处处跟师傅对着干,终于被发配到了升平署。
这个升平署实际就是学戏的地方,太监们负责演,皇帝和后宫家眷们就负责看。在宫里混迹了一年多,小德张也弄明白点门道了,在升平署虽然苦,可是有机会见到宫里的大人物,也许能瞅着机会攀附上哪位呢。
肯吃苦,又肯用心,小德张终于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当上了后宫太监回事。这下,小德张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宫中事务了,也弄明白了一点,虽然皇帝高高坐在龙椅上,但实际上这天下是慈禧的天下,只有紧跟着老佛爷这条路,才能保太平富贵。
当然,小德张做得最成功的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就是做往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信使了。通常,光绪阅完的奏章必须交到慈禧那里去批阅,没有慈禧的话,光绪是不敢擅自做决定的。于是每天的程序是这样,光绪帝看完奏章之后,由小德张传到慈禧那里,并跪在慈禧面前回话。
慈禧不会对太监们说有关奏折上的事情,但她每每都要问小德张,比如皇帝吃饭没有,皇帝在干什么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回答的人就要懂得相当的技巧了,否则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特别是面对慈禧这种心狠手辣的变态老女人。
在这一点上,就不得不赞扬一下小德张的机敏和他与李莲英配合的默契了。小德张回话,只能俯首帖耳,不能抬起头来看慈禧的脸色,否则就会被视为大不敬(为此是死过很多人的),于是他便偷瞄李莲英的脸色,李莲英嘴角微微上扬,这就代表此时小德张说的话说对了,如若李莲英有些蹙眉,小德张就得赶紧把话题绕开。当然,这些还得全凭小德张的悟性,自己揣摩着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事实证明,伺候在慈禧身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位喜怒无常的老太太即便垂帘听政几十年,居然还耿耿于怀当年和短命的老公未能举行过大婚这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计较的事情。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心胸狭窄,却又极端要面子的一个人。死在她“不高兴游戏”下的人不计其数,但如若能够摸准她的心思,伺候得她高兴,便是一条发大财的捷径。你看李莲英在慈禧身边伺候几十年,在外面高宅大院不说,还在京城周围置下了无数地产,家里的宝贝无数,甚至超过了那些皇亲国戚。娶了好几房太太,虽然生不出什么孩子吧,但领养了一些,满足了他成为正常男人的奢求。
作为这样权势熏天的太监,你敢得罪吗?他们在皇太后面前不但懂得怎么说话,还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意思潜移默化地“植入”进去,如果他们想坑你,那不是一坑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