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戏头们做了个梦,梦见一位白发老人。老人说:“你们晓阳人年年不远千里到江西请我看戏,够诚心了,今天香火篮暗掉,不是我不高兴,我是试你们哪。你们卖衣衫再来果然诚心,心诚就好。你们回去吧,以后就不用到江西请我了。开戏前,村尾听猪叫,村头听锣响,我就会自己来。从六月初一到十五,我有闲,十五以后我就没闲了。”
从这一年起,做神戏前就不用带队到江西请神了。戏班一来,戏头就拿铜锣从村头敲开始,三巷响遍了,就算请神锣声一响,村尾杀猪,神明听到了就会来看戏啦。
开戏前,戏头还得把祖宗像从祠堂里抬出来,敲锣打鼓放神铳,抬到五显大帝宫,放在大厅面朝里,意思是祖宗来请五显大帝神。然后再把大帝神像抬出来,神像在前,祖宗在后,一路抬到戏场,算是祖宗把五显大帝恩人请来看戏了。戏演完了,得把神像送回宫。送的时候,祖宗像得抬到村路拐弯处,一直看到神像走远了,看不见了,再把祖宗送回祠堂。
现在,晓阳神戏透天光,只是演到第六天最后一夜透天光。
神鲤报讯
谢诚“晓阳出娘娘,谷口出国舅。”
这是千百年来挂在白云山人嘴边的一句“名言”。晓阳的娘娘,如何被选,如何受封,后来又怎得被害,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而谷口的国舅爷又如何冒出来,结局怎样,人们却只有风闻而不知底细。
欲知此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谢理身上说起。
谢理是晓阳水尾谷口村的一位农家子弟,此人虽没进过学堂,也没得到书香门弟的家教,然却自幼聪明过人,又长着一张不饶人的嘴,凡事不知则罢,一旦获知不平事,他就非要和你辩个水落石出不可。比如有一回,村里有两户人的竹山紧靠在一起,水土相连,中间只用锄头清理出一条巴掌宽的地带做为分界。往年两家合得好,明知自家的竹根过界,长出的笋跑到对面园里,双方也都不计较,笋在谁边就归谁。这一年,两家因水沟纠纷闹翻了脸,左边这一户靠人多势众,明明不是自己的竹根过界,却硬说是自己的竹笋“飞山”,跑过去把人家的竹笋挖了。右边这一户当然不肯罢休,闹到里正那里。里正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到竹山上临场断案,以左边竹尾向右边倾斜,断定竹根也向右边倾斜,左边挖笋理所当然。
右边这一户输了,不服,来找谢理。谢理跑到竹山上一看,跟里正说:“大人,你是明正暗不正,断错了。”里正大发火:“何方小子,敢乱官事?”谢理说:“乱不乱,理为上,官大不如理大,里正大人敢不敢当场验过?”里正问他如何验,谢理说:“扒开土皮,便见分晓!”说罢,接过右边户主的锄头,从左边竹头下掘开去,顺着竹尾翻土过沟,结果,底下漫过一片卧牛石。里正一看,糟了!竹根怎穿顽石?“明正暗不正”,这小子好历害呀!
事实面前里正不得不改断:竹笋应归右边。
据理力争的谢理出了名,乡亲们说:“阿里,你若有书读定会做官,你若做官定是个认理的清官。”谢理说:“当官是命,做人凭理。”
谢理又非常喜欢养鲤鱼,如有人逮到活鲤鱼,他宁愿饿两顿三顿,也要拿活口的米去买来养。乡亲们爱戴谢理,凡得鲤鱼都会自动送给他。谢理是个单身哥,家里没有别的财产,唯有三缸大大小小三十六头活鲤鱼。乡亲们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理养鲤,理爱鲤,鲤若有灵贵谢理。”
有一天,谢理帮人犁田归来,发现三缸鲤鱼情况异常:它们上窜下跳,唧唧作响,见谢理回来,唿噜噜,全都挤上缸面,拿头向着他,拿眼盯着他,那圆圆的小嘴仿佛有话要说。
谢理见状,皱起的眉头,他跟鲤鱼说:
“鲤啊鲤,理养鲤,不求富贵,只求平安,见鲤存天理……”
一阵水花飞溅,头一缸大小鲤鱼拥出了一头金光闪烁的巨大老鲤鱼,它把圆圆的嘴搁在缸沿,唧唧几下发出了人声:“理爷莫惊,理爷莫怕,理当国舅,名扬天下!”谢理大惊:“理当国舅?”我谢理一无官二无财,又无姐无妹家中藏,如何来的国舅?
老鲤唧唧数声又开了言:“明日辰时过,帝妻轿内啼,声声唤兄弟,国舅理停犁!”
谢理由惊异转入沉思:近日闻听谢家祠堂开宴,皇帝派钦差大臣到此选美,四乡三十六村,凡二八佳丽皆云集候选,今日已是宴会的第三天,想必当有贵人中选矣。既然鲤鱼报讯,恐是天意所归,是不是我阿理时来运转了?
事有凑巧,第二天早晨,东家恰好要谢理到谷口官道边犁田。田没犁半丘,却见从晓阳方向的官道上尘土飞扬,鼓乐喧天,一彪人马拥簇着一顶龙伞花轿,威风凛凛,直驰而来。远远地,那轿里头就传来一位女子啼哭:“天哪天哪,父母年迈谁来照应,鸭母下田哪人看管哪……兄弟呀,我不能去啊,兄弟呀,我不能去啊……”
这女子何等孝顺,那哭声何等凄惨。
软心柔肠的谢理,听着听着,不由得停住了犁。他已经忘记了鲤鱼的吩咐,他只想乡邻有难,理应相帮,于是他高声回答:“父母年迈,理当照应,鸭母下田,理当看管,妹呀妹呀,放心的去吧,有我谢理,莫要哭啼——”
知心话感动了伤心人,轿内的哭声嘎然而止。钦差大臣急令停行。何人答话,能使娘娘止悲停哭。搜寻四周,不见别人,唯有路旁犁田的后生。
钦差大臣驱马上前,问谢理:“小兄弟尊姓大名?”谢理说:“一介农夫,我叫谢理。”钦差顿悟:“父母年迈,理当照应,鸭母下田,理当看管。”谢之为姓,理为其名,理、理、理,此人莫非娘娘兄弟?
钦差命侍从将谢理带到娘娘轿前。钦差禀告娘娘:此人姓谢名理,高声答话者就是他,娘娘可曾相识?
鸭娘皇后掀帘一看,见是一位慈眉善眼的本家后生,又是那样善解人意,心里十分高兴,忙点头答道:“是我兄弟!是我兄弟!”
钦差大喜,吩咐侍从官:给国舅爷更衣上马。
善有善报,谢理就这样顺理成章当了国舅爷。
相传他一路上伴随娘娘到了京城,又被皇帝正式认作国舅。后来,愚蠢的皇帝因误解娘娘的答诗,将她杀了;谢理在随行队伍的别帐,悲愤难平,逃了出来,隐居山林,不知所终。
在京城当国舅爷时,他派人回乡将家里的三缸鲤鱼全部放生到谷口门前的溪潭中,嘱咐村中族人:鲤鱼有灵,断不可捕食。
世代相传,谷口村人饲养鲤鱼,保护鲤鱼,已成为不可侵犯的村规民俗。现今谷口的鲤鱼溪有鲤鱼上千尾,最大的有六十斤;它们成群结队戏于清溪,不避游人,只要你心存善意,甚至可以下溪抱鱼亲吻,而它们则摇尾击水张嘴与你呼应,其“善”其神,妙不可言。
臭摄
雷神春蓝兴发
传说明朝正德年间,福安县才溪山上有个畲族村,名叫林洋。林洋山清水秀,田园似锦。畲家人年年酒满坛、谷满仓,过着无忧无虑的好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村前才溪潭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只修炼千年的九尾鲤鱼精,它嗅到山上人烟,夜间就跑到林洋山上吸吮稻汁,摄走人气。每当它摄气时,就发出一股难闻的血腥味,闹得林洋村瘟疫流行,土干田旱,好好的畲族村被弄得一片凄凉!
当时,林洋村里有个木匠,农闲出门做工,农忙回家种田。这一年他从外面做工回来,眼看清明都忙过去了,田里还是没有一滴水。他就去找水播种。
木匠踏着烫人的路面,走过九座山,爬过九条岭,来到一个山洼,听到一声声少妇的啼哭。木匠寻声找去,找到了一个石洞,里面关着一只金色的蛤蟆,洞口布满葛藤,哭声原来是这只金蛤蟆发出的,他问蛤蟆:“你哭什么?”蛤蟆说:“我是林洋山里修炼九百年的蛤蟆精,如今被害人的鲤鱼精打入土牢,请你救救我。”木匠问:“怎个救法呢?”蛤蟆说:“把洞口的藤草烧掉就使得了。”
木匠摸出衫袋里的火石火刀,打火烧藤,藤被烧掉了,蛤蟆变成了一个妹子,从洞里走出来,送给木匠一条金钗,叫他用这枚金钗雕一条木龙,一定能镇住鲤鱼精,畲山村寮就能消灾化难了。
木匠带着金钗转回家,一五一十对乡亲们说了,有的老人说,这木龙最好雕在大雄宝殿上,请如来佛也来帮忙降妖。木匠觉得有理,就用金钗在大殿的中梁上刻了一条木龙,百姓们一直烧香拜佛,可是天还是不下雨。
正巧,正德皇帝游江南路过林洋,来到大雄宝殿,他抬头望见大梁上的木龙比金銮殿里的金龙还活,唯独脚上差了个爪。就提起笔来点上了一只爪,这一点,四爪龙变成五爪龙了,木龙也活了!一时间吞云吐雾,雷雹交加,大雨降下来了,木龙飞上天去了。殿里执香火的两个徒弟抓住龙尾,也被木龙带走了。
这场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食土三尺,旱灾解除了。雨过天晴,溪畔出现了九座山头,这是九尾鲤鱼精被木龙打败变成的,乡亲们就叫这九座山为九鲤峰。
后来,鲤鱼峰上长出了一丛丛奇异的草,它的味道也有点腥臭,人们叫它鱼腥草,畲家人叫臭摄。这草过夏以后,枝叶间会长出串串珠子,人中暑,吃了会解暑,所以大家又叫它鱼鳞珍珠草。据说那是鲤鱼精被木龙治罪后,被逼着把往年从畲山上摄去的精华,全部吐还人间,林洋村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鱼鳞珍珠草后来也成了畲家人解暑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