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绝联嘲“鬼子”
“鬼子进村”,是大家熟知的电影台词。“鬼子”,指日本侵略军,但在明清之际是称之为“倭寇”的。“鬼子”一词的来源,出于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和谈的故事。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杀抢掠,清政府被迫和谈,李鸿章是中方代表。谈判以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结束。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取得别的结果。接着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日本代表还想侮辱中国,拿出事前预备好的一幅上联,要中国代表接对: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用了拆字联,意思是日本兵强马壮,驾驭奇马,拉开长弓。文才也不简单,无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堪称“大王”。意思是如此文武强国,只要“单戈独战”,就可踏平中国。
李鸿章不能忍此屈辱,写出下联:
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用的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意思是你夸耀骑奇马张长弓,其实是一伙武力侵略大清国(龙衣隐喻大清帝国)的倭寇。琴瑟琵琶八大王,就是魑魅魍魉四个小鬼子。你夸说大王高高在上,我却认为鬼子跪在脚边。你敢单戈作战,我能合手擒拿。从此,日本“鬼子”一词就流传开来。
李鸿章在清末以办外交闻名,他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既是奉旨行事,也是战败国被迫吞下的苦果。维新主义思想家严复写给李鸿章的挽联说: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当此;
设晚节无以自是,则士论又当如何?
上联惋惜李鸿章有关洋务运动的改革主张未能得到真正的实施。下联则说李鸿章如不奉诏和谈,人们又会非议他为保名节而不顾国家利益。严复的挽联,反映了他对李鸿章的理解和评价。梁启超说,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李鸿章的长处。他概括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成一家之言。
吴佩孚“四不”明心迹
吴佩孚是直系军阀首领,反对革命。吴佩孚年轻时考中秀才,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个人品德方面十分自律,当他处在权力顶峰的时候,曾撰写一副对联,挂在客厅,表明心迹: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吴佩孚的“四不”——“不纳妾、不积金钱、不出洋、不走租界”,洁身自好,有所不为。这与当时军阀妻妾成群、敛财无度,一旦失势,不是出洋“考察”,就是溜进租界相比,是难得的。1924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曾登吴佩孚的肖像,照片下的说明是:“吴将军,中国最强者。”吴佩孚成了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成立华北傀儡政权,日寇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中将,多次登门拉拢吴佩孚,无奈吴佩孚软硬不吃,土肥原不死心,再次到吴府对吴佩孚说:“大帅,你再不和皇军合作,我可能压不住那些少壮派将领啦!他们早想对你下手了。”吴佩孚领土肥原到一个客厅,厅中放着一具棺材,神位上写“吴佩孚上将之灵位”。土肥原惊道:“大帅,你这是何意?”吴佩孚微笑说:“我的后事,我早就准备好了,就不劳你们日本人帮我费心了。”土肥原惊呆了,回过神来,向吴佩孚九十度鞠躬,说:“大帅,在下实在佩服,打搅了。”随即灰溜溜离去。吴佩孚终保晚节。
1896年,二十二岁的吴佩孚考中秀才。他渴望考上更高的功名,便游学济南,恰遇山东邮政监督在家中唱堂会戏。吴佩孚与主人素不相识,闯进门去蹭戏看,遇到阻拦,大打出手。当时,邮政是法国人办的,邮政监督靠洋人势力横行霸道。地方官认为吴佩孚演这场“武戏”惹了大祸,革去吴佩孚的功名。秀才做不成了,仕途断了,吴佩孚一怒之下投奔了淮军——秀才变成兵。这次偶然事件,改变了吴佩孚的一生,历史就是如此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