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有孩子的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愿合作,对父母说的话无动于衷,那么这样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孩子为什么不合作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有孩子的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愿合作,对父母说的话无动于衷,那么这样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很多家庭中,想要让孩子轻松愉快地与父母合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因为父母与孩子关注的焦点不一样。从成人的逻辑来看,父母是孩子的长辈,孩子在家庭中就应该礼貌谦让、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孩子的想法往往不是如此,他们总是顽皮地、无拘无束地、甚至是以“我”为中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为此,很多父母都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不愿与父母合作呢?为什么会不听话呢?
1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言语方式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同
身为父母,每天都在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饮食,以及孩子的学习,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与父母合作才能完成的。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合作时,许多父母几乎都在考虑同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到底想让父母怎样做?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虽然父母会这样想,但是经过几番周折后,考虑的结果大都是:“我的孩子可能是太任性了,他做得太过分了!我得好好教育他!”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对孩子的指责、批评、打骂、恐吓,有时父母还会拿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警告、说教,甚至是嘲笑、挖苦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连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怎么会乐于与父母合作?所以,要想让孩子快乐地与父母合作,就需要父母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与你合作。
2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不合作的行为。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时,父母应该想到:“孩子需要得到我的理解和认同。”
当父母把理解与认同表达给孩子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不合作的意愿明显减少了。是的,父母的理解和认同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孩子心中的不合作意愿减少到最低。当然,父母仅仅理解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自己确实理解他们。
晚饭前,奶奶正在厨房做饭,6岁的外孙张军想要吃蛋糕,小军说:“奶奶,我想吃蛋糕。”奶奶一口否决了孩子的想法:“马上要吃饭了,饭后再吃蛋糕!”小军生气地说:“我现在就要吃!”奶奶有点生气,说:“我不是说过了嘛,等到饭后再吃!”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孩子大声嚷起来:“我就要吃,我现在就要吃,你就得给我……”
这时爷爷见状,赶忙对小军说:“爷爷知道你很想吃蛋糕,可是一会儿就吃饭了,我们等到饭后再吃,好吗?”小军听不进爷爷的话,还是哭闹着要吃蛋糕,不过口气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凶了,这时,爷爷蹲下来,手放在小军的肩膀上,认真地对他说:“爷爷知道你很想吃,并且马上就想吃,但你还是要等到吃完饭后才能吃。”孩子看着爷爷的眼神,平静下来,说:“那好吧!”
其实,案例中的爷爷和奶奶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有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态度。大多数时候,孩子之所以反抗家长、不与家长合作,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被倾听和注视,是因为家长不理解他们的愿望或需求,所以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努力认同孩子的需求。但是父母应该明白,认同孩子不是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而是用合理的语言,和理解的态度,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爱心指导让孩子合作的方法
1当孩子不愿与父母合作时,父母要用真诚的语言感化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是理解他们的需求的,这样孩子才乐意与父母合作。
2如果想让孩子与自己合作,父母必须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让孩子做他乐意做的事。当孩子不愿合作时,可以用倾听和注视等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关注、
理解他们的,这样孩子就会接纳你,同时也会与父母继续合作。
3当孩子始终不愿与父母合作时,说明你的理解和认同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所以父母不妨改变一下对孩子的关注态度。换一种方式与孩子说话,可能会让孩子更乐意与你合作。
合作始于尊重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做人法则。尊重他人,不仅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只有当他人的愿望和需求得到理解和认同时,他人才会尊重你的意愿。所以说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别人才愿意与你合作。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有当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需求时,孩子才乐意与父母合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第32位总统,他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在他小的时候,妈妈萨拉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见。
在一些无关原则性的问题上,妈妈只是给他提出一些建议,她完全尊重罗斯福自己的意见。这不仅促进了罗斯福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使罗斯福乐意与妈妈合作。
也许在罗斯福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也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但是当妈妈想让孩子与自己合作时,她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自己的意愿。
原本萨拉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富兰克林的作息的。可是到了5岁的时候,有一天,罗斯福忧郁地对萨拉说:“妈妈,我不快乐,因为我感觉自己并不自由。”萨拉听了孩子的话,感到很惊讶,她回到房间里反思了很久,她想:是不是她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了,导致孩子反抗自己对他的管制。于是,萨拉决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萨拉开始按照自己想的做了,她对儿子说:“富兰克林,你的日常作息时间以后由你自己决定,你愿意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你就去做吧,妈妈尊重你的决定。”罗斯福听到妈妈这样说,似乎感到很高兴,并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他自己玩了一整天,妈妈也没有管过他。结果那天晚上,罗斯福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脏小孩,累得拖着脚回到了家。这时,爸爸妈妈已经睡觉了,没有一个人问他今天去了哪里,都干了些什么。
就这样过了几天,罗斯福发现,受人忽视的自由其实一点也不好玩,后来,他还是让妈妈给他安排日常作息,并认真地按照作息安排生活,并感觉非常心满意足,乐于与妈妈合作。
正因为妈妈萨拉尊重了罗斯福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才使罗斯福认识到:虽然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但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想法的,有时听从父母的安排,与父母合作,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也许孩子是任性的,但是只要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意见,理解孩子的需求,相信孩子会主动与你合作。例如,当你要带孩子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宴会时,你也许会按照你的想法给孩子挑选衣服,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乐意穿你为他挑选的衣服。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配合你,那么首先你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尊重他的,你不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来看看,你喜欢穿这件衣服吗?”“我认为……你觉得呢?”这些话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尊重。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你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你要学会变换教育方式,用尊重表示你对他的理解,比如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你千万不要干涉孩子,要让孩子尽情地去体验,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好时,他自然会主动寻求与你合作,听从你的指导。
爱心指导尊重孩子的意愿
1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个性
家长要积极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经历各种不同的磨练,适应不同的环境,消除自我中心的个性,让孩子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父母、朋友以及周围其他人合作。
2事先征求孩子的建议
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一旦孩子需要做出任何决定时,他也会主动跟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是隐瞒父母,一意孤行。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看来非常重要的场合下,家长要顾及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事先征询孩子的意见,他希望家长有怎样的表现。避免伤到孩子的“面子”,否则不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孩子的挫败感,更激化了孩子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4主动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当隔阂已经出现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时,家长应主动寻找机会化解矛盾,如果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通过给孩子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此外,爱是化解一切矛盾的灵丹妙药,家长还应注意从多方面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无私的爱。
孩子不是“麻烦制造者”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淘气,有时他们会给大人制造许多麻烦。例如,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时间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面对孩子这些行为,很多父母都会无可奈何地说:“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满呵斥和打骂声,可是没用,火药味越发浓烈,问题却解决不了。接着,父母就会感到麻烦。那么,孩子为什么不顺从父母呢?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想顺从父母,之所以有时会给父母制造麻烦,也许是“好心办坏事”,也许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但无论如何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
一天,小语的妈妈正在洗衣服,小语却在一旁玩水,弄得客厅的地面全脏了。妈妈看见小语在玩水,本想呵斥孩子,后来想了想,孩子玩就让他玩吧,反正一会儿也要擦地板,就没有再呵斥孩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准备把洗净的衣服拿到阳台晾晒,因为太多,就先拿了一部分衣服过去。这时,小语从客厅跑到卫生间,看妈妈忙得热火朝天,自己也想帮忙,便把妈妈刚脱了水的衣服不停地往阳台拿,有些还掉在了地上,妈妈看见了,赶忙喊:“小语,别动,都掉地上了,妈妈还要重洗。”可小语根本听不进妈妈的话,硬是“一心一意”地往外拿衣服,妈妈赶紧跑过去,从小语手上夺回衣服,生气地大喊:“妈妈的话你没听见啊?怎么这么烦人啊!快一边玩去。”小语乖乖地跑到一边拿着魔方开始玩起来。
洗完衣服,妈妈顺便把擦地板的抹布放进洗衣服的脏水盆里清洗了一下,在一边游戏的小语,又来给妈妈帮“忙”,他把桌布扯下来直接扔到了脏水盆里,妈妈大喊:“小语,你又来捣乱,哎呀,你真是好事不做,尽捣乱。是不是欠打了!”说着朝小语的小手打了一巴掌,然后把他抱进了卧室,放在床上,对他说:“不准再到处跑了,你跑来跑去,妈妈怎么干活啊?你再这样不听话,妈妈就要被你气病了。”小语见妈妈严厉地批评自己,又“打”自己,又不让自己玩,张口大哭起来。
妈妈见状,心里在想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对小语这样,毕竟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也许他并不知道干净的餐桌布是不能放进脏水里的。可是,面对小语制造的麻烦,妈妈却感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让妈妈感到很困惑,但还是把哭得很伤心的小语抱了起来,安慰着孩子。后来,小语不哭了,怯生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再这样了,我以后听话。”妈妈说:“好,乖宝宝。”
故事里的小语的确是一个“制造麻烦”的孩子,但是如果小语的妈妈换一种方法教育孩子,小语就不再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反而还能成为妈妈的小助手。
最近,小语的妈妈为了避免“洗衣服事件”再次发生,就在网上、书店中买了许多有关家教的书籍,想从书上看看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快乐地与自己合作,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后来,小语的妈妈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一天周末,妈妈又要洗衣服了,这次妈妈与往常不一样,她看见小语正在家里跑来跑去,于是把小语叫到跟前,说:“小语,你与妈妈一起洗衣服吧。”小语想答应,但还是怯生生地对妈妈说:“你让我帮忙吗?”妈妈笑眯眯地看着小语,说:“妈妈乐意让小语帮忙,只要小语愿意。”小语高兴地说:“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