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妈妈开始尝试着鼓励女儿,宽容和理解小玲的感受。有一天,小玲又不愿意练琴了,妈妈看见小玲噘着小嘴,就走到女儿身边,对小玲说:“小玲,是不是感觉练琴很辛苦啊?妈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妈妈也有烦恼的时候,也会像你一样不耐烦,不愿意再坚持做下去,所以妈妈现在不强迫你,由你自己选择你还练不练琴。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一件事能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不过,不管怎样妈妈还是感觉你拉得不错,如果你还想练,那就让我们一起从一段曲谱开始,认真耐心地做好。”
故事里小玲的厌烦情绪,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而能像小玲妈妈一样充分理解孩子感受的母亲,在现实中实不多见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希望父母能够与自己一起成长,理解自己的变化,尊重自己的意见。对于孩子产生的幼稚行为,父母应该能包容,进行开导纠正,而不是打骂和压制,更不能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讽刺或嘲笑。
俗话说:“心灵需要理解才能沟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华。”父母只有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思想意图,分享孩子的快乐,为孩子的进步高兴,为孩子的成功喝彩,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且赢得孩子真诚的友谊,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也就能够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爱心指导替孩子着想
1当孩子表达自己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或有偏差,父母可以补充、纠正。在进行补充或纠正的时候,父母可以采用交流性的语言,如“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总结后再做出决定。”或是告诉孩子“妈妈的意见和你不同,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你感觉呢?”
2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能理解时,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来推测孩子的想法,而
必须要主动“请教”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样父母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做朋友。
3在孩子与他人交往时,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与同学约好一起郊游,父母尽管担心孩子的安全,但也应该理解孩子的心情:既然孩子与别人
有约定,就应该守信用,如果孩子不去,同学们很可能会看不起他,觉得孩子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既然和同学们约好了,就不要迟到,快去吧!不过要注意安全,祝你和同学玩得开心。”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随着孩子的成长,幼年时代的孩子已经变得不透明了,他们心中开始有了秘密,也正是因为这些“秘密”,父母难免会感到失落和恐惧,失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再不像从前那么亲近,那么毫无隔阂;恐惧则是因为太紧张,对孩子任何隐瞒自己的事都会往坏的一方面做千万种联想。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出事都与秘密有关,所以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隐瞒心中的秘密。
当孩子不愿将自己的秘密告诉父母时,许多父母往往会采取强硬措施,或者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等来达到目的。显然,父母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些行为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下一个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父母是不可信任的!当父母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时,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便不复存在了,父母也就失去了与孩子做朋友的机会,孩子也就不会再听父母的话了。
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小亮的爸爸,说小亮在上课的时候和同桌的小女孩儿说话,老师第一次提醒过他之后,他停止了5分钟的样子,然后就又开始说了。老师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将来孩子上学,因此希望爸爸帮忙,一同为小亮纠正一下错误。
晚上爸爸回到家,把小亮叫到自己的身边,问道:“你和爸爸说说,你今天上课的时候和同桌的小朋友在说什么?”
小亮回答说:“不说,这是秘密。”
爸爸一听,觉得很好笑,心想你有什么秘密啊,于是就说:“你今天必须告诉爸爸,你说了什么,因为爸爸曾经告诉过你,上课要听老师讲课,不能说话,但是你今天说了两次,说明你实在是有开心的事,说来让爸爸也听听。”
小亮为难地说:“可是这是一个秘密,我不能告诉你。”
其实爸爸本来是为了让小亮以后不要上课说话,但是却发现小亮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秘密,于是有些好奇,就佯装愤怒地说:“你今天如果不告诉我,你就站在这什么也别干!”
小亮委屈地哭了,但是却倔强地没有告诉爸爸自己的秘密。而且,在之后几天时间里,小亮都没有和爸爸说话。
后来,爸爸找到了小亮的同桌,问他们上课在说什么。女孩儿不情愿地说道:“我们就是讨论一下怎么在网上偷菜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如案例中的爸爸一样,急切地想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于是就会逼问孩子,其实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因此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和不满情绪,从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隔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努力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从教育学角度看,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提出“秘密和责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营养品”。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求孩子要学会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不管孩子保守的是什么秘密,当他决定缄口时,他就与自己的灵魂立下了一个承诺。无论父母以什么手段去挖掘这个秘密,实际上都是在伤害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理解、尊重孩子。如果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能够认真地听自己说话,并服从自己的教导,就应该允许孩子有秘密,尊重孩子的隐私,信任孩子。这样孩子才能自愿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也会把父母当做最贴心的朋友。相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能换来孩子的叛逆和不理解。
爱心指导尊重孩子的隐私
1当父母接到孩子的伙伴打来的电话或信件时,父母应该主动把电话或信件给
孩子,切不可偷听或私自拆开。
2当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时,最好不要直接逼问,可以利用和孩子谈心的方式,加以引导,了解清楚后,再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案。
3当孩子心中有秘密时,如果孩子不主动倾诉,父母不要刨根问底,追问不停,更不能用命令的口吻逼问孩子。
4为孩子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可以自主管理。例如,一间单独的房间,房间里的抽屉钥匙由孩子自主管理,父母不留“备用钥匙”。
5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也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忌讳互相猜疑、指责,而要互相关心帮助,为孩子树立榜样。
正确化解“代沟”冲突
面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从某种意义上看,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摩擦,容易产生代沟,导致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方面产生分歧、矛盾和冲突。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怎么还会出现代沟呢?但事实上,每天孩子身上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孩子的心灵,如果不精心对待,父母根本不可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而且即使知道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也未必能够理解这些想法。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被驯养的老猫,见主人不在家,就跑到火堆边烤火,但是老猫的尾巴,不小心沾到了地上的汽油(当然,它并不知道),就在它靠近火堆的一瞬间,尾巴被火点燃了,疼得老猫尖叫起来,它不停地打滚,才扑灭尾巴上的火,结果老猫失去了半截尾巴。从此以后,老猫再也不敢离火堆太近了,并且对出生不久的小猫说“孩子,要离火堆远一点。”但是,年轻的小猫并不听劝,倔强地对老猫说:“靠近火堆边多暖和啊,我一定要去。”小猫凭借着几分勇敢和好奇,一次次地试着接近火堆,一次次体验到那种成功的温暖和舒适。小猫渐渐地抛弃了老猫的劝告,无论老猫多么絮叨地管教小猫,小猫从不听从老猫的劝阻。
直到有一天,小猫因为贪玩,很晚才回家,老猫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小猫,一边起身张望着,担心着小猫的安危。终于,小猫带着一身肮脏回来了,老猫才安心了,可一股熟悉而刺鼻的气味使老猫一颗刚落到肚子里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儿。原来,小猫不知到哪里沾了一身的汽油,虽然老猫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它清楚地记得自己尾巴被烧的惨痛记忆,它预感到要出事。当小猫准备靠近火堆时,老猫死活都不让小猫接近火堆,小猫不理解为什么老猫会突然变得那么不通情理,双方大闹了起来。最后,老猫成功地阻止了小猫。虽然小猫这一次平安无事了,但在小猫和老猫的心里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
故事里老猫就如同父母,而小猫的举动也正是孩子的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尝试才能体验成长的快乐,但往往父母会用一些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该怎么做,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与孩子的分歧也就产生了。
代沟的产生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父母与孩子的思想中极易形成一种偏见和歧视,轻则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不理解,重则孩子会对家长抱有敌意。例如,孩子会认为,父母为什么总管着我,你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了;而父母则认为,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按照大人的经验办事,很容易受到伤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代沟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标志。由于孩子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探索一些新鲜事物,如果父母从中阻挠,就会使孩子厌烦,从而加深“代沟”冲突。
爱心指导架起两代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1父母要“与时俱进”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只是“代沟”的表面现象,更深层次上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之间观念上的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在变迁的社会中建立了新的观念,而父母却始终在用旧的观念与孩子沟通,势必会产生矛盾。只有父母“与时俱进”,通过自我学习以及向孩子学习的方法来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2要让孩子找到幸福感
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对孩子宽容,让孩子找到幸福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交
流与沟通,才能避免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经常与孩子亲近;与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考虑孩子的感受,善于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按照孩子的能力为孩子设计目标,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乐;家庭中有确定的行为规范准则,让孩子有所遵循。
3父母双方要态度一致
父母双方家教言语不一,很容易让孩子对家长的管教产生怀疑,当父母管教态度一致时,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家长的教育。此外,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实话实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否则沟通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