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有一位学识渊博的牧师对小威尔逊很感兴趣,他认为威尔逊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于是对威尔逊的父母说:“叛逆是孩子的天性,他的淘气顽皮并不是故意捣乱,他的这种顽皮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得不到适当的引导所致。如果能帮助他确立发展方向,让他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中去,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人才,现在的小威尔逊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罢了。”
牧师的话让威尔逊的父母很受启发,他们开始转变对威尔逊的看法。通过细心观察,父母找到了威尔逊的兴趣所在,于是对他感兴趣的问题加以引导。小威尔逊的学习态度也随着父母教育方法的转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他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把成为物理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得以实现。
上述案例说明,叛逆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如果父母全然反对、强制打压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可能会让孩子丧失创造的灵感,变得庸庸碌碌。如果每个孩子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思想行事,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先锋官就是人类的创新思想;而人类创新思想的萌芽正是儿时的叛逆心理。
因此,家长不能抹杀孩子叛逆的天性,只是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给孩子以更好的引导,使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并走上正确的道路。
爱心指导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
叛逆对于孩子而言,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孩子叛逆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应当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使之充分发挥;对于孩子叛逆中的消极因素,父母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将其消除。一般来说,消除孩子叛逆心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平等地对待孩子
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但是这些父母却没有想过,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对孩子的异议,父母最好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地进行沟通。如果父母继续采用高压政策,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2冷静处理孩子的逆反行为
孩子的逻辑是很简单的,当他们不服父母的管教时,就会情绪激动,冲大人发脾气,甚至会有过激的言语和行动,而且不分场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当然不能和孩子大吵起来,而是可以先把事情暂时放一放,让孩子做一些其他事情。其实,孩子的气很快就会消散的,那时父母再找孩子谈一谈这件事,孩子往往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3批评孩子要注意分寸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一定要谨慎,即便孩子的错误非常明显,父母也要再去调查事情的原因,孩子的想法、动机。如果孩子确实从思想上就存在错误,父母当然要给予批评,但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场合以及分寸。同时要注意,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如果孩子在正确的方面也有所表现,父母不妨着重夸奖一番,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4努力去理解孩子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父母总是存在差异,如果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就会渐渐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欲望,就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情绪,因此也就会不听父母的话。这就要求父母去调查孩子的内心想法,再根据这些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已经理解了自己,那么他们就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过分不听话是心理健康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听话是正常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但是如果孩子在性格、脾气、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与周围孩子有着显著不同,表现得过分不听话,那么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征象。
这类孩子的心理异常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类孩子做事时容易分心或思想上开小差,上课不专心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即使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也有始无终,以故意做坏事为乐趣。老师和家长怎么教育,孩子毛病也没有改观。
2无目的地做出一些系列动作,如挤眉、眨眼、吸鼻、努嘴、点头、伸脖、踢脚、扭动手等,有时还不断发出怪声。
3出现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心神不安、坐立不定、心烦意乱、无心学习及不做作业、无心参加文体活动。除了这些焦虑的心情和不安宁的外表外,还兼有心悸、气喘、出汗,甚至腹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不愿上学。每天上学之前出现心神不宁,不断跑厕所去大小便,哭着要求不去学校。即使被送去上学,也如临大敌一样,坐不宁,听不进。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些优秀学生身上,学习压力大,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一次的成绩失误使他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郑斌原本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从小爸爸对他要求非常严格。3岁那年,爸爸教小郑斌识字,因为郑斌不听话,爸爸就用木棍、皮带等进行责打。在这种棍棒教育下,小郑斌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郑斌迷上了网络,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学习成绩于是一落千丈。
爸爸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令父母没想到的是,郑斌不但没有将学习成绩提升上去,更让父母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学会了抽烟、打架。以前是放学之后去上网,后来发展到逃课去网吧,更加严重的是,他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了一起。
当爸爸再一次将儿子暴打一顿之后,郑斌竟然做出了更为惊人的举动——离家出走。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郑斌的钱花完了。这时在网吧里认识的一个所谓的“朋友”给他出主意:“你给家里打电话,就说你被绑架了,让他们送钱过来不就行了吗?”郑斌觉得也只有这样了,就照办了。遗憾的是,当父亲焦急地将钱送来以后,郑斌并没有跟随父亲回家,而是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案例中,当第一次棍棒相加的时候,小郑斌的心理就受到了伤害;当郑斌的成绩一落千丈的时候,其实就说明其心理
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但是爸爸仍然用责打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当然就无法奏效了。
所以说,如果孩子过分不听话,往往表明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时家长就有必要去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唯其如此,才能最终解决孩子过分不听话的问题。
爱心指导如何纠正孩子过分不听话的行为
1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既注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和规则,要主动与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
2对于那些生性顽皮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他们的面发表议论,这些暗示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心理,这对孩子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别在心理上固化孩子的毛病。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行为,父母不要特意提示或指责孩子,否则越纠正孩子心里越紧张,反而会使他犯错不止,给孩子造成固化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有意引导,暗中改掉孩子的毛病。
4适当淡化孩子的优势。许多家长对孩子优秀的一面,尤其是从小表现出来的
天资、天分经常会给予充分的赞扬、鼓励。这种肯定无形中会转变为一种强化心理,孩子会认为自己异于常人。长此以往,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
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易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身心的全面发展。
5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疏导孩子异常情绪,可以带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对不听话的孩子切勿放任自流
教育孩子犹如护理树苗,只有从小给予重视,进行适时引导,才能将孩子的不良性格、行为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如果家长持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而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放任自流,只会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刘元元的父母在城里做生意,她从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奶奶对她过分宠爱,小元元养成了任性、暴躁的性格。
上学以后,元元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生意繁忙,父母不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元元任性易怒的性格,最后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天,刘元元放学后一直在街上玩耍,到天黑时候被下班回来的爸爸看到,爸爸很生气,指着女儿骂道:“一个女孩家放学不回家,这么晚了还在街上瞎逛?”任性的元元无视爸爸的指责,生气地冲爸爸吼道:“我愿意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谁要你管!”由于声音特别大,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爸爸见很多人看着自己,就没有再说什么,气呼呼地扭头走了。回到家中,元元的父亲本想让妻子好好教育一下孩子,谁知妻子却说:“孩子还小,想玩就让她玩吧,现在不听话,长大了自然会变文静的,人家不是常说‘女大十八变’嘛。”爸爸听了,虽然觉得不妥,但没有继续深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元元这种任性的行为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后来竟然在学校与一帮男男女女组织了“帮派”,经常欺负低年级同学。后来有一天,元元伙同他人将同校的一名学生打成重伤,被送进少管所。
元元的悲剧典型地揭示了父母对过分不听话的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所导致的后果。
孩子的成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倘若父母放弃对孩子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那么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潮、习气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诱导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规范的孩子一旦无人管教,就很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最终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然,并非所有不听话的孩子将来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不听话的行为大都会造成孩子荒废学业,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在对人生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结果使本该有大好前途的人生显得黯淡无光。
从法律上讲,父母对孩子具有教育的义务。即使孩子过分不听话,父母也不要气馁。要以一种科学的教子方式耐心地对待孩子。如果效果不明显,家长应该及时请教心理专家。其实,只要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不听话的孩子也能管好、教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就等于将孩子推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地狱”。
爱心指导敢于对孩子的要求说“不”
1教育孩子时,父母要敢于并善于说“不”。如果你对孩子的要求无所不从,他就会变本加厉,不断提出更多更无理的要求。而父母一旦养成了有求必应的习惯,再想限制孩子恐怕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非要不可的习惯,父母就更要加以管教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孩子毕竟还小,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只要父母多加一点耐心,采取正确的方法,孩子的毛病很快就可以改正过来。
如果父母之前没有好好引导孩子,等到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之后,又没有耐心去纠正,而采取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态度,那么很可能使孩子陷入不测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