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政治上,比较看重的是出身。出身是什么?不是说一个人的家族背景就是出身,那只是出身的一部分,真正的政治出身,讲的是一个人的政治路线如何。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会被当做什么样出身的人,这一点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明朝后期,如果是坚持士大夫政治的路线,就是东林党的出身,如果是坚持什么人都可以执政,那就偏向于阉党一派。当然,这个区分有些简单化,可是政治上就是要求一个明确的分野,有了这样的分野才有集团和党派的意识。
东汉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出身意识,因为东汉时期和明朝差不多,都是宦官集团和其他的士人集团之间争夺政治垄断权的斗争,所以,因为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曹操才会被斥责为“阉竖余孽”,这种出身划分方法,十分具有杀伤力。
出身本来只是一个政治倾向性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出身是和许多现实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因为坚持某一种政治路线,保持一种倾向,就会阻挡其他人的出路,进而让这些人没有发展的前途了,于是,被阻挡了出路的人就会拼命抵抗或者挣扎,在抗争中争夺一个高下。所以,有时候一个人一直坚持的某种政治路线,往往会成为日后人们清算他的根源。
1。霍去病:一路挣扎的英雄
一个人能否获得发展的机会,有的时候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所决定的,还要靠其他的因素,比如家族背景、人际关系、谈吐举止等。所以,在唐朝就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叫钟馗的读书人,文采很好,本来应该做官,可是因为自己的相貌实在是难看,经常吓到别人,所以多次官员选拔都没有选到他。钟馗悲愤之余死去,并且托梦给唐朝的皇帝,说自己做鬼之后也愿意除尽一切不平之事。
有的时候,就是这些偶然的因素能够提供一个机会让人才得以发展,可是有时候这些机会又会成为日后的隐患,出身也往往变成了后人所不齿甚至诟病的把柄。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就是依靠裙带关系步入仕途的人。西汉的著名将领霍去病正是靠着自己是皇后族亲的身份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鱼跃龙门的契机
霍去病的母亲是西汉大将军卫青的姐姐,而卫青又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兄弟,这样算起来,霍去病也算是国戚了。而霍去病的父亲只是平阳县的一个衙役,曾在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当差,他的母亲虽然是卫青的姐姐,但是在卫青发迹之前也一直比较潦倒,做的是公主家的侍女。
所以,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如果不是依靠皇后的原因,霍去病可能一生都会贫贱下去,和一般的奴婢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在卫青得势之后,他也就自然被当做皇亲国戚来对待,因而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汉代的等级观念十分重,在西汉前期,如果没有一个侯爵的出身,就无法跻身于汉帝国的高层政治领域。
这种森严的等级秩序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发生了一个逆转:在刘邦开国之后封赏的王侯们已经全都去世,他们的子孙在政治才能上一代不如一代,而骄矜的风气却一代胜过一代。他们在朝廷上颐指气使指手画脚,但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同时,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极力压制和排挤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升迁。汉文帝时代的贾谊、汉景帝时代的晁错,也正是因为出身低微而处处受到贵族们的冷落和倾轧,最后不得善终。
汉武帝继位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国家从原来那种无为而治的统治状态一下子扭转过来,他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推行了一整套的新政策。
但是,这些新政策的执行是无法靠那些旧有的贵族子弟的,他们除了出身之外一无所长,因而,汉武帝开始从社会中下层出身的人士中选拔有识之士,作为自己新政的执行者和拥护者。一大批后来的风云人物聚集在汉武帝身边:司马相如、朱买臣、严助……他们虽然最初做的也只是汉武帝身边的秘书人员,但实权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无所作为的贵族子弟。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只要有才能,任何人都可以受到重用,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汉武帝时代的很多政治大事将是另一副面貌。霍去病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登场,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功绩。
汉武帝的私生活与他的政治风格相同,任意而为,不顾一切。他少年时代喜欢自己的表妹阿娇,后来就册封她做皇后,这就是历史上“金屋藏娇”的故事。但是这位阿娇皇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汉武帝便开始在其他女子身上寻找快乐和温情了。他一生共有四位皇后,而与霍去病息息相关的皇后卫子夫正是其中最让汉武帝动心的一个。
卫子夫凭借什么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有她的美丽,有她的温柔,有她的体贴,更重要的,是汉武帝个人对女性的想像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实现,她就是汉武帝心中理想的女子,所以汉武帝不顾一切地要立她做皇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和阻挠。后来虽然因为一场政治阴谋,使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她赐死,但事后汉武帝却后悔不已,还专门营建了“思子宫”来怀念卫子夫和她的儿子太子刘据。
卫子夫本来是出身低下的婢女,她的家庭也十分普通,但是因为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所以她的家族一下子从平民变成了皇亲国戚。在专制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具有诱惑力的发达途径,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就不无讽刺地说“不愿生男愿生女”,来调笑那些因为女子得宠而全家作威作福的家族。
在卫子夫做皇后之前,她的亲人们大多也都是奴婢的身份,后来名扬天下的大将军卫青是她的弟弟,霍去病是她的外甥,这两位在少年时期都十分穷困潦倒。不过,历史的偶然,让卫子夫成了汉帝国的第一夫人,卫青和霍去病也成了这个帝国最核心的成员之一,他们将拥有极大的权力,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霍去病的少年时代在艰辛之中度过,清苦贫贱没有让他沉沦,他也没有甘心做一个一生碌碌无为的奴婢或者无德无能的外戚。汉文帝皇后窦氏的弟弟就因为少年时代生活比较清苦,在成为国舅之后便胡作非为,成为后代唾弃的纨绔子弟。而霍去病则不同。少年时代的奴婢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成为一个坚韧有主见的人,他虽然没有太多时间去读书学习经典,但生活中的经验和他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他比同年龄的孩子显得稳重而且沉着,这种性格,在日后的戎马生涯中成为他致胜的一大法宝。
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从不轻易提起别人说过的话,十分谨慎,但是遇到事情又敢作敢为。汉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看方针策略如何就够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这种回答,可以说是他的自信和气魄,也可以说是他少年艰苦经历带给他的一种强烈的自尊心——他不肯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不想靠着学习别人来丰富自己。
一朝选在君王侧
皇后卫子夫家族的人虽然因为她的受宠而一下子显贵起来,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霍去病那样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那么,霍去病又是因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享有一个武将最高的荣誉的呢?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道理。汉武帝是一个个人好恶感十分强的人,他喜欢谁、重用谁,有时候并不是靠着对这个人的才能清醒的估计,而是凭着第一印象来判断的。
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当年他宠爱娼妓出身的李夫人时,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任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并且委以重任,让他到前线去和匈奴作战。结果,这位凭着裙带关系上去的将军作战不力,而且在战败之后还投降了匈奴,让汉武帝脸上无光,还受到那些耿直大臣在朝廷上的非难——李广利投降匈奴的事件,还催生了另外一件让后人凭吊的慷慨悲歌,那就是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
事实上,在皇帝专制的时代,所有的政策、制度都是不稳定的,只要皇帝处于强势地位,而不是受到权臣的胁迫和控制,他就可以率性而为,打破制度的规定随便提拔自己看中的人。有时候这种行为可以摆脱制度的陈腐和惰性,但更多时候,这种行为带给国家的是灾难。一种非理性的政治原则,到了最后只能听天由命,靠着运气去等待皇帝独裁决断之后的政治成效——好在霍去病带给汉武帝的是好运,不然,也许汉武帝会像宋徽宗一样遭遇“靖康之耻”,或者像明英宗那样经历“土木之变”。
霍去病的发迹,要靠着他的舅舅卫青的引见,而卫青本人的飞黄腾达,则靠着卫子夫的被宠爱。这种环环相扣的裙带政治,居然成就了一代名将,大概只有中国古代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霍去病出身奴婢,当卫青因为卫子夫的关系成了外戚之后,他找到了在平阳公主家做婢女的亲姐姐,并且把外甥霍去病带在身边。
以外戚身份获得高位的情况,在中国古代一直都不少见,而在西汉时代,这种情况并不像后代一样令人们反感,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才没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可以从容地把自己的能力慢慢展现出来,而不必急于在人前展示什么。
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靠着卫青的引见而见到了汉武帝,结果一见面就受到武帝的宠爱,当了皇帝的侍中。侍中是在宫中服侍皇帝的官员,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是比较卑贱的杂役,而汉武帝的时候,由于大批任用中下层人士担任此官,并且赐予他们在宫中自由来往的特权,所以这个职位就成了他们向上快速升迁的跳板。霍去病被任命为侍中,就意味着汉武帝要对他进行快速提拔,而之所以霍去病如此受到汉武帝的青睐,一是因为他是卫子夫的外甥,汉武帝对他自然另眼相看;二是因为他的舅舅卫青的军事才能在此之前已经有所发挥,让汉武帝比较满意,所以对霍去病的能力也比较信任;三是因为霍去病本人的外形和言谈举止确实有过人之处,让汉武帝觉得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少年可能会是一个不凡的人才。
霍去病虽然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但是却坐上了通向富贵的金马车。
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在他担任侍中之后,曾经两次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而汉武帝也有意让他建立一些功勋以便提拔他做更高的职位。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授意,拨给霍去病一些壮勇的战士,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领这些兵士们采取突击战术,离开了卫青率领的大部队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对那些散居的小股匈奴势力进行突袭。这种战术的结果是,霍去病的敢死队所斩杀的敌兵数量超过了他们的损失。
霍去病的战绩报告到西汉的首都,汉武帝十分高兴,他说:“剽姚校尉霍去病杀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他的功劳,在全军两次数第一,划定一千六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霍去病初出茅庐就得到这样的胜利,自然是非同小可。而这次胜利,一半是因为他突袭的战术获得成功,另一半则是他的运气确实好,那么多匈奴的高层人员都被他的突袭所击毙,如果霍去病所杀的不是这些人,而是一些藉藉无名的普通匈奴人,那么这次胜利的含金量将会大打折扣。——而且,如果他不是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的外甥,这样的功劳也最多只是让他获得一些赏赐,不会轻易被封侯。霍去病虽然一战成名,并且头上笼罩着诸多的光环,但真正支撑着他的,却是他身后那根柔韧的外戚裙带。
史书上对霍去病的记载,除了他辉煌的战绩之外,其他方面都是寥寥几笔,好像他只是为了战争而生一样。其实不然。他在以外戚身份受到重用又以军功获得爵位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外戚一样开始在政治上施展拳脚,这与他的舅舅卫青截然不同。卫青在当时炙手可热,在朝廷上也频频发言,风头甚至盖过了宰相。而霍去病则并不显露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也很少参与政治上的活动。少年时代贫贱的经历,让他变得成熟,他深知自己的功勋还远不足以让自己染指中央政治,他只是靠着外戚这个身份才受到皇帝的青睐。所以,他一面韬光养晦,一面等待着再次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因而,他在封爵之后,因为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沉寂了三年。
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劳,为他修盖了府第,让他去看看是否满意,他回答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说出了他内心的志向和抱负,从此以后,汉武帝就更加重用和喜爱他。
三年之后,汉武帝任命他做骠骑将军,这次他不再是一个只有八百壮士的敢死队队长,而是一个指挥一万骑兵的大将了。当霍去病只有八百人的时候,他凭着巧妙的战术打击匈奴,获取胜利,而当他手中的兵将超过当初十几倍的时候,可以让他展现自己军事才华的舞台就更大更宽敞了。这一次,霍去病凭借手中的一万精锐部队从陇西出击匈奴,与匈奴人短兵相接,杀死了匈奴人的折兰王、卢胡王,并且抓获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高级官员,歼敌八千余人,还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显然,这次胜利比上一次更加能够激励汉武帝开拓边疆、摆脱匈奴骚扰的信心,于是,汉武帝对他进行表彰,并且赐给他二千户的食邑。
在赞叹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功绩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和他同一时代的飞将军李广,和霍去病采取的战术差不多,都是先用突袭骚扰的办法撕开匈奴的防线,然后进军正面和匈奴大军交锋。可是,李广无论在可以指挥的军队上、后勤供应上、天时地利上,都不如霍去病,所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一个封侯一个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