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2500000005

第5章 大学和学院:学院制(1)

前面已经写到,牛津大学没有校门,也无处可找牛津大学的校名。大学坐落在牛津城,而牛津城就在大学内。城中有大学,大学之中有城市。牛津大学是一个极为松散的结构,其中心组成部分是分散在城市各处的39个学院,最早创立的是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1249)和默尔登学院(Merton College,1264),最年轻的是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科罗格学院(Kellogg College,1990)和坦普尔顿学院(Templeton College,1997)。这种学院制的结构类似于“联邦制”,后来成为美国一些常春藤大学内大学和学院结构的模型。

初来乍到,对这一大学结构完全陌生,必须从头开始了解,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明白大学和学院,学生和导师的身份和归属。抵达牛津之后的第一个月,我参加了大学的英语强化班。在提高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开始对牛津大学的学制有了切身的了解和体会。

英文培训课

在圣安东尼学院安顿下来之后,我的第一项任务是参加大学语言中心举办的开学之前的英语强化班。在英国的学生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我入住圣安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急着要打开自己的行李包。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后,歇了歇。已到晚餐时分,我随即下楼用餐。

离牛津大学正式开学还有一个多月,圣安学院的餐厅里还是冷冷清清,我们这些语言中心的学生是餐厅的主要顾客。英文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虽然大家语言、文化迥异,英语表达也并不流畅,但大家都非常友好,相互交流自己初到的感受,谈着对语言中心课程的期望。

语言中心位于惠灵顿广场(Welling ton Square),和牛津大学的行政大楼紧挨着。正式开学之前,部分外国学生在此接受一个月的语言培训,这是牛津大学历史颇为悠久的一个项目。语言培训课后,学生并不全入学牛津,也有将到剑桥大学上学的。所有的英文课都在中心的地下室上,四位老师对我们的听、说、读、写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对一种语言的学习能力的掌握如同对一种异域文化的理解,非得花时间,全身心投入不可。因此,我上得非常用心,拼命地接受和消化。四个星期下来,我的心里踏实多了,感到自己确实进入了正规的英语环境。其实,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英文,文法经过多方训练,非常扎实,只是多年来没有练习口语和培养写作能力的机会,缺乏交流的环境,听说能力有限,加上强烈的自我意识,实在不愿开口,从而形成能力和开口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一个月的英语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适应牛津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很好的过渡机会。

在圣安学院的餐厅里吃了一个月的西餐,胃里油腻得实在无法排遣。一天,我到圣约翰学院看望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正在准备泡饭,桌上摆好了刚从伦敦的中国城买的榨菜和红烧辣土豆块,这可真是正宗的美味佳肴,我们一起美美地吃了一顿。

只是中国寄到这里的邮件常常需要走上整整两个星期,等待家信把时间拖得漫长难忍。钱钟书写他当年在牛津求学的感受时,提到当年来自中国的信要取道西伯利亚,不知为何,交通发达的今天,信的传递依然如此漫长。

一个月的英语课很快就结束了。和刚来时相比,开口说英语时自然多了一份自信。这个月里,课后、周末,时常在牛津城散步、转悠,渐渐熟悉了牛津城的环境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9月底,我的英语培训正式结束。参加英语强化班时,对牛津,作为一个城市,有了一些初步而感性的了解。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牛津大学这一高等学府,是在进入圣安东尼学院之后才开始。

圣安东尼学院正门

学院和学术机构

我搬入了圣安东尼学院(St.Anthony‘s College),准备正式入学。我的住处位于伍德斯托克路(Woodstock Road),和刚住过的圣安学院仅有一街之隔。

这是学院内的一座维多利亚式楼房,加上地下室一共四层。我和另外几位学生合住,他们分别来自印度、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厄瓜多尔、加拿大。我和另外一位太古奖学金的学生来自中国,另外还有两位英国学生。即便身边有不少国际学生,都说着带着不同口音的英语,可我依然非常胆怯,言语很少,几乎处处都担心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

我住在一楼对着楼梯的一间。

房间大约只有12平米,陈设简单,一个单人床,床头柜,一个大书桌,还有一个大壁橱。房间虽然小,但是对着圣安东尼学院的庭院,幽静且环境宜人。虽然学院60年代才创建,但是依然颇具中世纪牛津的经院氛围。

我在牛津的学术生活也由此正式开始了。在中国整整度过了16年学生生涯的自己依然期待着开学,可眼前另一种教育体制给我带来更多的却是担忧和挑战。

有关牛津大学的结构和学院制度,即使对已经在牛津学习、生活数年的师生来说,都很难能讲清楚,更不用说初来乍到的新生了。

牛津大学脱胎于中世纪的经院体制,先有学院,后有大学。从大学的整体结构来看,大学下面有两种并行不悖的体系,一是各自独立的学院(college),再就是从属于大学的各种学术机构(division/faculty/department)。系、研究所虽然是大学内的重要机构,但是具有独立于学院的功能,和学院并存于大学的“联邦制”之内。这种制度使每一个学生既是这所世界知名学府的一员,又能融入国际化的跨学科和跨年级的学院。

牛津大学有39所各自为政、各具特色和拥有独自历史的学院。学院制是牛津大学体制的中心组成部分,这一体制脱胎于中世纪的神学院,是每一位牛津学生身份的真正归属之处。学生一旦入学,就是某一学院的一名成员。绝大多数学院(圣灵学院只有学者,不招学生)直接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照学生的日常起居、住宿、注册、升学以及报名参加毕业典礼等等事宜。每个学生实实在在的学生身份来自学院,如同加入一个俱乐部,有了学院的身份,也就相当于成为某一俱乐部的一名正式成员。就此而言,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舍院”(House)制度沿习的就是牛津以学院为单位的传统。学院也是真正接纳新生之处。每一个学院入口处都有“porter’s lodge”,传达室可能是其最好的翻译。“ Porter”就是门房,即在牛津的每个学院入口处的传达室内,关照人员通行出入的值班人员。学院内的信箱一律称为“pigeonhole”,而不叫“mailbox”。

大学内设有诸多系科和研究所。如果要作一简单的区分,那么学院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和学业有关的行政事务,而直属大学的系科和研究所则为学生的学业提供各类培训,从导师的设定、课程的安排以及到参加的各类学术活动。同一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既跨年级,又求学于不同的研究所和院系。

比如,在我入学的圣·安东尼学院,既有刚本科毕业的学生,又有工作了多年的大学教师;既有攻读国际关系的学生,又有经济学学者;既有来自中国的刚刚跨出国门的留学生,又有英国本地的学生。在学院里,学生组织称为 J C R(Junior Common Room),其功能相当于国内大学的学生会,而学院内的教授、研究员和各类学者的组织叫 S C R(Senior Common Room)。

学院和学术系科是大学下属的两类并行机构,因此学生兼具双重身份:他们在学院是学院 J C R的一名成员;而一旦步入研究所进行一对一的授课时,则为一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而教员在研究所和学院也具双重身份:在研究所,教员为导师,他可能是一位高级讲师(reader),也可能是系里唯一的一名教授;而同时这些教员也会在某一学院担任研究员(fellow)。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一对一的个人授课制度跨越了上述的两种体制。导师制使学生和导师暂时离开了他们所属的学院,来到系里或是研究所内上课。虽然有时学生和导师来自同一学院,但那纯属巧合,因为学院和授课的系科本来就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的行政团体。

学生和教授的社交活动有两个层面,一是学院(以哈佛的本科生来讲就是舍院)内的,二是专业上的。两者的界限非常清楚,但是现在的学生社交频繁,两者不免有相当程度上的重叠,但是却互不牵制。比如,圣安东尼学院拥有各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心有教授和学者,那么对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他的行政归属(学院)和求学之处(一对一授课所在的系或研究所)会是一个地方。

同类推荐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那么,新媒体包括哪些形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传媒产业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与传统媒体嫁接融介?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书内容既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媒体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等。重点对新媒体传播特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设备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传媒领域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憧憬与求索、凯歌行进中胜利与曲折、改革与剧变、改革与辉煌、继承与创新、让历史告诉未来等。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本书主要讲解了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声画运用的基本原理、新闻和文艺节目、产品的市场营销、传播伦理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路径,帮助读者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媒介背景知识基础。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的经验撰写而成,是一本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使用的教材。
热门推荐
  • 无上强尊之惊天撼地

    无上强尊之惊天撼地

    靠武力群雄争霸的城邦,天、地、玄、黄,互相依存互为制约,苍凌在奚落与嘲笑中悄悄崛起,打破城邦的力量悬殊,吹响了争雄称霸的号角,在艰难险阻中苦苦支撑,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主宰自己,保护身边人。
  • 爱有晴天之缘来是你

    爱有晴天之缘来是你

    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荒唐,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场伤心,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生幸福!纵然没有让我先于别人遇上你,但你依然走到我身边......
  • 牛魔翻天

    牛魔翻天

    人身是一小天地,天地是一大人身。世间万物,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千族万类,孜孜求生。数万年前,旷世大战之后,神庭、妖域、魔土、鬼都等等古老势力尽皆隐世,道玄世界,人族大兴,人教、佛道、仙道宗门雨后春笋,竞相出世,广招门徒,天下风云四起,江湖传说不断。少年刑山,身世离奇,逆境崛起,世间称尊,牛魔翻天,掌握乾坤,看他如何一步步笑傲万界,问世间谁主沉浮。
  •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半亩方塘我自闲:那些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

    本书选取了诸多较有影响力的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为了方便您的阅读,编者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附注了“哲语沉思”,引导您去品味其哲思与意蕴。相信每一篇美文都会叩击您的心灵,让您在阅读之余收获那久违的感动与激励,从此不再寂寞与孤独,从而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找寻那迷失已久的精神家园。
  •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皇后权利大:谁做皇上我来定

    这年头穿越自然是好事,可是像她这样穿成个宫女……什么,不是宫女,是太监?泪奔,她穿成个太监能过来干什么,宣传计划生育吗?咦,她不是太监?还好还好,她不求大富大贵,就每天看看遍地的帅哥,顺顺当当地过完她的穿越日子就好了……咦?原来她还有一个身份,她就是传说中的未来皇后,而且……这皇上的人选也可以由她来定?这个……她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天大地大她最大,她在宫里横着走也没关系了?嗯哼,低调低调……      
  • 旧人叹

    旧人叹

    她本是掌管二十八宿南方七宿的九天玄女朱雀,想当初其身份又是何等的尊贵,相貌又是何等的美艳,只不过现在的她却是一个面如罗刹,受人唾弃的堕仙
  • 通帝之路

    通帝之路

    一个少年,励志成为顶天立地的强者。在他的体内却封印着魔域的无上霸主,安。一个提升实力,为了能够压制身体里的强者;一个百般心思,想要夺取少年的身体。
  • 爱情的到来,没想象中那么难

    爱情的到来,没想象中那么难

    男人都有一个忘不了的初恋,哪怕时间过再久,哪怕你已不再是为自己而活,哪怕即使再见面也没有当初的心跳,但当再次提起她的时候脸上依旧洋溢着莫名的笑容。那是得不到的,也是保存在记忆中长久的。
  • English Stories France

    English Stories Fr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咱家夫君桃花多

    咱家夫君桃花多

    蛮横霸道的公主,妩媚缠人的表姐,救命恩人的善良女医……咱家夫君的桃花还真多啊。“哦!是吗?”“嗯哼,我容易嘛我。”“不容易。”“你滚!”本来的小姐死里逃生,却进了一“贼窝”,美男一大把,宅府天天是春天!如何得到腹黑男神,先代表月亮消灭她们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