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在你那,有时间组织一次活动怎么样?”
“好!”大家异口同声。
“至于怎样帮助琪瑜,请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我又叮嘱道。
九
因为忙,90多元的事我差点忘记了,可同学们(尤其是男生)却耿耿于怀。他们找上门来了。
一放学,长浩就到办公室里来:“老师,您有空吗?”
“什么事?”
“开班委会。”兴致勃勃地说。
开班委会,好啊!能自发召开班委会,实在令人高兴。
中学生开班委会很简单,一开始就切入正题:那90多元怎么办,也就是打算举行一次怎样的活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筹钱容易,搞什么活动?怎样搞?就难多了。
“中秋节烧小塔。”男生建议。
“中秋赏月。”女生有女生的意向。
“赏月好。”我脱口而出,看到男生的几分无奈,我又说:“烧小塔也好嘛!”
一片静寂。
“能不能两个活动都进行?”雅菲为自己的想法兴奋得面上发红。
海上生明月!
“先去海边看月出,再回来烧塔。”我也激动起来,简直忘记自己的教师的身份。
活动内容一旦确定,具体“技术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以上两个活动,既富有诗意,又动手动脑含有一定的创造性,当然得到全体同学的热情拥护。在我的“一定不得影响学习”的指令下,同学们开始主动地进行各种准备。
十
中秋节恰好是星期六,经过学校批准,烧塔活动就在校园的一个偏僻角落进行。
星期六下午,我睡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午觉,三点才来到校园。
脱光上身的长浩与一伙男生已在满头大汗地清理场地,假男生奇琦也来凑热闹。场地上堆着碎砖石及杂七杂八的燃料:干草、碎柴、干树枝、木刨花。
唉!读书都这样卖力该多好啊!
6点,同学们都来到校园集中(也不知道他们都吃饱了没有)。一座不算十分完美的小塔已经叠成。我们家乡历来有中秋烧塔的习俗,活动的参加者一般是大孩子领小孩子进行的。小塔烧起来,常引来男女老幼的围观、品评,直至夜半方休。有时,会有一两个意犹未尽的顽皮蛋冲上前去把小塔弄倒,引起一片喊声,才各自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自有那细心的大人拿水来把灰烬泼灭才放心地回去。
“不错!”“从没有看到这么大的小塔。”同学们围上来品头论足,引得浑身汗水的长浩高兴得频频用黑手抹面。
咦!一休手里拿的是什么。啊!原来是一些各种造型的高塔的图。他看了图形看小塔,看看小塔看图形,神情多么专注!
“集合了!集合了!”我喊。
同学们迅速地排好早操队。
“另有任务的同学到那边去。”雅菲发出口令。长浩、一休等五个男生站了过去。
“立正,稍息,以小组重新排队。”
哈!太自觉,太听话了!我认真地点了点人数,命令道:“多出来的婉容就与我同一组,出发!”
三辆一组的自行车组成整齐的车队向前驶去。新车、旧车,一千多元一辆的车,一百多元的车,汇成一支五颜六色的车队,引起路人的注目。在这些嘻嘻哈哈的少年人中,我又找回了中学生的感觉。
当中学生的感觉也不错(但最好少一些考试的压力)。
夕阳为沙滩、为小树林染上了淡淡的金黄色,西山顶上的晚霞红彤彤的。在那流金泛彩的海面上,小汽轮和挂机船在缓慢或急速地驶动,如一把把剪刀把金灿灿的绸缎剪开,又很快地缝合上。
渔民们,水手们正在抓紧天黑前的时间进行紧张的劳作。
同学们也以小组为单位抓紧进行各种活动:有捡贝壳的,有在柔软的沙滩上奔跑“发疯”的,有人干脆淌到海水里高喊“啊,大海”。
夜幕,悄悄地降了下来,把大海、沙滩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我也与婉容静静地坐在沙滩上向东望去,一边抚弄着绵绵的细沙。
大海送来徐徐的凉风与阵阵的涛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明月,明月!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先是一点银辉,又变成一片。越来越亮,越来越大。半圆,整圆。终于,一团素净的明月,从水面上跳了出来,照亮了天的一角,照亮了海的一片。
从月出的方向,到海的近处,有一条银光闪烁的大道。
“你看你看,那是一条多么平坦,多么明亮的大道啊!”我拉了拉婉容的上衣。
“假的,没用的。”她只顾喃喃自语。
一只挂机艇嘟嘟地向明月东升的方向驶去。
“虚幻的也有可能变成真实,主要看你是否做过顽强的努力。”
“老师,我们走走好吗?”我们站起身来,在洒满银辉的沙滩上漫步前行。
等我们悠哉悠哉地踏车回到校园,长浩他们已把一切准备就绪。
中间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塔,两旁的两座稍低。虽不十分完美,但与以前看过的比起来,无论大小或形状,都满不错的。同学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准备烧塔。插不上手的除奇琦在那边瞎搅乱外,都在背风处或坐着或站着看热闹。
塔里已塞进了干草纸张,就等长浩把火点上。擦火,被风吹灭,又擦火,又让风吹灭。急得长浩把火柴一扔,站在那边直跺脚。
奇琦只划了两根,火柴就被一休夺了过去。
一贯冷静机灵的一休也发急了,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唉!没有引火的易燃物。”
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乱草中走了过来,递给一休一个涨鼓鼓的塑料袋。一休飞快地倒出来,原来是一团团沾满油污的黑布团。一休拿到鼻前嗅嗅,立即高兴地直拍她的肩膀,那是琪瑜。
“行了,行了!”一休一边把油布塞在干草纸片下。火柴划上,风一吹火竟越燃越旺。
一片欢呼声。
“琪瑜,你帅呆啦!”长浩这句狗屁不通的赞扬最能代表同学们的心情。
“琪瑜,你是怎么想到准备这些引火物的?”我把琪瑜拉到身旁。
“我妈给准备的。她们工厂擦机器的油布头太多了,想不到居然用上了。”琪瑜兴奋地大声说道。
秋风阵阵,吹凉了人们身上的热气,也把塔里的火越吹越大。火舌从塔身的空缝钻出来,连成一团,把塔身罩在其中。北风刮过来,火焰就向南歪过去,又露出半个塔身来,真是变幻无穷,多彩多姿啊!
一休从几个纸包里取出一些粉末向火焰撒过去,那火就飞洒出五颜六色的火花来,引起一阵喝彩与掌声。活动正进入高潮。
雅菲与几个同学从纸箱里拿出饮料糕点,同学们就坐在小塔北面,边吃边看烧塔。
“刘老师,讲讲话吧!”
“讲什么呢?就讲中秋烧塔的传说吧!”
元朝末年,老百姓受到严厉的压迫与控制,三户共用一把菜刀,十五户养一个元兵,农民起义者暗中串联:中秋节晚设法把元兵灌醉,以烧小塔为号,每十五户合力把那个元兵杀死,同时起义。
风声,火焰的呼呼声。
“这样做不是很危险吗?如果没有把元兵全杀死,那会怎么样?”婉容小心翼翼地问。
“这也是可能的。但做人有时候是必须有一点冒险精神的。”
饮料喝完了,糕点吃完了,烧塔的燃料用完了。
“同学们,让你们猜猜,我想再说什么?”
“宣布解散。”长浩已穿上衣服。
“解散前不应该听我说一件事吗?”
寂静片刻。
“老师,我知道了!”一休高兴地喊。
“什么事?”
“布置写作文。”这个小滑头。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这个用膝盖头也能想出来,哪一次活动没有搭配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活动》。”
“只对了一半,内容最好写今晚的活动。写赏月、写烧小塔,两个活动都写也行,当然也可以专门写一个同学。总之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但不准抄范文!”
同学们陆续散去,班委主动留下来清理场地。
作文交上来了,不但极少抄范文味的,并且大多语句通顺,自然流畅,有的甚至构思奇妙,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