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写西湖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不仅西湖,江南景物,从总体上说,都有这种浓淡皆宜的特点。不仅如此,江南还有一好:远观近看总相宜。如果说我们初识江南时需要远观江南昔日的辉煌,那么,在逐步了解江南的历史文化以后,就应该近看江南——正在行进中的再造辉煌的江南。
以下选编了一组关于江南近况的文章,所写的不是民情风俗、自然风光,而是与当下更为风光的人均GDP、城市竞争力、古镇新开发等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江南人。
说到江南,人们很容易想到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眼前这个火热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江南的城与人;如果我们只看到江南的优雅,而看不到它的宏丽;如果我们只看到它幽静的园林,而看不到它沸腾的街市,那么就会对江南产生误解。
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鲜活的立体的江南形象,使读者不仅看到江南的过去,也看到江南的现在和未来。
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那么,什么是“适当的距离”呢?我们对江南做近距离观察、零距离接触,算不算“适当”呢?这时,我们不仅会看到江南的身姿,还可以看清它的眉目与顾盼的眼神,甚至能够听到它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
城市大角力[1]
老枪
“长三角”“第二城”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中。
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杭州。江宁即南京,始终是长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在清代中叶以前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以致扬州人只落了个“扬虚子”的雅号。苏州、杭州作为城市起码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杭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但20世纪初期苏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长三角”最东端的上海所代替。
南京恐怕是最不甘心在上海身后的城市。尽管在江苏省内,苏州、无锡在GDP、外商投资等方面均强于南京,在对外经济联系、口岸出口上也更加依靠上海;在近年的城市呼声方面,苏州显然渐渐高过了南京。南通的“亚上海”建设目标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南京对省内经济的辐射力,使南京难以确立在省内的经济中心地位。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行政管辖范围,而南京的定位也很明确:接受上海辐射,形成新辐射的江苏省会城市。
如果比较理性地看问题,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显著的科教优势使其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只欠一个“快”字。2002年,“南京1小时都市圈将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城市以轻轨和高速公路规划在内,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南京人看来,赶超苏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政府层面,江苏省“十五”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了“三圈四市”的基本框架。“三圈四市”战略的核心是接轨上海,“三圈”指建设以南京、徐州、苏州、锡州、常州为核心的三个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将以南京为核心,以“一小时单程出行时间”为标准,建设都市圈网络,提升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强化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协作。跨越苏皖两省8市的“南京都市圈规划”,以南京为中心点,以仪征、镇江、句容、马鞍山等为核心圈层,扬州、镇江、芜湖、巢湖为紧密圈层。“四市”是指努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成大型经济强市。而近年来,南京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南京经济圈”的发展比过去更快。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南京在产业布局、人才积累、科技竞争力、经济国际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与上海、武汉、重庆一道,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南京既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又向外,主要是向西传递辐射和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为此,江苏省还提出了三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一级中心城市的一类城市只有一个:南京;二类城市有五个: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苏州的经济腾飞获得了未来规划中的肯定,而南京亦未失去它的龙头老大位置。
所以,尽管上海经济中心的辐射力到南京已经很弱了,但南京可以比较到位地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从而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并使“长三角”未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腹地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富民强市”,要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甚至做“长三角”“第二城”,几乎已经成为南京人的共识。
苏州的异数
从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汽车在上海和南京间的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个小时,就能到达苏州市。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自古以来就属中国最为富饶的江南地区。作为苏南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苏州与浙江省杭州市被冠以这样的美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1993年,台湾电脑厂家“宏基”的投资者最早来到苏州时,从上海整整花费3个多小时才到达苏州经济新区。当时新区周围还都是农田,也没有像样的道路。
9年过去了。曾是农田的新区已经成台湾厂商最为集中的地区。台湾企业在苏州的投资额高达145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的1/5。许多城市向苏州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苏州的确在高歌猛进。20年间,苏州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两次跨越。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的乡镇企业大发展,被称之为“苏南模式”,即“内生型”农村推动型经济,大大加快了苏州的农村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第二个跨越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新加坡老人沿着深圳、珠海、厦门、宁波、杭州、苏州、青岛、大连转了一大圈,最终回到苏州,停在那里画了一个点,建立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同时,借助上海的浦东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内生型”的农村推动型转向“外向型”的城市辐射经济。苏州下大力气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搭起了吸引外资的平台,大批国际资本涌入。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也标志着苏州以扩张城市为内核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的到来。如今围绕着苏州市区,崛起一批现代化的城市群,如张家港、常熟、昆山、江阴、太仓、吴江等。
当浦东开发的号令吹响后,苏州又第一个修沪宁高速。现在大量的外资公司在苏州设厂,上海港80%的集装箱货源是苏州和上海的。有人戏言,沪宁高速一堵车,电脑价格就要翻一番。苏州作为GDP全国第5位的成长型城市,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为各界所瞩目。
2002年苏州创造的GDP达到2080亿元,递增速度达到14.5%,引进外资100.6亿元。制造业的比重在苏州经济增长中占50%以上,东吴大地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制造”的气息。美国的《纽约时报》则是这样评价苏州的:苏州,这座历史上以刺绣、丝绸等著名的“丝绸之府”,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高科技前哨,它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2%,完成进出口额占全国的4.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9%。
至今,苏州累计外商投资企业近万家,其中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83家落户,这83家企业在苏州累计投资项目203个,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研发中心也迁入苏州。外资的投向为什么会如此咬定青山,抱定苏州?台湾明基的老板一语道破,在苏州办厂,人才资源成本便宜只是一方面,产业链的聚集使得我们的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下降。明基来了,在明基的产业链上,很难数清有多少家尾随而来的企业。
浙江:看小狗如何咬死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