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200000002

第2章 人性问题的历史争论(1)

弗洛伊德申明,人主宰不了自己,人体内有一种人不能自主的非理性力量,即本能。而这种本能是存在于人的机体并发生作用的冲动和力,它是强大的、不可遏止的。

所谓人性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人的主宰、人的行为是由自然欲望决定还是由理性决定、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问题。几千年来,人性问题是全人类都在讨论和争论的问题,也是人世间第一大难题。在漫长的年代里,人们对人性和行为的研究并不多,专门研究人性和行为动因问题也只是达尔文以后的事。但是,尽管动因问题长期没能得到最终解决,可几千年来,很多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领域里对人的本性、行为本质、行为动因等问题已作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今天,理论界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了明确的论述。今天,我们一些人自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几百年前就遭到了无情的批判和否定。

首先,应该把握这样一个规律,人类对自身和对人性的认识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社会制度的需要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稳定,它表现为社会的稳定。为了社会稳定这一大局,思想约束有时并不一定以真理为基础,它服从于目的。比如,封建社会把非真理的宗教、禁欲主义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这是稳定社会所需要的,但对人自身的认识来说,则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人类社会在道德方面经历了奴隶社会纵欲、封建社会禁欲、文艺复兴之后逐步释欲的历程;另一方面,人们对人性和行为动因的认识则经历了奴隶社会比较肤浅、封建社会错多对少、文艺复兴之后错误逐步被真理代替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历史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有益的启示,历史能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奴隶社会对人的管理主要靠暴力,而对人的思想没有什么管束,加之当时文化极不发达,所以那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仅相当地少,而且十分自然客观,对于人追求财富和享乐,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正当的行为。

可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封建制度的孕育,思想家们竭力否定人的欲望。从根本上说,限制人的欲望是封建制度所需要的。当时的客观情况是,党争激烈,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世风日下,追求享乐和财富的风气盛行,人们沉浸于酒色享乐。由此,很多思想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到了放纵“私欲”的危害,开始强调精神生活和理性的重要,认为灵魂是人的主宰,继而主张强化道德,控制肉体的困扰,节欲、制欲、禁欲。比如,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人的本性进行了较多和较深的论述。这些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阿里斯提卜、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否定人们追求现实物质利益的必要性。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本性和道德都取决于灵魂。他说,“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他号召人们,节制自己的情欲,“清洗”和“解放”自己的灵魂,使灵魂摆脱肉体的困扰。他要求人们通过沉默、冥思苦想以达到忘我的境地,逐步登上道德的高峰。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认为,以往人们过着一种无节制的、不道德的生活,引起无数的罪恶,所以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他十分鄙视人的肉体的欲望,号召人们扑灭人的情欲要像扑灭火灾一样。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重视道德的建设,但他完全把人的感性欲望和物质利益从道德中排除出去,只讲理性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把道德看成是天赋的。他主张人们只应当去关心自己的灵魂,不要追求财富和荣誉等身外之物。他要求“不论老少,都不要老想着你们的人身或财产,而首先并且主要的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认为,对于人来说,灵魂是主导者,肉体不过像是盛灵魂的器皿。他承认人有肉体快乐,但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人应当有节制地享乐,而主要是求得智慧和心灵的宁静淡泊。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认为,节制就是欲望服从理性、理性控制欲望的状态。他还认为灵魂要飞升,首先要去除欲望,因为欲望造成了人的感官苦乐。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一个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使灵魂摆脱肉体的过程,人一旦摆脱了肉体欲望,灵魂就进入了一个光明圣洁的不朽世界。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322)认为人的欲望和行为应当由道德来处理,而人的本性在于理性,道德取决于人的心灵。人的特殊功能在于“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的理性生活”。

人的心灵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在人的心灵中占支配地位,它不仅能够控制人的欲望,而且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使人幸福。这也就是说,人的灵魂主宰人的肉体。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期,古希腊也有一些人持相反的观点。这些人看到了人的感性欲望的客观存在及其合理性,把人看作是感性的人。

普罗塔戈拉(约前481—前411)认为,人是有感性欲望和追求的人,而“人是万物的尺度”,应该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来源,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阿里斯提卜(约前435—前355)是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把人寻求肉体感官快乐,看作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天职。

伊壁鸠鲁(约前341—前270),把人的欲望分为两大类:自然的欲望和非自然的欲望。自然的欲望又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种:(1)自然而必要的欲望,是指为维持生命和保持健康所必需的一些物质快乐;(2)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如性爱和亲子之爱等。第二类是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如,爱财、爱权和纵欲等。他认为,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和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是坏的欲望。他并不提倡禁欲或取消人的一切欲望,只是把物质的快乐限制在一定限度和范围之内。他认为,要保持健康身体和心灵安宁,首先要维持生命,因此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应当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都在于肚子的快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

伊壁鸠鲁还认为,只要肉体快乐无损于健康和灵魂的安宁,在这个限度内也是允许的,但这种肉体快乐是极其有限的。他是坚决反对放纵肉体快乐的,他说:“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

封建制度建立之后,“私欲”直截了当地被看成是罪恶,是洪水猛兽。因此,统治阶级出于稳定社会的需要,竭力加强思想的统治,推行宗教和禁欲主义,使灵魂的主宰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中国。公元前221年由秦朝建立进入封建社会(也有说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起进入)。从此,中国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包括逐步将道德神化)和道德教化。对于人的欲望,开始阶段强调通过“教化”防欲、节欲、制欲,南北朝隋唐时期(420—907),外来的佛教和自产的道教兴盛起来,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禁欲主义。佛教称贪(欲望)、瞋(仇恨)、痴(对佛愚昧)是“三毒”,是“恶”的根本;人贪求私欲是大逆不道,所以要“摄制六情,舍众欲,散诸恶念”;(《阴持入经注》)要灭情见性,见性成佛。

宋朝,中国产生了以儒学为主,儒、佛、道三者合流的“理学”,其中以程颢、程颐和朱熹形成的“程朱理学”为主。他们继续主张禁欲主义。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从此这成了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世纪,欧洲进入封建时代。自此起,占统治地位的伦理思想是基督教,是宗教神学,其经典是《圣经》。宗教的基本原则是爱、勿抗恶、禁欲主义、信仰等。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从人的肉体、意志和情欲中来的,上帝把圣灵分给了人,这才是人的本质。基督教宣扬,人的灵魂是肉体的主宰。人的肉体不仅于人无益,而且是罪恶的渊薮。基督教要人们弃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把肉体、连同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

在封建时代的发达时期,神学伦理思想家推出了原罪说、赎罪说、拯救说。认为人天生有罪,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和行为听从欲望的支配,追求感官享乐和物质利益,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不安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犯罪。人有了罪就必须赎罪。但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赎罪的,必须“信靠基督”,弃绝肉体的诱惑,有高尚的道德。这样就会得到基督的拯救,获得来世的幸福。

二、“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是快乐或痛苦”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14—16世纪,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爆发了一场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恢复人的本来面目、解放人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恩格斯说:“这是地球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这场运动反封建、反宗教,特别集中地反对禁欲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人道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性在于人的感性欲望,人天生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他们号召人们为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伟人的时代。在这场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卜伽丘,荷兰的爱拉斯谟,法国的拉柏雷、蒙台涅等。

薄伽丘坚决地反对禁欲主义,明确地肯定人的七情六欲就是人的本性,特别肯定男女肉体上的爱情是既自然又健康的感情。他说:“这般人是多么愚蠢——尤其是有些人还道自己的力量比人类的七情六欲还大。”

他认为,人的情欲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它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和阻拦,任何人想人为地禁止人的欲望,这不仅是极其有害和荒谬的,而且会碰得头破血流。薄伽丘讲了很多可笑的故事,揭露和嘲笑修士修女的虚伪性,说他们口中讲禁欲,实际上却无法违背人的本性,同样受情欲的控制。

爱拉斯谟是荷兰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人来自自然,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的情欲高于理性,情欲遍布人的全身,支配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和行动。他主张,顺应情欲而生活,大自然这位人类的慈母,既然赋予人以情欲,那么顺应情欲而生活就绝对不会不幸,而只会给人带来幸福。

法国杰出的人道主义者蒙台涅,对封建禁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他说世界上哪有把痛苦和悲哀作为人生目的的蠢人。他说,要求人们放弃现世的物质利益和感性快乐去求什么来世幸福,这是多么荒唐可笑,是完全违背理性和人的自然天性的。蒙台涅说,让那些所谓明智的人去追求纯粹的精神安宁吧,“至于我,有着一颗平凡的灵魂,就得求助于肉体上的舒适”。为肉体上的舒服,人必然要去追求健康、生命、爱情和享乐。他主张人是利己的,认为人生来不为己而为大众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些伪善者的一句假公济私的谎言。感官享乐是人生的目的,人的理性只不过是为个人享乐提供正确方法和手段。

十七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人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存在物”、“人是一部机器为肉体感受性所发动”和“怜悯之心也是人的本性”等观点。

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有思想家培根、霍布斯、洛克、孟德维尔、休谟、斯密、葛德文、边沁和穆勒等。他们人物众多,阵容强大。

培根认为人性的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他说:“我觉得对人的本性的概括综合研究,应当是一门自身独立的知识。”

至于如何研究,他提出从人的身、心两个方面进行。在身体方面,人是一个有自然需要的机体;在心灵方面,既要研究人的理解和理智的机能,又要研究人的意志和情欲。对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培根提出了“全体福利说”,认为全体福利高于个人福利。同时又认为,社会公益只是人类的抽象利益,个人的特殊利益才是具体的、根本的。

[人性百题]

英国历史上发生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大争论吗?

同类推荐
  • 快乐的密码

    快乐的密码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即学即用的88条心理法则

    即学即用的88条心理法则

    本书从众多的人生法则中提炼出88个最经典的心理法则,分为处世识人不可不知的心理法则、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的心理法则、让财富增值的心理法则、合作共事中的心理法则等几部分。
  •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本书介绍了感觉、知觉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记忆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思维的理论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等共9章。
  • 酸口味心理学

    酸口味心理学

    《酸口味心理学》以爱情心理学原理为依据,用心理学知识指导你的婚恋生活,用最平凡朴实的生活故事进行最深层的情感解码,用最细腻温暖的语言给予最有效的心理指导和情感呵护,帮助每一对进入婚恋中的情侣或夫妻纠正爱的迷途,学会善待爱、理解爱和懂得爱,从而在爱的经营之路上共成长。通过切实有效的相处策略以及沟通技巧,帮助你摆脱情感困扰,化解两性间的冲突,提升情感魅力和幸福指数,在美妙多姿的情感世界中收获天长地久。
  • 让你内心强大的气场心理学

    让你内心强大的气场心理学

    为什么有的人光彩照人,有的人却委靡不振?为什么有的人人见人爱,而有的人却人见人嫌?为什么有的人路路畅通、事事顺利,而有的人却时时遇堵、事事碰壁?秘密是气场!气场决定心态,气场影响形象,气场左右成败,气场改变命运。气场来自你的身体与心灵,是一个人散发出的一种能量。气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都影响我们,改变我们的命运。你的气场是由你的精神创造的,你的命运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气场与内心相互支撑,相互映射,塑造一个强大的自我。
热门推荐
  • 梦昔年

    梦昔年

    梦从开始到结束,我都不是主角,所有的陪伴都是暂时的,而我还是长大了,一个人孤独的长大了
  •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

    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成长励志读本阅读本书,你可以欣赏精彩故事,感悟读书方法,体验读书的轻松!阅读本书,你可以规划美好未来,成就卓越人生,享受读书的快乐!
  • 国民老公依赖你

    国民老公依赖你

    那场雨没有画下你的脸,晕开了视线,当记忆逐渐褪色变秋天,夏筠妍记忆再一次翻开,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哥哥做的,他没想到自己最敬佩的哥哥却是凶手,逼我最爱的冥哥哥离开,她痛恨这一切,她恨身边所有的人,她决定与夏夜轩为敌…………
  • 天血道

    天血道

    数万年前天道的一滴血泪,成就了无上血妖王……方羽修机缘巧合之下得到血妖王的本源精血,从此走上练就天之血的道路(本文绝不重口味,请放心观看!)
  • 我怀念的那片天

    我怀念的那片天

    我怀念的那片天,是否还有你这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每两个人相遇的几率是十二万分之一能在一起又是渺茫的几率想来,这世界也是公平的就让我用文字来化解心中的烦闷来记录人生中所遇到的故事,所无法诉说的心情吧
  • 那个年纪那个年级

    那个年纪那个年级

    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关于我们的故事,还有我们永远的班级和友情。期待和你们分享
  • 通灵大讼师

    通灵大讼师

    讼师!曾经有这么一个职业游走于官民之间,甚至官嫌民恶世人避之不及,一张嘴可以草菅人命,一张嘴同样也可以力挽狂澜。我是一名小小的实习律师,每天特别的忙。但很少有人知道,白天忙完人间的案子,在夜幕降临后,我还有着另外的一重身份,打着阴间的官司……读者群:426425950欢迎您的加入批评
  • 公子墨九

    公子墨九

    他是古代一朝名震八方,毒舌又傲娇?的‘君子’墨九,但因一场阴谋,来到了现代,墨九表示……而身下被他压得喘不过气,和他嘴对嘴的女人,缠上了他,好吧,虽然互看不对头,但是人生地不熟的本公子勉强住在你家。从此,一对欢喜冤家开始了闹闹哄哄,你追我赶的故事。可是,墨九以为安分了后,另一件事发生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如有雷同,请勿抄袭,希望能看那个章节,小小的话,谢谢。)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四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四辑

    本书旨在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热情地赞扬真善关,深恶痛绝地讽刺揭露伪恶丑,意在使每一位读者能够真切地理解寓言的真谛;而且每篇结束都有相应的寓意点拔,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学习。让您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 阿拉德大陆之纵横

    阿拉德大陆之纵横

    因为一次意外,高三学生萧辙意外穿越到了dnf中,也就是08年的阿拉德大陆……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他在升级的旅途中蓦然的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