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孩子处于全身器官协调感增强,对事物开始产生认知兴趣的时期。此时最好选择一些可以锻炼、提升他们感觉,使感官精确化的益智玩具。如简单的形象拼图、各种角色的玩偶、叠杯、橡皮泥、积木、彩色笔、厨房设备玩具等。
24岁孩子的感知仍然依靠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辨认,他们的小肌肉群开始发育,适宜多做一些能够锻炼手、眼协调性的游戏。此时最好选择一些色彩鲜艳、形象有趣,并且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进行装配的益智玩具,如彩色套碗、穿珠、套桶、彩圈、穿线板、图案稍微复杂的拼图、配对玩具等。
35岁孩子的肢体协调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思维能力也开始提高,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分析。此时最好选择一些能够拆、装或需要孩子动脑筋才能继续玩下去的游戏,如魔方、跳棋、五子棋、七巧板、多米诺魔板等。
大小手工作“益智家务”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发育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总是把大把财力、物力放在学习上。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像火花,它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的意志、情感、兴趣、性格、品德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巧妙地引导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也可以达到益智的效果。
例如,妈妈洗衣服前,让孩子把所有的黑色衣服塞进洗衣机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颜色,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学到按照某种秩序给家里的事物分类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此同时,孩子也会意识到,既然我能够帮妈妈做一些“大人的事儿”,证明我已经长大了,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
一天,家里来客人,妈妈就让丽丽帮着拿碗筷,丽丽非常高兴地拿了。这时候,客人夸奖丽丽道:“丽丽真是长大了,都能帮妈妈做家务了。”丽丽一听很高兴,于是又在每个座位上放了一个碗,然后在每个碗边放了一根筷子。放完之后,丽丽手中还有很多筷子,妈妈说:“你是用一根筷子吃饭吗?”丽丽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又在每个碗边加了一根筷子。
可是当大家都坐下来吃饭的时候,丽丽发现没有妈妈的碗筷。妈妈说:“怎么没有给妈妈拿碗筷啊?”丽丽感到很奇怪,因为自己当时分明算了妈妈的,于是她又挨个数了一次,发现原来没算自己。妈妈玩笑着说:“你没算自己,就不要用碗和筷了吧!”丽丽不好意思地又去拿了一套碗筷。
晚上,丽丽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家务了,现在我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吗?”妈妈顺水推舟说:“那你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完成两件事,怎么样?”丽丽高兴地说:“好!”后来妈妈就叫丽丽睡前把自己玩过的洋娃娃收拾起来,然后换上自己的睡衣。
在妈妈看来,女儿聪明懂事,是一个好孩子。相反,爸爸则认为,女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女儿将这两件事情看作一个新游戏,玩腻了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案例中,妈妈是很善于通过家务事来引导孩子动脑筋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妈妈总是在提示,而没有直接去拿来碗筷。同时,爸爸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刚开始接触家务活,有一定的新鲜感,仿佛是一种趣味十足的游戏。他们做家务过程,不仅是一个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也是一个开发大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家长掌握不好度,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心生厌烦,不再坚持下去。
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精心“设计”,从而使孩子得到充分的智能训练。这里可以举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洗碗。第一次把洗碗的工作交给孩子之前,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对孩子说:“好好想一想,这些碗筷,大小不一,应该先洗哪只,再洗哪只,才能既快又好?”孩子可能会想一想,然后回答:“应该先洗大碗,再洗小碗,因为洗好的碗要从大到小往上叠整齐。”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将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爱心指导
家长指导孩子进行“益智”家务的几个技巧
1让孩子明白家务是义务而不是帮忙。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满脸自豪地对着大人说:‘妈妈,我帮你把地扫干净啦!’”乍一看,这不过是孩子做完家务期待得到大人夸奖的画面,但实际上,它反映的却是孩子把家务看做是家长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的心理。家长们在让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孩子是在为自己的义务进行劳动,而不是在帮别人做事。
2家务要与孩子的能力相符。家长们为孩子安排家务劳动时,要根据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尽量找一些孩子力所能及,不太复杂、繁重的工作。以免孩子进行“力不能及”的家务劳动,影响到身体健康或是使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感。
3让孩子积极地去做,而不是家长积极地去指挥。在孩子刚开始进行家务劳动时,由于缺乏经验,难免需要家长的指导。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务劳动锻炼后,家长就不需要再指挥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自发积极地去做家务。
4增强劳动的趣味性。要想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就必须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用竞赛的方式,既可以满足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可以使劳动变得更有趣,而且还可以使孩子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睡眠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在熟睡之后,脑部血液流量明显增加,因此睡眠可以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及儿童智力的发育。此外,如果睡眠质量好,儿童醒来之后精力就很充沛,也就能接收到身边的更多信息,并且进行更多的思考。
如果他睡得不好,醒来时状态不好,总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之中,那么他也就不能更多地接受周围的事物。因此,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更加聪明、出众,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睡眠。
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曾经对8000名儿童的家长进行过电话调查,随后对孩子进行了读写能力和数学智力测试。结果发现,测试成绩高低与孩子的睡眠习惯显著相关。如果孩子在4岁时已经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且每晚睡眠时间达11小时,他们的测试成绩往往很高;而那些不能按时上床睡觉且睡眠时间不足11小时的孩子在测试中则表现较差。
研究人员指出,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家长的“管教”非常重要。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但是幼儿睡眠问题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晚睡”和“不敢自己睡”。晚睡多数是由睡前玩得太兴奋、没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午睡时间太长等原因引起的;不敢自己睡则是由害怕黑暗、父母的恐吓之词、媒体中的恐怖镜头等引起的。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家长就不难采用一些措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小光是一个睡觉很少的孩子,据妈妈说,她在怀光光的时候由于睡眠障碍,常常要到深夜才能睡着,小光大概就是“遗传”了她的作息习惯。每晚,当其他小朋友都已进入到了香甜的梦乡时,小光还在要求妈妈讲故事,或者缠着爸爸做游戏,有时候大人实在是累了,就自己看动画片、堆积木,反正就是不睡觉。不仅晚上不睡,白天时,小光也不喜欢睡午觉,据幼儿园老师反映,小光在幼儿园从来不睡午觉,每次别的小朋友都睡着了,他还总是张着大眼睛左顾右盼,有好几次,还把别的小朋友吵醒了,对此,老师也很无奈。
起初,妈妈并不在意,认为可能是由于孩子爱玩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从一本书上看到:“孩子睡眠不好,会对身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她带着孩子一起去医院,大夫的说法与书上的内容相差无几,而且还说:“如果不及时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医生为孩子提了几个建议:睡前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如散步、看小人书等;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妈妈按照医生的话做了,刚开始小光并不听话。后来,在妈妈的努力下,孩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妈妈也可以睡个好觉了。
两个月之后,小光看上去不再那么瘦弱了,脑子也越来越灵活了,在课堂上总是积极发言,总是受到幼儿园老师的夸奖,这让妈妈十分高兴。
小光是一个睡觉很少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由于睡前玩游戏,使孩子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作为家长,应该重视起来,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保证孩子的睡眠,从而让孩子逐渐变得身体健康、聪明伶俐。
爱心指导
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几个技巧
1为孩子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孩子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家长最好按照孩子的喜好布置卧室和床铺,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睡房。在孩子睡觉时,要关闭或调暗灯光。大人说话声音要放轻,电视以及音响的声音要调小,避免声音吵到孩子,影响孩子入睡。
2控制孩子玩耍的时间。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玩耍的时间,避免孩子在睡前进行游戏,导致精神太过兴奋而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对于夜晚难以入睡的孩子,家长可以在白天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多玩耍,并减少孩子午睡的时间,以促进孩子夜晚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3睡前放松孩子的心情。紧张、不安的情绪会让孩子难以入睡,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利用各种方法来放松孩子的心情,以促进孩子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家长可以在睡前为孩子放一段节奏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进入睡眠状态。
4为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家长可以为孩子制订一个睡眠作息表,要求孩子每天按时上床睡觉。坚持实行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接近将要睡眠的时间,大脑就会发出要睡觉的信号,自然就会产生睡意。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从而保证睡眠时间。
有益大脑发育的“对话”
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只把语言当成一种交流媒介,并没有认识到“对话”也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对20名出生2—9天(平均年龄为44天)、身体健康的孩子进行研究。为了测量流向婴儿大脑前部的血液供氧量,研究人员分别在每个婴儿的大脑前额两侧贴上了一个红外光谱传感器。
在研究人员的要求下,母亲对着已经睡着的孩子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声音来朗读故事。在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将母亲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对着孩子三番五次地播放。当然,为了避免孩子一看到母亲使大脑更加活跃的情况发生,孩子始终处于睡眠状态。
结果表明:孩子听到母亲的声音后,大脑前部的供氧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父母与孩子进行对话,有益于大脑发育,从而让孩子更聪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的聪明才智正是来源于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大脑发育的“对话”,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从0岁开始的教育》等书中教育思想的影响,“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幼儿早期的语言教育。
在刘亦婷刚刚15天大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对她说话,并尽量用平缓的语气、一字一句清晰地表达。妈妈当然知道只有15天大的小亦婷根本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她的目的是为了让小亦婷在会说话前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使女儿在“对话”中记住一些词汇,让这些有用的信息在女儿的头脑中留下印象,以开发女儿的智力潜能。
小亦婷在稍大一点后,妈妈就开始教她认识实物。妈妈先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摆在女儿面前,然后反复地对女儿说这件物品的发音。只要是碰见了小亦婷感兴趣的东西,妈妈就会不厌其烦地在旁边与女儿进行对话,她基本上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房间里的摆设、人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庭院中的花草树木等等,都成了妈妈与小亦婷进行对话的练习对象。
在对话的过程中,妈妈坚持使用成人式的规范用语,不用诸如“脚脚”、“香香”等“奶话”。这使得小亦婷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听懂妈妈“将这袋糖果递给奶奶”的指令,语言水平超过了同龄儿童好几倍。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刘亦婷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哈佛女孩”,离不开家长有意地与孩子进行益智“对话”。所以,每一位合格的家长,都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选择地为孩子“灌输”各种有用的语言信息。与孩子进行对话练习,可以促进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提高孩子的语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大有益处。
爱心指导
家长与孩子进行“益智”对话的几个技巧
1与孩子对话不怕“早”。大人与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对话时,由于孩子的词汇认知有限,难免会有“不知所云”的反应,此时家长仍然要继续对话,让孩子慢慢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