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时所骑马匹,应该是匹已经怀孕的母马,因为,古老的习俗认为,这样吉利,象征着新娘未来多子多福。
迎亲归来的路上、马蹄得得,新郎心花怒放,新娘羞羞答答。行人遇见簇拥着一对新人的队伍过来,便会站立路旁,恭敬而诚挚地说上一句祝福的话,含羞的新娘为感谢路人的祝福,会把糖果撒向路旁,路人举帽接住新娘的恩赐,嚼一块香甜甜的喜糖,分享一对藏胞新婚的喜悦。
这时,新郎家中已宾客盈门。几乎每个客人都带来一条雪白的哈达,准备作为吉祥的礼物奉献给一对新人。
藏族婚礼,如酥油茶一样香郁,似青稞酒一样芬芳。新娘到来前,男家必须在离家不远的路旁设迎新路席。席间,对送亲的人要大碗敬酒,由歌手唱迎亲曲。从路席到男家门口,人们往往像赛马一样地急驰。新郎新娘来到男家时,男家门前早已燃起一堆火。新娘下马后,提起花围裙,绕火堆三圈,然后,在伴娘的簇拥下走进帐篷。古老习俗认为,走过火堆的新娘从此便成为男家的正式家庭成员。
进门后,一位吉祥人手托托盘,用柏枝蘸着清水洒向新郎新娘,祝福新婚吉祥。男方接亲的女眷要向新娘献上一桶牛奶,象征畜牧兴旺。婆婆赠给新娘一把钥匙,表示交予财权。之后,结婚仪式便在帐篷里举行。新郎新娘并排蹲坐在一条有着华丽图案的毛毯上,这条毛毯便是一对新人的地床。新郎新娘各自用双手紧紧地捂着脸,低着头。主婚人在欢乐的气氛中讲话,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幸福愉快,吉祥如意。之后,前来贺喜的宾客便依次走过新郎新娘面前,向新婚夫妇祝贺,同时,把特意预备好的洁白哈达献给新人,代替新郎新娘接受礼物的新郎父母会对每位宾客回赠一句“土机起”(谢谢)。
人们祝福结束,按习俗要吃一种用多样佐料煮成的面条。长长的面条味道香美,意味着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这顿象征性的饭后,宾客便进入筵席,筵席间,无论亲友,还是歌手,都悠扬地唱起祝酒歌来。藏族婚礼祝酒歌内容丰富,数量很多,不同地区,特色各具。
献“九毛救拉”是藏族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仪式。“九毛救拉”是新娘出嫁前制做的一件长盘袄,结婚时献给婆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体贴。献时,由女方送亲代表向婆婆敬献两杯酒,然后唱献“九毛救拉”。
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结合的盛大宴会是和舞蹈同时进行的。上了年纪的人吃酒时,青年人便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歌高昂嘹亮,藏舞热情奔放。新郎新娘向客人们敬罢青稞酒后便一同起舞。
祝贺一对新人美满结合的舞会一直延续到深夜,宴罢舞止,一对新人进入洞房。
〔内蒙古〕
内蒙古,有无边无际的草原。肥美的水草培育了以能驰善战而闻名的蒙古马。蒙古族男女青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精于骑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特点。无论是在平日劳动中,还是在盛大的节日里,俊秀的姑娘的双眸总是投向那些驯马、赛马和摔跤中的强手。
提亲也要唱祝词。祝词唱完,说亲人将哈达献给女方的父亲或舅父。同时,将带来的羊肉等食品分敬于女家亲人面前,各人象征性地吃一块肉。女家也有人代表姑娘的父亲唱祝词。表示同意亲事,祝愿两家吉祥幸福。然后,宾客相互敬酒,尽情畅谈,庆祝两家联姻。一旦订婚,姑娘家是绝不能再反悔。从定亲之日起,姑娘仍旧向后梳一条大辫子。但在前额两侧,却各分梳出六条小辫子,归梳在后面大辫子上,作为已经定婚的标志。
按规矩,结婚前夕要进行送聘礼仪式。礼品有姑娘的首饰、鞋帽、衣物、梳妆用品等。送聘礼时,男家仍要举上哈达,酒肉和食品,女家仍要有客人及长辈在场。男女两家还要唱祝词,敬酒欢庆。收聘礼后,姑娘便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各位亲戚家作婚前的告别,亲戚向姑娘祝福并送各种礼品。
(婚礼)
蒙古族婚礼多在初春季节举行。
结婚吉日那天,新郎背负弓箭、腰挂短刀、骑高头骏马,英姿勃勃,气宇轩昂,在众人美好的祝愿中,与迎亲队伍一起,策马驰向女家。
夜幕降临的时刻,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沿顺时针方向绕新娘家蒙古包跑一圈。这时,女家客人大都走出蒙古包。但是,他们不是出来迎接客人的,而是排成扇形人墙,拦挡迎亲队伍进入女家。于是,按照传统习惯,开始了男女双方的对歌。
唱罢之后,女方蒙古包的门扔不打开。男女双方祝词家一问一答,唱得难分难解,最后女家感到满意了,于是,对歌结束,新郎把礼物送上,女方的客人拆散人墙,让新郎和迎亲客人进入蒙古包。
蒙古包里,上首坐的是女方男客,左边坐的是迎亲男客,右边坐的是双方女客。新郎向大家致礼问候,向女方父母、舅父敬献雪白的哈达,又向客人们逐一献酒。然后,大家入席,对酒欢歌。
席间,女方祝词家一面劝酒,一面唱歌发问,男方祝词家则要一一回答。如果一时对答不上,就会遭到众人的耻笑,还要被罚酒。双方祝词家的精彩对答,赢来人们的阵阵掌声。
洒宴将散,新郎和伴郎来到新娘房间。这里,除了新娘,还有新娘平日要好的姑娘们。新郎和伴郎刚刚就坐,姑娘们就端来考验新郎的力量和智慧的一个煮熟的羊颈骨,请新郎把羊骨从中间掰断。要掰断羊颈骨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新郎并不需真正将羊颈骨掰断。他只需将姑娘们插在羊颈骨腔里的一根红柳棍或筷子取出掰断就行了。有些新郎不知此事的奥妙需人指点。羊颈骨掰断后,新郎和新娘当众分食。
吃过羊颈骨,新娘离家的时刻即将到来。新娘房中是一派难分难离的景况:姑娘们解下各自的围腰带,一条条连接在一起,一头从新娘的袖口里穿进去,经过后背从另一个袖口里穿出来,然后如法炮制,把她们自己一个个穿在一起,最后栓成一团,妄图用这种办法来“留住新娘”。这样一来,新郎和伴郎就麻烦了。他们好言相劝,可怜的话说了一草原,姑娘就是不把连结在一起的围腰带解开。“文”的不行,只有来“武”的。新郎和伴郎强行将姑娘们抱在一起的手指掰开,把连在一起的围腰带解下来,把新娘从姑娘群中“抢”出来。扶上蒙古包外早已备好的马。新娘哭泣着,抗拒着,挣扎着要滚下马鞍,回到生育自己的蒙古包中,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
新娘被扶上马背,新郎也跳上骏马。在伴郎、伴娘的簇拥下,两位新人围绕女家蒙古包走三圈。然后,新娘和亲人一一告别,和母亲相抱哭泣。这时东方破晓,在微明的天色中,送行的人们恋恋不舍地唱起送嫁歌,新娘被伴娘用红纱蒙上头,然后跨上骏马、策马奔向男家。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迎亲的队伍和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途中送亲的小伙们跃马紧追新郎。若是追上,就往新郎口中灌酒,或抢去新郎的帽子,用马鞭挑来挑去,相互传递。新郎为了不致于陷入难堪的境地,自然拼命奔驰。人们一路上唱着,笑着,好像草原上的一切都沉醉在婚礼的欢乐之中。
迎亲队伍到达新郎家的蒙古包前,新娘被男方伴郎扶下马,来到一条用青稞摆成各种图案的大红毡上,新郎也踏到毡上,两人在司仪主持下,共捧一条象征爱情坚贞不渝的羊肩胛骨,交拜天地。
拜完天地,新娘在伴娘的引领下,去拜见公婆。然后,拉着新郎递过来的鞭梢,从新房前点燃的两堆火中间通过,双双进入洞房。通过火堆,为的是表示新建的家庭红火兴旺。新郎新娘伉俪情深。
晚餐后,新娘去与亲朋相见。新郎手执酒壶,新娘手捧酒杯。亲自给客人们敬酒。对于新人的敬酒,客人一定要喝下去,并祝愿新人新婚美满,白头偕老。人们边舞边唱像晴空飘浮的白云一样俊秀,像大漠盘飞的雄鹰一样健美,祝愿新郎新娘忠诚相爱啊,幸福美满,赶过前辈。
七、宗教式婚典
〔乌孜别克〕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婚姻习俗受到教规的影响。
在通婚范围上,乌孜别克族的男子可与非穆斯林女子结婚。但是,婚后妻子必须遵守伊斯兰教教规。作为女子,却绝对不准嫁给非穆斯林男子。而且,乌孜别克族普遍倾向于自己本民族内部通婚。
按照传统习惯,男女青年的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哥哥未婚,弟弟则不能先娶,妹妹也不能先嫁,姐姐未嫁,弟弟不能娶妻,妹妹不能嫁人。
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订婚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按照传统习俗,乌孜别克族订婚,媒人要把腿跑细了,把嘴磨薄了,三回九转,才能办成。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家的姑娘,想娶过来做儿媳,那么,男家使聘请媒人前往女家提亲,即使女家父母看中了男家的小伙,也不能在媒人第一次登门时便顺利地答应亲事,女家父母往往借口姑娘还小,不能理家,不会孝敬老人等,把媒人很有礼貌地送出家门。过些日子,媒人再次登门,又被女家婉言谢绝。如此五次三番,女家父母才开金口,同意联姻。求婚如此之难,一来表示女家姑娘的娇贵,不肯轻易嫁出,二来表示男家求婚心切,情诚意恳。
订婚时,男女双方要协商聘礼的多少和结婚的吉日良辰。协商这天,男女双方都要请亲友吃饭,亲友们要对两家正式联姻表示祝贺。男女两家都要给媒人一些布料或几件衣服,表示感谢。
乌孜别克族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节日贺礼,另一种形式是结婚送礼。
在订婚后,未结婚前,凡遇到盛大节日,男方要给女家送礼。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等,每逢节日,男方要带着布料、食品或日常生活用品作礼物前往女家拜节,拜礼所送礼物,含有聘礼的性质,实际上是过小礼。大礼是在结婚吉日前数天送去。大礼不仅包括着出嫁姑娘的穿戴和用具,还有给女方父母的礼品,在送大礼这天,女家要将亲友请来,一起享用男方送来的食品,同时商定结婚时各自担负的事情。
婚礼仪式在女家举行。女家招待宾客的一切费用要由男家负担。在结婚吉日的前一天,男方父兄来到女家,与女方父母共同确定邀请客人的名单,然后发出请柬,吉日这天上午,新郎在父母和亲友的陪同下来到女家,所有客人都由男女双方父母共同出面在女家招待。中午,客人按长幼之序入席。乌孜别克族最珍贵的食物是抓饭。这种抓饭,一般只能在节日里和待客时才做。结婚时,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饭后,男方父母向亲友们施礼表示感谢,并请亲友们为一对新人祝福。
吉日这天下午,新郎的姐妹来到女家恭贺新喜,进门时,女家要铺“巴炎达孜”(一块长布)。新郎的姐妹从“巴炎达孜”上走进门去,受到女家的盛情接待。
(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在晚上举行。举行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和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夫妻发生离异,对于乌孜别克族来说,是很少有的现象,这是因为,传统的习惯认为,离婚是相当可耻的事情,小俩口恩恩爱爱地过日子才是光彩的。但是,如果夫妻实在不能拢在一起,非离异不可。
而且离婚又是男方主动提出,当着女子的面说过“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那么,女方不但可以带走自己的嫁妆,而且男方必须付给婚礼举行前由双方父母和媒人一起商定的讨休钱。
讨休钱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男子的一种限制和约束。防止男子利用伊斯兰教口唤离婚的特权随意抛弃妻子。
讨休钱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阿訇按照伊斯兰教规定询问男女双方的结婚意愿,当一对新人都表明同意结合后。阿訇诵《古兰经》有关章节,为新婚夫妇乞求幸福和光明。并把两块浸过盐水的馕分送给新郎新娘各吃一块,表示婚后同甘共苦,永结同心,之后,宾客亲朋一起祝福新人,祝愿他们互敬互爱,万事亨通,白头偕老。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一对新人当晚同房,度过甜蜜的新婚之夜。
第二天,新娘要主办联欢会。乌孜别克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联欢会举行时,青年人打起手鼓,吹起笛子、唢呐,弹起“斜格乃”唱起动听的喜歌,跳起欢快的舞蹈,祝福一对新人的美满结合。联欢会后,新郎的亲友和邻里请新娘去做客。
新娘娶来家了,但是,作为新郎却不能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按传统习俗,还有“搬新娘”仪式。搬新娘是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刚到身边的媳妇就被接走,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不过,新郎却急不得、气不得、恼不得,只能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新娘,请求岳父岳母把新娘放回。按规矩,新郎再次来接新娘时,新娘要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哭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都走过场之后,新娘还得乖乖地回到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