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李顺达互助组还积极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开展捐献运动的号召,向山西省农民发出建议捐献“爱国丰产西沟村总结互助组经验座谈会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倡议。李顺达互助组共捐献五十一点二万元,李顺达本人两次带头捐献了十五万元(旧币约合现在一百五十元——编者)。但当时拿出这笔钱也是很不容易的。此建议得到全省农民的响应,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开展。
1951年秋后,西沟平均亩产达到了三百八十二斤,超过了原计划。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公布了1951年农业生产模范的名单,李顺达互助组被评为“全面丰产互助组”,获得爱国奖状,李顺达荣获了一枚“爱国丰产奖章”。
1951年国庆期间,李顺达作为中国农民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
11月1日又列席了全国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在散会的当天下午,毛泽东宴请参加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李顺达走进宴会厅找到自己的座位,旁边是上海资方代表荣毅仁先生,他们桌上还有工人、军烈属、知识分子代表。
当毛泽东主席走进餐厅时,全体起立鼓掌。毛泽东走到李顺达他们桌前坐下。那位工人代表立即拿出自己的本子,请毛主席签字。
李顺达也想请毛主席签字,可是他因为不识字,从来又没有带本子的习惯,他着了急一摸身上,有个会议签到证,于是急忙掏出,双手递上,对主席说:“毛主席,给我也签个名字吧!”毛泽东望着他,微微笑了,接过签到证挥笔写下了“毛泽东”三个草体字。
席间,毛泽东端起酒杯站起来,对着李顺达说:“你是李顺达,我记得。”李顺达没有想到主席会首先对自己说话,急忙回答:“是,我是李顺达。”毛泽东又说:“你住李顺达互助组获得“全国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荣誉称号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成绩,我敬你一杯酒。”李顺达一时更加慌了手脚把酒杯也碰翻了。忙站起来用浓重的林县话说道:“好歹厚!”“嗯?”毛泽东愣住了,他环顾四周,但没有一个人懂得顺达说的“好歹厚”是什么意思。顺达忙又补充道:“要不是你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都干不成!”这句话毛泽东听懂了,他笑笑继续向别人敬酒去了。
但李顺达这个“好歹厚”的回答,让大家还是一头雾水。原来这句地道林县土话的意思是:“我可不敢当。”是李顺达受到毛泽东敬酒时,最真实的内心表白。
李顺达第三次见毛泽东,不仅见了面、握了手,还吃了饭、喝了酒,说了令人费解的客气话,也将领袖与农民的关系拉得更近了。
初办合作社
集体化的思想像一粒种子播在李顺达的心田,前苏联成为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和圣地,那会儿对前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是集体化,办集体化农庄,于是农民家庭人人丰衣足食,离天堂不远了。
李顺达在北京参加了国庆典礼,怀着进一步建设山区的雄心壮志,回到长治。正值隆冬季节,地委在利用农闲召集十个试办合作社的干部总结办社经验,地委领导让顺达也参加会议。十个试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报告自己大丰收,这就显示了跟“苏联老大哥”走没错。地委认为办合作社这条路子走对了,决定在全地区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顺达向坐在他身旁的郭玉恩说:“老郭,回到咱县里后,请你到西沟作报告,给西沟群众介绍你们办社的经验。”郭玉恩是川底村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他握着顺达的手说:“老李,我正打算到西沟去向你们学习哩。”川底离西沟只有十来里路,都在百里滩旁边。川底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早已传到了西沟,这一年以来,李顺达往川底跑得可欢了,他想把川底办社的经验一点一滴都学过来。川底一办起农业社,就在干河滩里筑了一道坝,垫了一片地,这件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四面八方,把百里滩上下几十里内的群众都震住了:农业社真了不起,人多力量大,居然造出了大片耕地!
顺达从沙底栈路过,有社员挡住他说:“顺达哥,咱们得赶快办农业社,看人家川底办起了社,修了沙滩地,那才叫创大业!”顺达回到家,金山、周则、文全又跑到他家窑洞里,围着他说:
“顺达,你再去找领导谈谈,咱们互助组的组员情绪很高,积极要求办社,有一些组外群众也要求办社。咱们这山沟里自然条件差,只有和几个村的群众拧成一股劲,才有力量治服这石头山、干河滩。川底办起了社,咱们村的群众也看到人家尝了甜头都眼红的很哩。”顺达让他们坐下说:“现如今地区和县委都支持咱们办社,在长治我就对郭玉恩同志讲了,请他来西沟给咱们介绍办合作社的经验。”金山高兴得一跳冲到屋门口:“我再到川底去请郭玉恩!”“不用去请,我自己来了。来向你们学习。”郭玉恩说着走进顺达屋里,周则、文全都站起来迎接他。
郭玉恩和李顺达都是平顺出名的能人,俩人离得不远,常来常往。另外,还有羊井底的武侯梨,平顺县这三个全国有名的劳动模范,经常互帮互学、传经送宝。这些好做法,早就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深受县委的重视。
郭玉恩上门来介绍办社经验的消息,不一会儿就传到了西沟几个村干部那里。顺达窑里挤满了人,有的早已主动找郭玉恩了解办社情况,有的提出自己思考着的各种问题,顺达向金山、周则说:
“你们两个到沙底栈、池底、南赛走一趟,叫张芝槐、申纪兰、马河则、张丑孩和赵相奇,他们有的和咱们不是一个行政村,但大家都想办农业社,叫他们都来听听老郭介绍。”郭玉恩笑着说:“你这么抬举我,是让我做大报告啊?”1951年春耕开始了,李顺达扛着犁下地去李顺达高高兴兴地回答:“办农业社是件新事,你走在前头,就该敲锣打鼓宣传么,人多,劲头高,力量大嘛。”李顺达事先想过不少具体事情,比如土地分红、劳力记工、多种经营等问题。这都是群众关心的大事,处理好这些问题,把工作做到前边,就可以防止发生偏差,少走弯路。他把自己想过的问题与郭玉恩交换了意见,让郭玉恩介绍经验时重点说说。
顺达清楚,办社是一件复杂的事。土地入社、牲口归公,对于农民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大家能那么放心吗?关系到全家的经济收入哩!这些工作一定要做细、做通。
听了郭玉恩的报告以后,全村就像炒豆子一般,劈里啪啦炸开了,有的找顺达要求报名入社;有的四处探听消息,拿不定主意。有个年轻媳妇身穿浅蓝衣裳,显得很活跃,发言也积极,她就是申纪兰。娘生前和顺达交待过,认定她是妇女中的一棵好苗苗。听过她几次说话,更明白她有能言善道的长处。只是公婆家比较富裕,并不特别支持她参加村里的活动。申纪兰要求海良参军,这是她嫁给海良的先决条件。她嫁过来后,海良立即参军去了。
如今在入社问题上,申纪兰的公婆都不甚积极,她却自有主张,他们不入,自己也要入。她不是那逆来顺受的媳妇。李顺达看到沙底栈有了这个人才,打心眼里高兴。李顺达有心思要培养她成为一个村干部,一个好帮手。
正在酝酿办社的关键时刻,申纪兰已有了主心骨:入社,公婆阻力大,她会想一切办法说服他们。
有个富裕中农不敢直接找顺达,就让他老婆站在院门口等,纪兰从她家院门外过时,她招招手,笑嘻嘻地说:“海良媳妇,你停一停,婶子问你一件事。”纪兰转身走到这位姓张的婶子面前:“什么事啊?”“海良媳妇,听说要办社,让全村人都入社,可是真的?”“顺达哥不是给咱们讲过吗?办社要坚持一条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不搞强迫命令。”“你家入社不入社?”这个问题纪兰一下不好回答,她自己是决心要入社,可是公婆还没有表态,她说:“入是要入的,这是一件大事儿,要全家商量商量,公公婆婆还没有说话哩。”“嗯,纪兰,我家是看着你家走。”张婶说。
纪兰心里清楚,自家公公婆婆在入社问题上没表态,是还要看一看,可是还有不少人在看着自己家。这样看来,做好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就更加重要了。在他们这一片地方,纪兰最信得过的人就是李顺达。她来到西沟顺达家时,金山、周则、文全都在这里,他们正在研究办社的事情。
纪兰一进门就说:“顺达哥,如果俺爹还不入社,你说咋办哩?”顺达想先听听纪兰的意见,反问了一句:“你说该怎么办哩?”“我是两手准备,如果我爹入社那最好,假如他不入社,我就一个人入社!”大家看到纪兰那副迫不及待的样子,都笑了。
顺达说:“你要入社的决心大,这很好,但是不能把你的家人撇到一边。入社是以户为单位,怎能接受你一个人?不要着急,你的任务,首先是把你一家人的工作做好。你男人海良在咱们部队里,你家是光荣军属,好多人在看着你家哩。你把这层道理耐心地给你公公婆婆说明白,他们是会入社的。”纪兰听着顺达的话,睁大眼睛望着他。看得出,纪兰在捉摸着这些话的分量,她说:“顺达哥,我明白了,我一定做好全家人的思想工作。我爹是个正派人,也通情达理,在沙底栈一部分老年人当中有些威信。他要能积极报名入社,也许会带动一部分人。”“嗯。”顺达点点头。他见纪兰这么主动、积极,心想以后有机会带她出去见识一下,会成为一个好骨干的。
于是李顺达非常高兴地说:“就是这个道理!做你公公婆婆的工作,这是党支部交给你的光荣任务。这可不是一般的家务事,海良不在家,你对公公婆婆要格外关照,格外尊重。生活上要关心体贴,工作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能耐心说服。遇到困难就来找党支部,咱们再想办法解决。行么,纪兰?”“行。”纪兰爽快地答应了。
纪兰的公公张福则,种地是个好把式,在旧社会受熬煎,活了半辈子,办事情总要顾前想后,不像年轻人那样爽快。他满怀疑惑地说:“人常说‘人多相靠龙多旱,媳妇多了不做饭’,亲弟兄还要分家,把众人硬拉到一块那能行吗?”经过多次说服,纪兰一家终于入了社。
这时西沟已经包括了老西沟与沙地栈两个自然村,共有五十一户人家,报名入社的有二十六户,其他人还想等等、看看。
也有人说风凉话:“可别跟着李顺达闹腾,他的地是土改分的,咱家的地是老辈人受苦受累挣来的,别人心疼他不会疼。”群众大会结束以后,报名入社的人留下来继续开会,这是第一次社员大会。社员们兴高采烈,一个个堆起笑脸看着顺达,都觉得这是一次很不寻常的大会,李顺达站在大伙面前,挥动着他那粗壮的手臂说:“我们的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从现在起,我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啦!”听到社员这个称呼,大家就觉得新鲜又亲切,顺达又说:“今晚上咱们要做两件事,一是选举社干部,民主选举社长……”不等顺达说完,会场上沸腾起来了,人们都朝顺达大声叫着:
“我们就选你当社长!”“你是俺们的好带头人!”大家吵成了一圪堆,宋金山跳到人们前边说:“大家不要吵,再合计合计。”“早就合计过,不用再合计了。”人们异口同声说。
“那好,同意顺达当社长的人举手。”会场里齐刷刷地举起一片拳头,宋金山把举起来的拳头数了一遍说:“一个拳头就是一票,顺达全票当选。”“为了工作方便我们再选一位副社长,最好是能带领妇女一起生产的女社长……”宋金山还没说完,有人提议:“选申纪兰当副社长。”“大家举手表决。”又是一阵掌声,“全票通过!”顺达说:“大家信任我,我就跟大家一起好好干。”接着提出还要选会计,社员们相互看看,都显出为难的神色。因为,穷苦几辈子的庄稼人都没有文化,挑不出一个能写会算的人,贫苦农民自己的孩子还在小学校念书。这时候,一个人在人堆里冒了一下尖,自己推荐了自己:“我当会计吧,虽然咱的文化水平不高,给社里管几个账本子还行。”人们扭过头看看这人:他的家庭出身不贫穷,但人家有文化,当会计兴许还行。经过讨论,社员们同意他当会计。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给他们的生产合作社起名字:“西沟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这是1951年12月10日。虽说当时没有史官记下这个日子,村民们都刻印在自己脑瓜子里。
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顺达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都召集在一起,开了个诸葛亮会,研究怎么发展生产的问题,大家根据山里的特点,把社员中有专长的人都选了出来,擅长种树的、喂牲口的,让他们各显其能,分别在建设队、林业队和畜牧队,发挥所长。
群众中有专长的人不少,生产上有的做出了突出成绩。李顺达的玉米丰产田,亩产达到了九百六十三斤,宋金山十年前种的核桃树,如今能收五斗核桃,顺达三年前种的杏树,现在能收杏核两石,今年春天,嫁接的十几棵枣树,当年结了大枣。顺达领着社干部和积极分子参观了丰产田和果木树,然后和社员一起讨论,制订发展计划。农业上在土地上狠下功夫;林业上狠抓植树造林;畜牧业方面,抓紧繁殖管理大牲畜,发展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