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之行
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八百万装备精良,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被共产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并与朱德总司令下达命令,向江南进军。于1949年4月解放南京,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国一片欢腾,西沟人从山庄窝铺走出来,乐颠颠地奔走相告,他们再次燃放鞭炮欢庆新中国成立,穷人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伊始,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在一片欢庆声中,组织在战争年代做出贡献的农村劳动模范去天津参观,让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以便在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再立新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省里的头头们不约而同,自然而然提名的便是李顺达。
消息传到西沟,大家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顺达娘和媳妇将最体面的衣服鞋袜准备好,李顺达洗净身子和手脸,穿戴一新。这可比当新郎那天还要紧呢,马虎不得,是代表西沟农民去大城市长见识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呢!收拾停当,骑驴换汽车,又上了火车。
火车在欢乐地向前飞奔。时而沿河傍山,长河上下白冰严封,大山远近青松苍郁;时而钻洞过桥,轰轰隆隆,此时正飞驰在广阔的平原上,窗外壮丽的景色使李顺达兴奋不已。
李顺达挨车窗坐着,他头上箍着一条崭新的白手巾,穿了一套新棉袄、棉裤。那是用他娘亲手织染的土布,娘和桂兰连夜缝制出来的。村里人都说:“顺达这次出远门是件大事情。咱们新中国成立了,农民代表进大城市,一定要穿上崭新的衣服和工人老大哥一起高兴高兴。”其实旁人不说,郭玉芝也想到了,这不是为了顺达一个人体面。
为了赶制新衣裳,郭玉芝破天荒在一孔窑里点起了两盏麻油灯,和桂兰两人熬了个通宵。细针密线,让顺达穿在身上,又暖和、又合体。
互助组已经办了七年,顺达的一家人也和其他组员一样,冬天穿上了棉衣,春秋穿上夹衣,夏天穿上了单衣。可是,农民们都养成了节省的习惯,在家劳动的日子,总是补丁摞补丁,不轻易换一件新衣。
李顺达靠着车窗坐着,兴致勃勃地瞧着窗外辽阔的平原,广阔的田野。在他落户的西沟,周围全是石头山,中间几条石头沟。石厚土薄,种地缺土,在出门就爬山的西沟,山坡上的耕地顶大的也不过三五分一块。可是,这窗外的耕地,火车飞驰几个钟头也望不到头,好大的地块!能收多少粮食啊!
李顺达瞧着车窗外的景色,心里不由得想道:咱们国家真大!有山区,有平原。如今,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人民当了家、做了主,农民好好种地,工人努力做工,咱们新中国就像这火车一样,一个劲朝前奔哩!
李顺达看得出神,想得高兴,长途旅程,没使他感到疲劳。到了天津,领队同志让大家好好休息,李顺达却一心想抓紧时间四处看看。这可不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光看新奇热闹,他是来参观学习,在一个对自己来说全新的地方,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为建设新农村、新西沟,寻找新办法和新路子。
当时天津是中国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商店里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霓虹灯闪闪烁烁,如登仙界。李顺达和农民代表们在街上走着,老解放区农民的朴实装扮,引得路人不住地回头。对天津人来说,这也是从一个陌生的地方来的一群奇怪的人。两旁花花绿绿的陈设,引不起顺达的兴趣。他没有工夫去逛商店,看红火,在热闹的大街上行走,他的眼睛只瞧着前面。百货商场的门口,围了一大堆人,李顺达从旁边走过一看,是卖玩具的。洋娃娃、小汽车、飞机,这些东西做得挺精细。
售货员向他招徕吆喝:“大减价!大减价!”顺达初为人父,也想给自己两岁的女儿新娥买一样,叫女儿玩高兴。
有位顾客买了个小汽车,价钱是刚刚发行的人民币三万元。李顺达心里不由得一惊:“三万块钱?一斤玉茭八百块,三八二十四,能买三十多斤玉茭哩!”他立即打消了买玩具的念头,又想:“俺农民生活水平低,就是以后富裕了,用几十斤粮食买个孩子们玩的东西,俺也不干!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难,不能大手大脚乱花钱!”他一边想,一边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参观工业展览了。李顺达以前听工作干部们说过种田用机器的事情,但他总捉摸不出机器是个甚模样。在农业机械展览馆里,李顺达格外关注“种田的机器”。有几辆像汽车模样的大家伙,轮子后边安了一排大犁,顺达心里又惊又喜:这家伙肯定就是犁地的机器。
顺达正在想着,解说员过来了:“同志们,这是拖拉机。它有好几种功能,可以犁地,下面给大家表演……”解说员把大家领到室外的野地里,只见驾驶员登上座位,手轻轻一扳,脚轻轻一踩,没有使什么劲儿,可那家伙就突突突地走开了。犁刀在地里犁过去,松土一排排翻了过来,又快又整齐。顺达走到哪儿都那么认真地刨根问底。他扒开松土,用手量了量松土层的厚度,他惊喜了!犁了一尺多深呢。拖拉机比老牛能干多了!可是在三五分大小一块的土地,实在无法使用这种机器。有来自晋南和晋中的两个劳模很高兴,李顺达也和大伙一起高兴,他不会因为西沟用不上机器而扫兴。
农民代表们看了拖拉机表演,不住口地称赞。在开会讨论时,李顺达和农民代表们兴高采烈地发言,越说越高兴,越说话越多。有人说,如果像工作人员介绍的那样,建立“苏联”那种集体农庄,土地连成一大片,拖拉机的作用就大了。兴之所至,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编出了一段快板:
拖拉机,真正好,犁地质量就是高;老牛后面慢慢走,机器犁地像赛跑;不喝水来不吃草,喂饱柴油突突叫;老牛一天犁一亩,赔上劳力赔草料;若把机器比老牛,一辆顶它几十条。
工人大哥造机器,农民保证供原料;工农联盟巩固好,建设祖国才牢靠!
李顺达从来不把自己只当做是西沟人、河南人,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国农民的一个代表。代表就是要为大家着想,为大家办事,他一字一句的把这段快板背了下来,准备回到西沟给大家宣传宣传,让西沟的男女老少为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高兴。山沟里的老农民一辈子捉锄把,刚办互助组时,犁地没牲口,还是人拉犁哩。如今,新中国成立,顺达开了眼界,才知道种地有机器。再过些时候,不,也许现在就有西沟能用得上的机器。
第二天,顺达和农民代表到郊区去参观推土机,那推土机的轮子上装着履带,在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都能前进、后退。推土机的前面,装着簸箕似的大铲刀,铲一下就是好几担土,想往哪里倒,就往哪里倒,全凭驾驶员操纵。李顺达站在前头看看,又跑到后面去看看,越看越高兴。一个新想法又在脑子里转:百里滩是通往县里的一条大河滩,乱石滚滚好几丈宽,下大雨时发洪水,平时只有淹不住脚面的一股小水。池底、古罗、沙底栈在两岸,对岸是高高耸立的黄土崖。若用石头筑大堤,推黄土造地,顺河滩平展展的,能造多少地呀!
拖拉机也能派上用场了。推土机这东西真不赖,西沟和这三个村相邻,行政关系各自独立,可是党支部和妇联农会是联村的,回去和他们商量个好办法。
种地没巧,出力就好。这句老话不灵验了,还是机器的劲头大,这推土机一台就顶二十个壮劳力!俺西沟假如有了这么一台推土机,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功夫去开荒坡了。开上推土机去推就行了么!
眼下,互助组还没条件买机器,只要经过艰苦奋斗攒下了钱,就能买!以后耕地不用牛的日子也一定会到来。顺达看着眼前,盘算着西沟的未来。
在参观工业展览以后,李顺达又和农民代表到几个工厂去参观。工人老大哥热情欢迎农民代表,引导他们在车间里参观产品生产过程。在纺织工厂,顺达参观了纺纱织布车间。纺纱的先把棉花梳理好,由粗到细纺成纱。机器大,分工又细,只见白花花的棉花在转,粗纱在变细纱,细纱在变白布。工人们手不摇动纺车,脚不踏踩织布机,自自在在的只是来来往往检查断头。一人看几台机器,比顺达娘纺花织布的纺车和织布机复杂多了,转动得也快得多。棉纱纺得匀匀的,布匹织出来既好看,又耐实。顺达注意到,轧花的和纺纱的,纺粗纱的和纺细纱的,纺细纱的和织布的……一道道工序,联结得很紧密。不像农民种地,一人一把镢头,各人刨各人的。即使是参加了互助组的,大家帮他刨一刨;单干户,一家人自己刨。这种个体生产方式,使农民的思想受到了影响:自由散漫,自顾自。那阵在党校听党课时,领导同志讲,工人阶级是觉悟最高,组织纪律性最强的革命领导阶级。如果一个人自顾自行事,就会给全车间整个生产造成损失,农民兄弟是该好好向工人老大哥学习。
这些天顺达想了许许多多,小学生争着请劳模签字他从工厂联系到了西沟,从城市联系到农村。他想:工厂和农村劳动生产条件不一样,道理是一个样。农民过惯了小农经济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观念不强。办起互助组以后,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比方,有的人想开荒坡,多种几亩地,本来是响应政府号召的好事,可是不顾及别人,就扛一把镢头上了山。想在哪里刨、就在哪里刨,反正荒坡没有主家了,都是公共的。结果,害了大家。山洪一下来,冲得乱七八糟,新开的坡地冲了不说,旧地也捎带着冲了个精光。如果大家也像工厂纺花织布一样,有个计划、有个步骤,统一管理,就不会出大的差错。
从纺织工厂出来,工厂的同志把他们生产的毛巾送给农民代表,作为纪念。李顺达的心情一直处于激动之中,他个人似乎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震撼与喜悦,他有好多话要立即对西沟的兄弟们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