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弱化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
长期不同的文化心理要让农民工很快地融入城市居民中去是不可能的。就像历史上民族融合一样,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倡导宽容的城市文明新风。媒体也可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体现农民工存在的重要价值,改善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印象,更正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在全社会形成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和归属,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树立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价值观念,提高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修养与内在素质,练就良好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加深沟通理解,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之中。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3]王冉.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OL].http://my12340.cn/article.aspx?ID=1137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网.2011-03-16
[4]黄冲,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对低收入工作无兴趣[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06/content_3168241.htm中青在线
[5]全总发布调查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薪1747元[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2/21/c_121103751.htm新华网.2011-02-21
[5]吕国泉等.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OL].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2/13966631.html人民网.2011-02-2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张晓霞
摘要: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时,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关键是寻找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点。明确服务需求是基础,按需提供服务是原则,搭建网格平台是核心,建立服务网络是重点,实现服务连通是关键。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老年人大幅增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趋势日益突出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老年人虽然在家中居住,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家照顾自家——由家庭成员提供的养老服务,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养老服务。如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关键在于寻找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点,即构建既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又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
一、基础:明确服务需求
明确服务需求有两个关键因素,即建立基础数据库和需求评估体系。
1.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是开展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合理安排服务设施、经费、人员,确定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基础数据库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础数据库应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收入状况、居住情况、养老服务需求(包括迫切需求和潜在的需求)等等,且这个数据库应该实时更新,是动态的。它还是进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基础,是确定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没有基础数据库,便无法获得准确的样本框,确定具体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指标和权重,无法制定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因此,我们要逐步建立省、市、县(区)、街道(镇)、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数据库。
2.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为实现公共财力与服务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确定在财力保障、服务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谁应该优先得到服务补贴、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必须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有准确把握,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就是对60岁及以上有服务需求的老人进行科学评估,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评估能客观反映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给予何种何等级的养老服务。评估内容包括: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听能力、精神需求、社会生活环境、重大疾病等。为保持养老服务供方与需方在资源分配与需求满足之间的适度平衡,我们必须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二、原则:按需提供服务
服务应立足于需求。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是居家生活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服务内容主要是:上门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家务、个人护理、饮食服务等;托老服务、文体活动;组织老人自助和互助活动;提供照料人咨询、轮换服务。在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养老服务需求的规模和基本服务内容、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细分人群,细分年龄,细分需求。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如,不同年龄段、不同自理能力)对于服务内容、水平和服务方式的要求可能不同,故有必要作进一步细分,分析他们的整体需求。日本“按需养老护理”的养老护理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护理人群被分成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不能脱穿裤子、不能排便、不能用餐、不能吞咽食物、不能记忆等各个级别,有关机构按照不同的级别提供登门访问、短期入住、入住特别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服务。(李红梅、王有佳,2011)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居住方式和居住条件、不同精神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1.根据不同经济状况提供不同服务
经济收入状况一般分为三类:无收入来源、中低收入、高收入。我们建议:对无收入来源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由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对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低偿服务应低于服务项目市价的50%;对高收入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有偿服务应低于服务项目市价的20%。
2.根据不同年龄提供不同服务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整体需求不一样。比如,紧急救助服务对60—69岁低龄老人的用处不大,而中、高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较大。且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一般是需要有人陪同、护理的,要有人看着。对于60—69岁这一年龄段的老人来说,提供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更有价值。
3.根据不同身体状况提供不同服务
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卫生服务。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定期提供体检,在社区设置医疗机构和活动场所,为他们提供医疗、娱乐、交流场所。为半自理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如送餐配餐、洗衣打扫、购物缴费、陪医助浴等,服务内容可根据需要不断扩展。为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根据身体状况,可设置家庭病床,或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医院进行护理。
4.根据不同居住方式和居住条件提供不同服务
居住方式包括与子女同住、配偶同住、丧偶独居等,后两者为空巢老人。对空巢老人特别是身体状况不好的空巢老人,提供爱心门铃、平安铃服务。居住条件是指住房设施条件,出入和室内是否有无障碍设施,厕所和洗浴设施是独用还是共用等,根据不同的居住条件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
5.根据不同的精神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根据老人在自尊、期待、亲情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散步聊天、读书读报、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根据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和意愿,为老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和适度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三、核心:搭建网格平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会管理模式,既无法有效整合条块分割的社会资源,又使得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变“下面一根针”为“下面一张网”,实现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给管理带来新的手段。网格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动,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和高效应用。(周锦尉,2004)网格化管理的原理,是借用空间网格及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系统的各种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系统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郑士源、徐辉、王浣尘,2005)
所谓网格,就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社区划分若干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社区服务全覆盖、全天候。(丁贤飞、郝朝军,2011)
近年来,社区网格化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中悄然兴起。上海市委在2004年制定的《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北京市东城区于2004年10月建成启用全国首例“网格化”管理系统,它运用网络地图技术,以1万平方米为基层单位,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络单元,按照城市管理的职责范围,把管理的物件和事件分为若干个城市部件,建成数据库。①(任义才,2007)
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建立养老服务网络。首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在社区信息化基础上的网格化管理,在信息的收集、处理方面更加及时、有效。同时,网格工作人员对本网格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便于收集信息、处理问题。其次,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从条条为主向条块结合的转变,有利于整合“格”里的各种为老服务资源。网格化管理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相对固定,医疗服务人员主要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能够动态掌握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的人数和患病率,可以强化常见慢性病人的健康非药物干预管理,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二)培育社会组织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搭建孵化平台,建立培育实验基地,并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尤其是对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多方面的帮扶,扶植一批公益慈善、居家养老、福利服务、医疗卫生、科教文体等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培育需求主要在优惠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可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和培育力度。
积极培育养老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教育、文化等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引导、培育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形成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大力开展社会组织进社区活动,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和纽带,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度。以社区为单位,成立老年文体协会,发展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兴趣小组、象棋兴趣小组、门球兴趣小组、垂钓兴趣小组等等,培养老年人生活兴趣。调动高等学校、民办学校、社区以及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来,丰富老年生活。
(三)引入社会工作
在养老助老领域,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参与等方法,提高老年人社会活动能力,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工作正在成为助老养老的一支新型力量,协助社区建立老年人支援服务体系,链接社区内及周边相应服务资源,形成社区支持网络。通过鼓励社区居民和民间组织、高校志愿者团队成立志愿者队伍,以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