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对教师职能的要求或者说定位,基本停留在“教书育人”的范围内。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后来发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等权威文献,表述也大体如此。
这样的认识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无疑是不完善的。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计划”(HCP),主持这一计划的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在《课程研究和研制导论》一书中,把“教师即研究者”作为主题,从而掀起了一股教师研究的全球性热潮。在我看来,当代教师无疑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果不能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一名教师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是非常困难的;而在未来,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甚至很难在教师队伍中立足。
与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不同,教师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当中,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在八中初中部,有许多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这正印证了一个道理:培养人,必先研究人。研究学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起点。
从观察、了解做起
研究学生,观察、了解他们是第一步。在这里我想举两个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的例子。
很多老师和家长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智商很高、可塑性强,但是纪律性差、大大咧咧。甚至有不少人总结出了这么一个“规律”:越聪明的孩子越调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学生的发展呢?郭亮亮老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文章中写道:
第一次上课,我便记住了他——穿着略显宽大的校服,脚上穿着一双很流行的篮球鞋。他在课上纪律不太好;率性而为、淘气;言行间透出较高的智商。我心里一动,这是个“刺儿头”,但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关注。
接着的几节课,他的状况没有什么改变,纪律、作业情况、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如故。我对他有所提醒,他一脸无所谓和不服气的表情,收效不大。为了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同他的朋友、同学、以前的老师等进行交流,力求较为全面地了解他(包括他在小学、初一时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他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周围的朋友,脾气、爱好等方面)。
在一次实验课上,他的实验做得特别好,有些得意,忽略了纪律问题。我觉得时机已到,决定找他谈谈。他带着一脸的不快如期而至。我并没有大声地叱喝或者严厉地批评他,而是从他喜欢的“篮球”这一话题开始,慢慢地过渡到成长、纪律、做人、人生等方面,尤其称赞他的诚实和守信。他起初是惊讶,渐渐地“由阴转晴”,笑容渐渐展开,呈现了纯真的微笑;说到纪律和作业的时候他有些不快的神色,但脸已有些发红,开始有了一丝的害羞。我心里有些高兴,在与他交流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在以后与他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熟悉起来,他不再排斥我,而是比较乐于接受,也渐渐地知道了我对他的帮助与鼓励是真诚的,并向其他同学、老师表示了对我的理解。每次交流,我都保持真诚的心态,对他的优点给予肯定(如诚实、聪明、富有正义感),对缺点(如贪玩、冲动)也给予严厉的批评,并给出改正的建议。每每被表扬时,他就摇头晃脑、得意地笑;但被批评时,仍旧表现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不服气地看着窗外。我也感到了一丝的不适,觉得有些操之过急,于是在作业、练习册上经常给他写几句鼓励或警示的话,默默对其学习等方面给予鼓励、关怀、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我力求做到“理性地爱”,拉平自己的视角,与他平等地分析、探讨,让他感觉到我们是“同一战线、目标一致”的。在“磨合”期过后,发现他看我的眼神由第一次的怀疑,过渡到矛盾,最后变成了些许信任,师生间有时也会默契地相视一笑。
通过对这位同学的观察、了解,郭老师找到了比较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取得心理上的相容,慢慢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转变学生的态度,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郭老师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这名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这名学生,他还要采用一些其他的教育技巧:
我们的“冲突”依然,例如有一次在做眼睛保健操时,他不认真。我用较为严厉的语气当众批评了他,他反驳道:“他们都在说话,为什么只说我?”回到办公室后,我很生气,甚至感到很寒心、委屈。晚上便拨通了他妈妈(他很怕妈妈)的电话,以前我们已经通过几次电话,彼此已很熟识。本意是告状,但话到嘴边,我硬硬地咽了回去,说了一番他最近的情况和鼓励的话,他的妈妈也很意外,表示“这是孩子上初中以来,接到的为数不多的表扬电话”。而后,我又在电话里和这位同学聊了几句,他显然很高兴,和我聊了许多,变得很“贫”,白天的事好像没有发生一样。
平静了几天后,一位同学告诉我说他“出事了,现正在医务室呢!”我心里咯噔一下,急忙冲向医务室。结果虚惊一场,原来是由于中午“忙着”打篮球,而没有好好吃饭,造成血压偏低。看到他偏黄的脸色,我有些心疼。休息一会儿后,他表示没有问题了。我把他带到了一个较为清净的办公室,给他一些吃的:“先吃些东西,以后记得好好吃饭。”然后“酷酷”地走开了,在他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惊讶和内心的感动。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表示知道自己的很多行为是错的,但由于自控性差,改正困难。他表示自己会努力改正的。从学校生活、学习、做人角度,我们聊了很多,气氛轻松而快乐——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谈心,反馈给我正面的信息。
晚上,我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他妈妈说他已经睡了,不过他对自己的父母说了很多我的“好话”,对我的评价很高。说实话,我们的冲突特别多,我一直认为他会在背后说我很多的坏话。夜里10点了,他醒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很激动但故作平静。我估计是他想要说声“谢谢”,但说不出口,取而代之的是询问了我今天的物理作业。
以后的日子里,他在物理课的纪律、完成作业等方面均有了一定进步。几次考试的成绩也很好,到了班级前列,我“狠狠”地表扬了他。于是,他便飘飘然起来,有些骄傲、浮躁,但我没有过多关注与理会。接着的单元测试中,他的成绩陡降,我较为正面、严厉地批评了他,他没有反驳,也没有一脸的不服气,而是低头不语,看着自己的鞋尖。
经历了多次“事件”后,他改变了很多,真的进步了,课上、课下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也愈加努力,保持在班内前列,且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经常主动来办公室问问题和索要资料。但更可贵的是,在“做人”方面,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他变得平和、冷静、努力,能够适当安排好自己该做的事和爱做的事。
很明显,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名学生对教师所抱有的态度超出了郭老师原有的估计,对这样的学生,仅仅实现情感的相容是不够的。郭老师巧妙地使用了向第三方做适度表扬的“间接激励”,渐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同时,郭老师敏锐地注意到,这名学生的情感表达比较深沉,但是感情强烈,一旦与教师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教育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于是,郭老师因势利导,采取“内热外冷”的办法关心这名学生,终于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终为进一步改变这名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空间。郭亮亮老师这种边研究边调整教育策略的能力,正是一名现代优秀中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
常丽华老师也遇到了一名与上面那位同学特点很相似的学生,她的做法同样是先进行观察:
认识C是在他刚上初三的时候,因为我是他们新任的班主任。还没有开学一些家长就向我反映了他的情况,他在班里不但常常扰乱课堂,而且对班里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竟然也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闹将”。于是我开始细心观察他,并找了班里的其他同学多方面了解情况,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因为我知道处在青春期孩子的一些行为常常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发现他很讲义气,很重感情也很聪明,而且对待事情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难看出他很想得到我这个新班主任的认可和关注,也很想受到同学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他之前的违纪行为大多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考虑到集体利益所导致的。
在分析了C的总体情况之后,我仔细地了解了班里的状况,发现班干部中缺少组织委员一职,而这个职位在班级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负责组织每一次的主题班会和班里的重要活动,同时作为班干部需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于是我想C的优点在这些活动中一定可以发挥出来,让他为班集体服务的同时,也让他体会到凡事要从集体利益出发,要有集体观念,不能只顾着个人的感受。在与班干部进行了讨论后,我决定让C担任班级的组织委员,挖掘出他的闪光点为班集体服务,也让他约束自己,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在向全班同学宣布之前,我很认真地和他谈了话,并明确地提出了对班委的要求,相信他能靠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尽量让这一切水到渠成,不留痕迹,不在班里掀起轩然大波,不引起同学们的质疑。他对我的信任非常感动,而且自信心倍增,又毛遂自荐担任了化学课代表。之后,我时刻关注着他的变化,了解他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并对他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出现了问题也及时找他谈话。
让这样一名“闹将”出任在班级中举足轻重的组织委员,常老师的胆识无疑是令人佩服的。不过,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就能发现,促使常老师做出这一“反常”决定的原因就在于她对这名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深入的认识,从而采用了“为集体服务”来有针对性地矫治C集体意识淡漠的缺陷,同时发挥他重感情、有想法的长处。让学生在发挥自己特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改掉自己的毛病。
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相较于一般研究的阶段性,教师研究学生的时间会更长,常常要横跨数年,甚至覆盖学生的整个学段。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在快速成长,他们的个性、知识、思维的“稳定性”都还不强,因此,教师最初采取的教育策略不一定能长期有效,必须不断变换教育策略。
常老师的学生C,后来的成长比较稳定和顺利,我想这也是所有老师都希望看到的:
新学期我让每一个同学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C的目标是“开学的第一个月每天要交齐所有的作业”,看到他的目标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那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他要开始脚踏实地地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了。让我更高兴的是,C成功地组织并主持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他从设计、组稿、主持一项项地和我讨论,遇到同学不配合时,我帮他一起做工作,渐渐地同学们也开始认可了他的能力。
在班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我从来没想到我能当班干部,从上初中以来我做梦都想当班委,现在,我还当上了化学课代表,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在班会的讲话中我也及时地对他的能力给予了肯定,帮助他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他的变化在全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带动了其他的同学,达到了我预期的教育目标。
此后,初三一年的班会全部都是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他由原来的事不关己、起哄捣乱转变为经常为班里出谋划策,我还发现他经常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办法和好主意。初三下学期最后的一次集体活动是野炊,作为组长的他身先士卒,生火、买菜、切菜、炒菜忙个不停,看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品尝着他亲手做出来的菜,我的心中充满了快乐,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他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他的英语考了全班第一;初三下学期团员们全票通过他加入了共青团。中考前他打篮球时腿骨折了,腿上上了7根钢钉,但是为了不耽误学习,他休息了很短的时间就来上课了。在中考时他发挥出色,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应该说,这两名学生能遇到常老师、郭老师是幸运的。如果八中的老师没有为学生奉献的精神,如果八中的老师没有研究学生并因材施教的能力,那么这两名学生的发展又将如何?如果常教师、郭老师只是按照一般的“好就表扬,坏就批评”的方法去教育这两名学生,他们还能成长得像今天这样吗?
我想,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研究需要深入到心理学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师范院校在心理学教育方面做得似乎并不成功。我并不是说高校没有把心理学的种种理论教给学生,而是说在教这些未来人民教师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视了立足实践、着眼情境。令人欣慰的是,八中初中部的不少老师能够在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张蝶老师曾经遇到过一个“奇怪”的学生D。D几乎每次化学考试都有一半的试卷没法完成。刚开始张老师以为他可能是个不听讲、不学习的孩子,所以考试时都不会,只能完成一半的试卷,可是在教了这个班级一段时间后,张老师慢慢发现情况并不如此简单:D对化学很感兴趣,课上有时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他却乐于回答,对很多问题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课下还会问老师很多超过初中范围的知识。但是接连两次的单元测验,都验证了其他老师的说法,他确实有近一半的试卷没有完成,成绩也就刚刚及格。课堂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的反差,让张老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
张老师首先从学习基础方面入手,初中属于普及型教育,其学习内容和要求都不追求“高、精、尖”,因此学生基础薄弱往往是成绩差、考试不能完卷的首要原因。
通过分析D的试卷,我发现他前面做的题中有不少简单的基础性错误,他对有挑战的问题,甚至对超前的内容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但对基础的东西却缺乏重视。在既要保护他的学习积极性,又希望他加强落实、提高成绩的基础上,我和D进行了一次谈话。我首先肯定了他热爱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的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告诉他,我很高兴他喜欢化学,从他课下问我的问题中我就能知道他课下进行了很多课外学习。但是为什么这几次的单元测试都不理想呢?我拿出他的试卷给他分析错误,让他自己看到有很多基础、简单的东西都出错了,这说明他对课堂上很多基础的东西还没有掌握扎实。因为不扎实、不熟练,所以做得就很慢,而且正确率也不高。我举出他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特点来说明:有时候他想到了方法,可是由于没有掌握化学语言的表述,甚至没有掌握基本实验,描述的时候就很难让别人明白,这样学习成效就不高。在我跟他一点点地分析后,D认同了我的话,也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打好基础。然后我又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些如何打牢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注意观察和帮助他,比如在他回答问题时,我会在他表述后注意修正他基础知识的错误和不规范的表述,在每次小测后都注意他的改错……
一般说来,教师进行了这样细致耐心的教育,学生也给予了很好的配合,学业的进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不久之后,张老师发现D在作业和考试中的基础有所提高,然而仍然会有一小半试卷做不完。张老师并没有责难这名学生,而是准确地判断出这名学生不佳表现的背后必然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很快,张老师发现D的做题习惯有很大的问题,他在一道题上会磨蹭半天才进入下一题,不论那道题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在考完试后他来看成绩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慢,是不是每道题做完他都要回看,再做一遍。他点头告诉我说是的,他总怕错了,而且也承认自己常常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受干扰。我渐渐发现他其实不自信,不论什么测验他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并且做完一道都要再回去看一遍,这样时间就很长,而且紧张又有些混乱的情绪让他常常读一遍题都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在不良的答题习惯背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D除了缺乏自信之外,还多少有一些强迫症的症状。因此,我首先鼓励他、肯定他:在平时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上就可以知道他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很多思路也都是正确的,所以自己首先要有自信。然后,我为D认真分析了他的解题习惯的错误之处,并且使用反向行为矫治的方法,对D进行了行为性的心理治疗。
我问他,每次他做完一题再返回去看一遍、重做一遍的时候,更改的几率有多大?他说很少很少。于是我说,你做一题用了两倍的时间并且很少推翻自己,那么说明你返回去看的这段时间多数是浪费的,那么还不如拿来做后面的题目,这也是个战略问题,当你做完大多数题目的时候心里也就不会那么慌张了。我们约定好一定要在以后的作业和考试中实行这种方法,强迫自己不要老返回去看前面已做的题,先往下做,有时间再检查。
张老师认真的分析和有效的教育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后的一次单元检测中,D出人意料地完成了绝大多数的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原来有了很大进步。在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中,他也只剩下半道计算题没有完成,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琨老师也是如此,在某一届的新初一,她曾经遇到一名个子矮小、面无表情的孩子E。这个孩子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一点儿都不像一个刚刚小学毕业,12岁的初一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在班中讲话,高老师从来看不到他对视的目光。下课后,他几乎不离开座位,更不会和别人聊天。一周过去了,很多学生有了新的朋友;两周过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表示爱上了这个新集体,有了喜欢的学科和崇拜的老师;三周过去了,一些人开始为竞选班委做准备。可是E还总是一个人,他不参与任何小团体,不表露任何喜好,甚至没有笑过一次……
高老师很快意识到,这个孩子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毁了这个孩子。经过观察、家访,高老师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有一个时期很想和别人分享他的想法,如果当时给他机会和时间,他会信任别人,愿意交流,但如果经常拒绝孩子交流的愿望,就会让孩子备受打击,产生交流障碍,他会从不愿交流发展到不敢交流进而不会交流,认为没有什么值得交流。E在这方面很典型,他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父母工作忙,很少和他说话,当他想说时,家长也总阻止他,慢慢地,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对兵器特别感兴趣,喜欢做小手工,制作模型,不爱参与篮球之类需要调动全身运动机能同时需要与别人协作的运动,这更使得他的性格朝内向、封闭发展。
依据分析的结果,我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不仅顺应E的兴趣,尽量创造他与别人沟通的机会,而且抓住一切机会给他信心,慢慢地解决了E自我封闭、不愿沟通的问题,让这个学生渐渐回归正常。
我一方面鼓励他的家长定期和他聊聊,另一方面找机会在放学时和他在车站“偶遇”一起乘车,其间我向他咨询舰船、兵器等方面的知识,我发现他在说起这些时,虽然有些紧张,但是挺兴奋的,不像平时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而是我问完问题,他能说好多,虽然是断断续续的,但内容很丰富。如果谈别的,他就没什么话了。后来我联系了政治老师,给E安排了一个机会在课上讲了一些武器方面的知识,从其他学生的随笔里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在那堂课里认识了一个新的E。
不久他的妈妈也很高兴地告诉我,孩子主动对她说挺喜欢上学的,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虽然当时E的随笔还只是最多五六行,但语文老师说,他的作文写得有点内容了。我觉得这就是进步,需要慢慢来。
初一下学期开始后,我着手鼓励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当时体育老师已经向学生明确了体育中考项目。经过体育老师的指导,E决定选择引体向上项目。他个子矮,力量小,刚开始时一个也做不了,但是他每天坚持放学就去操场上练,十几天后,他终于能完成一个了,后来是两个,三个……到了初二下学期,他一连做三十多个不成问题,当时和他一起练习的还有几个男生,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不仅进步很快,而且一起坚持了下来,也成了好朋友。我几次在总结时提到他们这个小团体,表扬他们意志坚强,E很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已经慢慢地融入了集体,我觉得很欣慰。
高老师后来告诉我,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E的心态后来又出现过波动,不过由于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这次小小的波动并没有太影响他的学习与备考。目前,E已经是八中高中理科实验班的一名学生,自闭、不合群早已变成了遥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