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丰衣足食就是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那时候,孩子们老早就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穿上新衣服。现在,人们富裕了,大家平时的生活比昔日过年还好。然而,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反过来又成为人们不幸福的原因。例如:汽车尾气造成雾霾天气增多;富贵病已经成为主要死因;压力增大,焦虑在蔓延;婚外情泛滥,爱情难以长久保持;许多人除了挣钱,除了追求感官快乐,除了与人比高低,再就不知道自己还需要什么。仅此几点,幸福是什么?这一古老话题便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新课题。受中央电视台2012年国庆假日特别调查节目的启示和朋友们的鼓励,我撰写了《幸福是什么》一书。希望能够为老师和家长培养幸福的下一代提供一些具体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富裕以后仍不幸福的人们看到目的背后的目的,走出追求幸福的误区。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误区,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幸福不是制陶者手中的泥团,不是哈哈镜,也不是理不出头绪的乱麻,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幸福作为人类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也必然有规律可循。认识和遵循幸福的规律,会使人们在根本动机的确定上,在需要和行为的选择上更理性、更正确。只要社会需要靠近科学,社会发展必然靠近科学。《幸福是什么》一书提出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必须遵循的几个规律,懂得了这几个规律,该做的就不会茫然,不该做的就不会盲从。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误区,必须纠正错误的幸福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于传播正能量,在于引导人心向善。因此,为了补上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短板,我们必须彻底摒弃拜金主义、快乐主义和攀比主义三种错误幸福观,必须从微观上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把真正的幸福与误认的幸福区分开来,倡导合理地生活,科学地生活,完善需要结构,提高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健康的人、和谐的人、有道德的人、理性的人和积极进取的人,也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只要这样的人逐渐多起来,成为主流,犯罪及其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社会痛苦总量就会下降。相应地,社会管理成本,特别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成本必然会大幅度降下来,社会必将在善的互动循环中更加和谐稳定。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误区,我们必须架起美德与幸福之间的认识桥梁。当前道德建设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我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吗?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道德建设的难题就不易破解。对幸福30多年的研究使我坚信,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幸福,与幸福无关的事情人们不感兴趣。所以,道德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和创新点在于架起美德与幸福之间的认识桥梁,在于站在关照人的幸福的视角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梳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之所以要讲仁爱、讲孝道、讲礼仪、讲诚信,讲平等,讲公正,讲自由,是因为它们确实是幸福的源泉、根本、保障和基石;我们之所以要做善事而不做恶事,是因为善与幸福,恶与痛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懂得了这样的内在联系,人就从思想根源和根本动机上愿意做善事而不做恶事。这样一来,思想教育就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呼于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反映客观必然性的行动指南。
只要公民能够科学理性地选择需要和行为,那么,日益增长的必然是公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合理需要,而反自然反人性的非合理需要则必然萎缩。相应地,社会幸福总量必然增长,而社会痛苦总量必然减少,中国人在世界幸福排行榜上的位次就一定会不断前移,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中走向幸福的未来,并为人类的共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吕秀斌
201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