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伟的爸爸发现孩子从小店里偷了一个电子游戏机,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对话:
爸爸:你认为偷东西是对呢,还是错?
伟伟:是错的,爸爸。
爸爸:为什么是错的?
伟伟:会被人抓住。
爸爸;那是个原因,你还能想出别的什么原因来吗?
伟伟;会被警察抓起来,送到监狱去。
爸爸: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个老板,晚上清点货物,发现东西被人偷了,你会怎么想?
伟伟:我会很不高兴。
爸爸:那个店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花钱买回来的。现在,东西不见了,你什么也得不到,还得为它付钱。
伟伟……
爸爸:如果多有几个人像这样拿了东西不付钱,你的店还开得下去吗?
伟伟:可能要关门了。
爸爸:我跟那个老板谈过几次,他家在外地农村,在乡下挣不到钱才到北京来的。他一家三口,全靠这个小店挣钱。还不止这些,他还要寄钱回去给他的父母。
伟伟(几乎要哭了):是我不对。
“我的孩子竟然偷东西!看我不收拾他……”这是大多数父母在得知自己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后的第一反应。可是,在这里我们要奉劝已经怒火中烧的爸爸妈妈们,先别急着打孩子。打,不是办法。
在得知孩子犯了这种错误之后,我们首先应该通过旁敲侧击让孩子明白自己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注意,是“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孩子现在的错误并不严重,而且也非常容易就能改正——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帮助孩子建立克服错误的信心和勇气,那我们的教育行动就成功了一大半。相反,如果让孩子这么早就背上了“小偷”的包袱,那孩子很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偷”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拿”。“好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心里明白的道理。
孩子之所以偷东西,就是因为他想得到渴望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得到”就是这种欲望勃发的最根本因素。成年人面对诱惑会有道德的约束,可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容易了。忍耐力,对于孩子来说无疑不会具备那么强大的约束力。于是孩子就有了“偷”的举动。
可是,在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问题:孩子的行为算是“偷”吗?换句话说,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就真的是十恶不赦吗?不,这绝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复杂。在孩子的世界里,道德约束和道德观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他们眼中,并不存在“偷”这种行为,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要远远重要于“偷”的罪恶。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拿别人东西划入“偷”的范围。在孩子眼里,这和上课说话、下课打架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不能因此对孩子上纲上线,甚至因此把孩子的人品看得很低。引导孩子改正这个错误,并在思想中建立起“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