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所说的一句被后人传颂很广的名言。“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个比喻。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因为小鱼非常鲜嫩,如果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那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乱翻。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这里是说,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
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
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注解”
①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
②莅:临。
③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古人常用阴阳和顺来说明国泰民安,古人以阴气过盛称“鬼”。“神”这里作“伸”讲。
④非:“不唯”二字合音。
⑤两不相伤:指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⑥德交归焉:“交”,俱、共。“交归”,会归。
“译文”
圣人治大国就犹如加工一道美味的小菜一样轻而易举、得心应手。
用“道”来治理天下,那鬼怪就不敢闹事了。
不是鬼怪不闹事,是因为鬼怪闹事也伤害不了人。
鬼怪闹事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人。
这两者都不伤人,所以,百姓都接受道德而天下太平了。
“深度剖析”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个字,但涉及到的问题真可谓包罗万象,而且,每个问题的提出和论证虽然不过寥寥数语,却无不深邃精辟,往往能入木三分。如何治理一个大国?这也是个讨论了成千上万次的古老话题,同时,也是人类的最优秀人物脚踏实地地寻找和实验了成千上万年的古老实验。但国家的治理与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似乎是—个永远也不能获得妥善解决的问题。看样子,只要国家存在一天,如何治国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贡献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在这一章,老子把治理一个大国形容为煎小鱼,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比喻实在非常有趣,以至于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车载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它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无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的人‘无为’的结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无为的规律。这是他提出无神论倾向的一个方面。”这句话喻示着统治者为政的关键所在,在于不扰害百姓,安静无为,反之,灾祸就要来临。一个国家的领导要保证国泰民安,那么执政者就得谦虚谨慎,严肃认真,应该以客观规律来执政,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说的就是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如此,则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于发生祸难的作用。
人们都知道,像煎小鱼这样的下等和低级的烹调技术,是最末等的厨师及一般家庭妇女也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粗陋、简单的工作怎么能跟领导一个大国相提并论!煎小鱼虽然是极普通的工作,却寓意深长。我们知道,处理一条大鱼并不困难,随便你怎么处理,都会做出来一道大菜。但小鱼本身价值已很小,如果处理不善,则小鱼除了一堆小刺外什么都没有。
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可见,处理小鱼的要点便是简单,越简单越好,差不多把小鱼完整地烹制是最好的方式。在老子眼里,一个无所作为的大国也许跟一个无所作为的家庭没有不同,它们都应该在自然无为和与世无争中获得存在。如果硬是要把国家当作一个实验品,终日地颠来倒去地胡乱折腾,则国家就像一条被刮鳞、去肠、去肚、切头、除尾的小鱼一样,尚放进锅里,就已经残破不堪了。也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调一条小鱼,或是一道精美的小菜,需要按规律、按步骤一点点地来,既不能着急,也不可乱动。因为着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搅得一塌糊涂。所以圣贤之人都会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其自然的法则去治理国家,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春风拂面般的欣慰,让所有人在心灵深处体会到大道德性的淳朴率真。这样人们就不会被自私狭隘、邪恶无耻的念头所左右,它们也无法在人们心中存活和作乱了。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的心境,都有这样的觉悟,那又何愁国家不兴旺昌盛昵?治理一个国家是这样,管理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只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和风尚,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壮大呢?
老子接着又指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注:“鬼与圣人俱,两不相伤也。夫两不相伤,则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作为一种特殊生物的人类,无论其心智开发到了怎样的程度,但其活动范围从来都不是无限的。每个人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而且地球就如此规模,它不会再增加一寸,人类以恶性的膨胀速度已经完全鲸吞和占领了这块万物共有的领地,不知有多少高贵的物种已经被人类所毁灭,事实上,它们的生命价值可能比人类高贵得多,只不过缺少了人类的欲望而已。现在,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已经罕有他物,人类还要怎么样?还能怎么样?如果人类继续要试探着开辟出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没准就会引出塌天大祸!所以,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应该遵循着自然的途径,使自己的群体安份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本位上——而不是通过无情地侵夺、剥夺其他生物来满足欲望,这样,天地万物之间便充满祥和之气。天地之间没有了那种贪婪、乖张、放肆和暴戾之气,则鬼怪神魔这些东西非但不能大显神通,而且压根就不会出现。
老子把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称为“两不相伤”。是的,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只有处于两不相伤的状态中,不但天地万物均各得其所,人类亦可以心安理得。
具体到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行为以道德的范畴为基准,时刻将大道的德性紧存在心里,用它作为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法则,那又何愁自己不被他人敬仰,又何愁自己不能成为圣明的领导者呢?
“案例”
我国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把道德置于自己心灵之中的典范。
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钱庄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那位绿林军军官罗尚全。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为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他的同乡刘庆生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麻烦。
得知这一情况,胡雪岩当即决定,第一,虽然对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后来取,本息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第二,虽然对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个存折,交由刘庆生代管。因为做生意一定要照规矩来。
罗尚全后来果然在战场上阵亡了。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罗尚全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的或麻烦,甚至怕阜康会就此赖掉这笔账,不想阜康除为了证实他们确是同乡,让他们请刘庆生出面做个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这笔存款不仅全数照付,而且还照算了利息。
胡雪岩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灵之中,所以,他能取信于人、生意兴隆。但纵观我们周围表面上有道德,内心却奸诈无比者甚多,这样的人去做事,哪怕像那“烹小鲜”的小事,也不会成功,甚至会有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