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本章仍旧是讲人之尊严的,申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原文”
天下之至柔①,驰骋天下之至坚②。
无有③入无间④,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解”
①至柔:最为柔软。
②至坚:最为坚硬。
③无有:触摸不到的东西。
④无间:没有空隙。
“译文”
只有天下最柔的东西,才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空虚无形之物,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之中。我因此而知道了无为的益处。
不用言语而能收到教导的目的,实施无为而能有所得益,普天之下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深度剖析”
老子接续上章的论述而继续阐明强弱的道理,继续阐述柔弱、无为的益处。不过老子在前面始终以途径和道路作为叙述的重点,在本章则以水的存在形态为准则,提出了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经常能够在最坚硬的物体中驰骋纵横,它们像是什么都不存在一样进出于没有任何空隙的物体之中。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
水的柔软我们是清楚的,但是水的刚健我们是否看到了呢?当然看到了,要不就不会有水滴石穿这样的成语了。这虽然表明了水的刚健,但那只是一小部分,水还有更大的刚健,比如洪水可以使房倒屋塌,树木被推倒等等。但是我们所说的水是那种看似柔和无为,却能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的水,是有质却无形的水,是不需借形式只需借时间来证明存在的水。这样的水是自然而然的,是拥有无限能量的。
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却能穿山透地。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有为”的措施乃是刚强的表现,是为政者所应戒惕的。本章强调“柔弱”的作用与“无为”的效果。它的无为表现在,能穿山透地,有力量将坚硬的刚岩石壁变得触手就碎,这是它真正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的体现。
柔弱能够战胜刚强,如水击石,如齿亡舌存,都表明柔弱处上,而刚强处下。这个道理我们大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以此为准则,去把控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以柔克刚”是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最好的办法。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发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样,你才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露的种种弱点,而一一加以击破。
这就好比瓦沟里淌下的流水,一点一滴地落在坚硬的巨石上,最初还未见得有什么不同,久而久之,巨石就会出现漏洞,并甚而断裂。这就是滴水所爆发出的威力,不可阻挡啊!
“案例一”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退后,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饮酒,做父亲的不由得十分焦急起来,便出门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彼何人也,竟敢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为父的站在这儿与他对抗!”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其实老子也并非是完全排斥刚,完全排斥似乎也不通情理,老子是叫我们做人不能太刚直了,人太刚直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已见,不知退让,不会变通,没有半点柔弱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