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是怪人吗?这个问题可能让我们一时很难回答。内向者确实会经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至少在外向的人看来是如此。但那是他们不太了解内向者的缘故,那些说内向者就是怪人的人,是在行使语言的暴力;那些以为自己很怪的内向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偏见
在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与荣格在一起工作,并注意到一些令人困惑的事情。当弗洛伊德与阿尔弗雷德在讨论同一个病历时,两人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却完全不一样,由此他们各自发展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理论。荣格比较了他们工作成果,并加以思考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由于弗洛伊德是性格外向的人,他关注的是外部世界的人物、地点和事物,相信心理发展的目标是在外部世界中发现满意的事物。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都从和同事的交流讨论中发展而来。而阿尔弗雷德是性格内向的人,因此他的理论和研究重点指向的是个体内部的思想和情感。“自卑情结”就是阿尔弗雷德提出来的,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家。
这三个大师因为理论分歧,最终竟然交恶,三人停止交往并开始各立门户。就是在那时,弗洛伊德开始将内向用做消极的概念,使得内向这一概念由健康转变为不健康,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的内向者有诸多不自信,始作俑者就是弗洛伊德,由于他是一个外向者,才把内向者定义为有缺陷的人、怪人。
其实荣格的理论可能更为合理一些,荣格猜测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某种个性,使我们位于非常内向和非常外向之间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他认识到,如果我们在必要时能在内向和外向这一连续体上自由地移动,那我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猜测后来得到了证实,人类确实会表现出“外向内倾”和“内向外倾”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当然,弗洛伊德的观念影响更为深远,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仍有那么多人认为内向者是有缺陷的人的原因。弗洛伊德的偏见让很多内向者的心头蒙上了阴影,现在是时候将这层阴影取消,让内向者喘口气了。
内向者必知:?如果弗洛伊德是位内向者,那么他也很可能将外向性格视为一种消极的概念,而让外向者遭遇内向者面临的窘境和误解。或者如果阿尔弗雷德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也一样会让外向者处于不利的境地。想一想,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类世界应该是不存在内向、外向之争的吧?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格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内向性和外向性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首先在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中提出来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描述性格的最为通俗易懂的词语。
荣格首先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的概念。他根据人们对待外界刺激的觉察或反应的倾向,将其归结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对立的态度。内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个人内在的思考和感受,外向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他人以及外部世界。
在荣格看来,每个人类个体都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态度,但只有一种会成为主导,并指导个体的行为和意识,而非主导性的另一态度则通过无意识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只是外向者是外向性占主导地位,内向者是内向性占主导地位,两者都可以在内向与外向的连接体上自由移动。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为什么那些取得非凡成功的人,都较一般人更显现出非主导性态度的一面。
为什么内向的人容易被误解?
在这个世界上,外向者占到75%,内向者只占到25%,因此外向性格成为主导,而内向性格就显得不合时宜。对内向者来说,总是被动地与外向者进行比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很多内向者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外向世界的误解,他们因此感到非常苦恼。
在文化生活中,当人们持有某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时,这种观念便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心理学国际词典》对“内向”的解释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于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对“外向”的解释是:“……性格外向的特点是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具有高度的自信,社交能力强,敢说敢做,追求感觉和崇尚权威。”语言学家将褒义词汇赠与外向,而将中性和贬义词汇全都放在了内向身上,内向的人容易遭到误解,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内向者本身的精神特征也容易引发误解。由于不能从外部活动中获得主要的精力,内向者需要私人空间恢复精力,并且在讲话前总是显得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正确地认识性格内向的人,甚至弗洛伊德也一样,他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内向者,对他们很多行为颇有偏见。很多性格内向者出于羞愧心理,不愿去理解自己的个性,或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也使得误解迟迟得不到澄清。
特别明显的是,在社交场合内向者看上去毫无表情,好像对此不感兴趣。实际上,他们通常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比如总在思考人们正在谈论的事情,努力跟上人们的谈话节奏。所以,对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很多都是片面的。
内向者必知:?谁都可能遭到误解,内向者更容易成为被误解的对象。内向者要想扭转这种不利的境遇,就必须尽量展示自己健康的一面,如果自己还被动地接受“怪人”的称号,那真是糟糕的事情。
作为容易被误解的内向者,我们一定要知道爱因斯坦的例子,这足以证明内向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打破误解的坚冰。19世纪后期德国的学校教育对爱因斯坦来说,简直是可怕的噩梦。因为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僵化的学习,也从来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快速地回答问题,他竟然被认为有智力缺陷或“智力迟钝”,是一个怪人。
如果爱因斯坦仍然留在德国的学校,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幸运的是,他的家庭搬迁到了意大利。姐姐玛雅为爱因斯坦在短短六个月内出现的巨大变化而感到震惊:?原本神经质的、木讷的梦想家,变成了可爱友善、好交际、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爱因斯坦后来说道:?“不是我如何的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一些而已。”
性格内向的人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环境不合适,内向者就很可能成为常人眼中的那个“怪人”。正因为如此,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容易被人误解。
内向的人让外向的人感到不安
性格内向者看起来像是来自火星,他们的飞船不小心降落在了地球上。因此性格内向者有时候感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让他们更为谨慎地行事,同时也让外向者更为不安,因为内向者的许多行为很明显在他们的经验之外。
内向者做的许多事情都会让性格外向者感觉不安:外向者行事雷厉风行、快马加鞭,内向者做事却深思慎行、慢慢吞吞。内向者甚至建议性格外向的人学会在做事前先思考一下,做事慢一点,制订计划要考虑后果,这让外向者非常不安和扫兴。
外向者可以边思考边谈话。当他们大声讲话时,他们的思绪反而会更加清晰。而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重复考虑问题,然后再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在外向者看来,内向者太过小心了,这让他们非常困惑。当内向者讲话犹豫不决时,外向者会很不耐烦。
甚至外向者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们这么不自信?他们是不是想要掩饰什么?外向者不相信内向者,觉得他们不够爽快,总是有所保留。
内向者在外向者眼里,就像是另一种生物,让外向者非常不安。这种不安的后果是,外向者行使话语权,将内向者钉在了“怪人”的耻辱柱上。
内向者必知:?外向者让内向者羡慕,内向者却让外向者感到不安。羡慕和不安这两种情绪都是由不同的行为方式引发的,又打上了价值观的烙印。内向者要做的就是,信自己,做自己,坚信内向者不是怪人。
许多内向者不明白自己正在触怒外向者,同时外向者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内向者无法忍受,其实这是不同的行事方式造成的。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为神秘,天生比外向者更有吸引力;?内向者做事很容易前后不一致,因为他们精力消失得很快,会影响他们的热情和专注度;?他们选择独处,显得安静又含蓄;?更主要的是,内向者说话和外向者完全不一样。这些都会让外向者觉得内向者神秘兮兮的。
外向者应该给自己提个醒:?如果给内向者更大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内向者将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表现得让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