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适应新环境,如果这个新环境比较喧闹嘈杂,比如庆功宴会、生日宴会之类,内向者会很容易感到疲倦,这个时候他就会选择一个偏僻安静的角落,静静地恢复元气。工作环境也是一样,内向者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公司的文化,如果公司出现项目调整之类的变动,内向者也很难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不要把这些表现视为“梦游”,因为内向者从来不会注意力不集中地去做一件事。内向者的专注度是外向者难以企及的,正因为如此,内向者从来不求急求快,而是力求平稳。
内向者适应新环境时间长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速度因人而异,外向的人很容易适应新环境,内向的人则进展缓慢。拿就职新环境来说,外向的人进入新公司后,用不了几天就能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好像认识了很久;内向的人即使过了几个星期,内心的紧张感依然不能得到有效舒缓,像一只受惊的松鼠一样。
一般来说,内向性格的人适应新环境需要更长的时间,他们对旧环境天生有一种依赖,因为那是他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才适应的,这种熟悉感不可能说丢弃就丢弃。内向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这种征兆,比方说,每次换班级时,内向的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全融入集体。在这段过渡期,内向的孩子会默默地努力克服自己的不安,尽量去适应新环境,但时间并不会有效缩短。
内向的人经过多次这样的磨炼,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适应新环境的固定套路,他会遵循这样的套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内向的人在适应几个不同的陌生环境的时候,所付出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而效果则会因为新环境对他的态度而异。
其实,适应期较长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内向者就可以适应新环境,并找到新的朋友了。
内向者必知:?内向者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是事实。不能很快适应,不代表不能适应,这也是事实。强行让自己快速适应新环境,才有可能真正造成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恶果。
关于内向者和外向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内向者以前确实受到过职场性格歧视,被戴上不善沟通、做事拖沓的大帽子。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经摆脱这种陈旧的用人观念,内向者不再处于明显劣势。
现在一般公司都会对新员工有一个试用期,一般是一到三个月不等,在这段时间里,内向者完全可以做到适应新环境,体现自己的优势。在和外向者的直接PK中,不到最后一刻,胜败仍是未知之数。
内向者适应新环境较慢,几乎被看成内向者的先天劣势,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一个隐性的优势。作为内向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适应新环境的时间比外向者更长吗?因为你在适应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细节,这些信息和细节让你一旦适应了新环境后,就更有适应力。而那些外向者,他们只是做到了在表面上融入了新环境,对新环境中深层次的东西却一无所知,只有等到有些东西浮出表面才恍然大悟,但那个时候可能一切都迟了。
面对突然的变化,内向者调整不迅速
新环境让内向者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但这不会给内向者带来太大的压力,毕竟适应新环境通常都会预留一定的适应时间。内向者完全可以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适应新环境,不用与外向者一较长短。但是面对突然的变化,内向者不能够做出迅速有效的调整,却让他们非常吃亏。
比如公司岗位调整,或者项目突然变动等,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慢慢适应,必须及时做出反应,最起码不能犯错。这个时候,内向者就要启动应急模式,让自己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成年内向者已经掌握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特殊的问题,他们会通过特殊的途径解决,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确实,性格外向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更容易抢得先机,占得便宜。由于现代社会人员流动的自由,调动工作、调换岗位、职务升迁、扩大交易伙伴等需要面对新环境的情况大大增加,而每一次变化都会令内向性格的人感到十分苦恼,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这么多能量每一次都“变身”。
因为面对突然的变化时调整不够迅速,所以内向性格的人常常在这方面比不过外向性格的人。但是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内向性格的人凭借慎重和坚持的特质,还是能够得到公司广泛的认可的,外向性格的人则可能因为他的快速适应能力而遭到上司的警惕。可见,性格内向的人表现迟缓笨拙,有时反而是一种职场护身符。
内向者必知:?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变化,内向者调整起来确实很花时间,这是内向者的劣势。既然如此,就要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例如速度提不起来,但可以利用“慢”来增加调整的效果。内向者不妨对老板说:?请给我时间,我将交出不一样的成绩单。
心理学家比较了外向者和内向者面对变化时的反应后发现:?内向者面对变化一般会选择有条不紊的方式来调整自己,而外向者则雷厉风行地执行自己的理解。奇怪的是,内向者的调整虽然缓慢,长远来看却卓有成效;?而外向者的调整虽然迅速,却常常出现偏差。在对变化的解读上,内向者技高一筹,但这种优势却抵不过外向者的快人一步。
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外向型世界,是外向者法则大行其道的世界。你可以犯错,但不能拖延时间。好像面对变化,一个人的迅速调整才是别人乐意看到的,至于会不会犯错,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这一法则,外向者心领神会:?动起来,就是世界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内向者的迟缓变成了对外向型世界的一种“不合作”,受到不公平待遇在所难免。
面对变化,外向者像地衣或者藤蔓,漫无目的地一拥而上,死死缠住,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拥抱缠绕的究竟为何物。而内向者却像含羞草一样,一经外界变化的刺激,就收缩起来,但当花瓣再次打开时,显然已经经过了一次精妙的解读。
慢也是一种迷人的节奏
“慢”通常都被看成是一种缺陷,一直不被人看好。牛津词典上对慢的解释是:“容易理解的,迟钝的,无趣的,学得费力的,冗长乏味的,懒散的,行动迟缓的。”相信每一个求职者都不愿意让这些措辞在你的简历中出现,即使你是一个内向者,即使你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表现。
融入一个新环境,或者面对变化做出调整,内向者总是比外向者慢半拍。不管内向者如何努力,在“快”和“慢”之间似乎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暗沟,内向者只能望“沟”兴叹。在当下“快即是好”的消费文化中,加速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天性,英国心理学家盖伊·克莱斯通认为:“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迅速、省时及效率最大化的内在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与日俱增。”当人们抱怨自己很忙、分身乏术时,也许是在暗自得意:“瞧,我多么重要,我的精力多么充沛。”
说到精力充沛,外向者当然有优势。然而说到专注度和持久力,却是内向者更为突出。快更像是应激反应,慢却是一种从容操控。快体现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作为对事的态度更容易被外向型世界所接受。慢体现的是一种哲学,讲究的是效果和享受,这种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更符合生活的本质。
相比快而言,慢是一种更迷人的生活节奏。一味求快会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要想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可以尝试放慢速度。人们为了求快,搭建了高速公路,然而一味求快的心理,却造成了高速公路上的塞车现象,而高速公路一旦堵车,可能会形成长达数千米的车辆拥堵、进退不得的尴尬局面。然而“安步当车”的心理,却能够让人达到“走慢些,欣赏路边的风景”的境界。
作为一种做事的节奏,快慢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如果将速度快慢看成衡量成败的标准,那就大错特错了。赛维特博士说:“什么都要比别人快的心理,将让我们陷入泥潭。”快未必带来胜利,慢也不代表一事无成。
事实上,撇开快慢不谈,只看最后的结果,内向者因为慢反而能够按部就班地取得让人赞叹的成绩。就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一样,虽然行事缓慢,却能凭借自己的“慢”成功地到达终点。
内向者必知:?如果你习惯于急事缓做,只要没有造成拖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效果也还不错,那么恭喜你,你这样做是明智的。举重运动员不会去和跳高运动员比身高,内向者也不应该和外向者比快慢。开局阶段的快慢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做事重在结果,开局快和结局好,相信谁都能权衡出哪个更重要。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瑞·多西首创“时间病”一词,专门描述人们对于时间的焦急心理。如今,全世界都为时间所困扰,每个人都被时间的巨流所裹挟。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正从一个大鱼吃小鱼的世界,步入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世界。”但专家提醒我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一切向快看,现在要向快所带来的困扰发出挑战。时刻生活在紧张与匆忙之中的人,随时可能崩溃。很多时候,求快的心理让我们情绪失控。在纽约一家超市,一名男子与人发生斗殴,原因是排在他前面的一位顾客收拾所购物品的速度过慢;?在东京、在蜿蜒的车流中,一个驾驶者正在疯狂地按喇叭,因为前面的车被更前面的车堵住了;?在北京,一个年轻的孩子快要饿死了,因为在任何一个地方吃饭,他都要等上三分钟,他受不了……生活正在变得愈来愈可恶,快乐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蚕食,我们只能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除非我们能慢下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慢”的好处时,外向者就会开始羡慕内向者能轻易连上“慢”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