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向者相比,内向者会显得不是很自信。很多时候,一个犹豫的人会被认为是内向者。其实,内向者和外向者尽管有区别,但自信与否并不足以区别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得自信或者不自信,只是带上外向者或内向者的个性,自信或不自信也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只是表象,其实内向者完全可以做到和外向者一样自信,内向型自信甚至比外向型自信更接近自信的本质,因为外向型的自信常有夸大的嫌疑,而内向型的自信则深深地建立在对自我的了解上。内向型的人关注内心,可以洞察自我,他们的自信更名副其实。外向型的人难免虚浮,无法有效内省,他们的自信就可能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为什么内向者更容易表现出不自信呢?
外界让内向者容易紧张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预警机制,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心理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个体便可聚集可能解决问题的力量。因此,适度的紧张并不见得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内向者和外向者面对外界的刺激和困难,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只是,外向者和内向者由于精力来源和恢复方式的不同,所以紧张感对他们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外向者会因为紧张而感觉到挑战的刺激,会变得更加跃跃欲试,因而让人觉得其意气风发,异常自信。而对于内向者来说,紧张的尺度很难控制,常常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在这种情况下,内向者常常体现出很不自信的一面。
其实,分析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精力来源,就可以明白紧张感对于两者各意味着什么。
外向者是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会因为外界多种多样的刺激而获得成功。外界是外向者渴望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和外界的互动而恢复自己的精力。外向者会因为紧张感而兴奋起来,外界对他们的刺激越大,他们会越兴奋。
内向者则不然。内向者精力的来源是自己的内在世界,例如思想、情绪和观念。外界会过快地损耗内向者的精力,让他们感觉疲惫不堪,甚至产生拒绝和逃避的念头。因此,内向者并不喜欢外界带给他们的紧张感,他们会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刺激太多,影响自己精力的恢复。
内向者是“敏于内”的人,越不受外界干扰越自如,所以他们喜欢幽静独处,不太喜欢人多和热闹的处所和环境。内向者也不善于处理和外界的关系,当他们感觉到紧张时,不适感会不断放大,从而影响他们的表现和判断力。
深入探究紧张对内向者的影响,可以发现,由于紧张是一种情绪,而内向者又习惯于从自身内部——这自然也包括情绪(紧张)——中汲取精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紧张的负面影响。紧张会自动地积累放大,成为持续的过度紧张状态,甚至会严重扰乱身体内部的平衡。对于内向者来说,这种紧张往往不是诱发行动的动力,而只是退缩的借口。因此,仅就对外界的表现来说,内向者确实显得比外向者不自信一点儿。
内向者必知:?外界让你产生的紧张感,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并不代表外界就是你的敌人。
在台湾,公司职员的流动非常少,有的岗位甚至是终身制的,因此用人单位在对应聘者的面试中要求也非常严格。对于求职者来说,面试是就职的重要途径;?对公司来说,面试是寻找合适员工的重要手段。有些内向的面试者,在面试过程中会因为紧张而使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作为面试者,不管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首先要克服紧张感的负面作用,比如面试前精心准备、面试过程中适度减压等。其次是要意识到HR对自己是没有恶意的,他们的职责在于选拔人才,而内向或外向并不是人才的参考标准。
为了综合考察应聘者的素质,近年来HR们研究出了不少模型,补充了原先单一的以面试官与应聘者对谈为主的面试形式。赫耶缇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HR钱江华先生就曾对内向者在面试中是否被歧视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钱江华先生认为,原来的面试官与应聘者面谈的方式,确实对内向者有影响,因为内向者很难在面试环境中对面试官侃侃而谈。针对这样的疏漏之处,现在在面试中增加了心理测评法、情景模拟法和培训观察法,即使是内向的面试者,也能全面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钱江华先生给广大内向型面试者的提醒是:?不要将面试官当成敌人,外界其实都是友善的,关键看自己的表现。尽量消除紧张感,内向者表现出来的自信其实更能打动面试官。
内向者更讲究完美
完美意指毫无缺陷,但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无论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追求完美。可以说,能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也许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目标,但是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受到完美的蛊惑,他们会在内心预设一个接近甚至就是完美的目标,然后不遗余力地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显得异常保守和低调,当目标达成时,内向者会和外向者一样容光焕发,自信洋溢,让人敬佩。但是完美的目标是万难达到的,渴望成功的巨大压力以及失败后的沮丧感,让内向者越发自信不起来。
内向者很多时候是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不喜欢征伐外界,更喜欢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审视的好处是内向者对自己更了解,坏处是对自己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事情的规划也是高标准、严要求。一旦太讲究完美,内向者就把自己带进了逼仄的死胡同,因为对事物的苛刻要求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让他们总是处于不安和怀疑之中。同时,完美主义也会给他人带来压力,因为别人总是担心自己不能让完美主义者满意,因而会产生疏远甚至对抗的心理,这也让完美主义者备感挫折。内忧外患,两相夹攻之下,导致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内向者要么成为狂妄自大的人,要么成为非常不自信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提倡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实对自己太过严厉,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反而会常常陷入对己对人都严厉到苛刻的地步。所以,不如降低标准,为自己和他人减少压力,生活和工作就会轻松很多。要求自己和他人100%的完美是不现实的,最好将标准降低到70%~80%,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太大的压力,效果也会更好。比如,我们在足球比赛中经常能看到,无缘升级或者决赛的两支球队,反而能给观众贡献一场极具观赏性的比赛,选手们也都能超水平发挥,那就是没有过高目标带来的压力的缘故。
内向者必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世界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一味地追求完美,除了让自己时刻承受巨大的压力之外,也不可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长久下去,只会让自己更加不自信。
在职场中,也不乏完美主义者。他们凡事力求尽善尽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工作成果不能出现任何瑕疵。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准则虽然会大大加快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和同事们压力倍增……
琦碧女士是一名心理辅导师,她的很多客户都是职场成功人士,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完美主义倾向而选择心理咨询的。他们追求完美的态度帮助他们赢得了职场成功,但他们现在感到越来越困惑:?上司对他们颇有微词,合作者开始疏远他们,而下属则开始变得毫无激情,这让他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琦碧女士指出:?完美主义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在创业初级阶段,它会帮助创业人克服困难险阻,达到成功。但随着职位的提高,责任的加大,更要发挥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而完美主义者恰恰是团队的毒药。这时候就要适当降低对自己和别人的完美要求,改变观念,让自己相信在轻松气氛中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现在,职场中比较流行的合作方式是“有限合作”,是指团队成员之间只在某一方面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合作,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他人的其他方面。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内向者应该尝试这种合作方法,这既是降低标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不太爱表现,让内向者看似不自信
为什么内向者比外向者看起来更不自信?因为内向者和外向者相比,更不爱表现自己。同样的事情,外向者喜欢宣告天下,尽人皆知,内向者却不愿意声张。不自信并不只是内向者的标签,自信也不是外向者独有的,只是自信借助外向者奔放的气势得到了张扬,而随着内向者的沉敛显得浓缩了起来。
内向者喜欢沉浸于精神世界,总是不能跟上外界的变化,反应本来就慢了半拍,加上不太关注其他人的想法,不能像外向者那样“哗众取宠”,因而往往被人忽视。由于整个社会推崇的都是外向者,内向的人以外向者为参照物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习惯是有问题的,因而会陷入悲观和自卑当中。其实,人的性格天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只有一种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爱表现或者不爱表现,不能成为内向者自信与否的衡量标准。
内向者必知:?不太爱表现,并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实内向者也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是这种表现和外向者不一样。
网络的迅速普及,让很多内向者找到了另一个途径表现自己。看看网络上的他们,还像是一个内向者吗?很多人认为这是性格的扭曲,其实恰恰相反,这证明了内向者也可以畅快淋漓地表现自己。
青少年心理专家龙康先生从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他不同意网络扭转了人的性格和心灵的说法,他认为,正是因为网络不同于现实世界,所以解放了内向者的心灵,让他们得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
既然网络能够让内向者表现得不“内向”,龙康先生据此受到了启发,认为在现实中内向者其实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表现自我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一种态度,这两点内向者都可以掌握,也都应该拥有。这样一来,内向者也可以看上去很自信。尽管内向者本来就很自信,但在外向者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通过适度的变通将这种自信表现出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