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为什么会让自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失败者?即使内向者内心是要强的,是喜欢深思熟虑的,也不会轻易放弃。即使有这些积极的优点,内向者有时候还是会和成功擦肩而过,原因何在?那是因为内向者性格中具有一些“腐蚀剂”,能够将积极的个性彻底化掉。这些“腐蚀剂”附着在内向者身上,就会让内向者斗志全无、自我放弃。
内向+自卑=自我放弃
当看到别人长相俊美、生活优越、事业顺利、家庭美满等情况时,我们有时会产生羞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等情绪,这些汇集的情绪就是自卑。自卑来自于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扬长避短,而不是以短比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内向者往往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喜欢独处自省;对自己要求较严,总是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因为对自己的不足深有了解,从而更觉得自己不够好,容易形成消极的评价……这样一来,无形中内向者就远离了成功,将自己的底气都放跑了。
并不是所有内向的人都会自卑,关键还要看内向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不过由于内向者不愿意向外界过分敞开自己,因此当内向者陷入自卑,无法很自如地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的人诉说时,就很难有效消除自卑感。至于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对于内向者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例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这些都是让内向者手足无措的事情。
内向者必知:?也许没有人能彻底摆脱自卑心理,所不同的是,外向者会因为自卑反而表现出格外自信的一面,而内向者却会将自卑的雪球越滚越大,直至彻底放弃自己。
在面对自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人说,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想着去刻意取悦他人,也不需强求自我的完美。试着不去执著与计较,一点点地拓宽心量,慢慢就会好起来。可惜内向者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外向者可以轻易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卑,并将原因挖出来。但是内向者想要做到这点很难,他们即使知道了自卑的成因,也会将自卑团团裹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自卑并不是因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也不是因为事情做不好,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自卑首先是一种自我否定。我们都知道,人是在模仿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这个时候就容易和被模仿者产生对比,内向者很容易在比较中怀疑自己的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会自我放弃。
内向+压抑=自我放弃
按照心理学上的传统说法,人分为四种典型气质,即胆汁质(外向、过于兴奋)、多血质(外向、灵活)、黏液质(内向、安静)、抑郁质(内向、过于抑制)。其中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他们的压抑感可能比其他气质的人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情感外露,内向性格的人则常常把感情压抑在内心,如果迟迟得不到舒缓,其中消极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压抑感。
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心理学上用这个术语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虽然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焦虑感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转换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并且容易陷入自我放弃的境地。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会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互为因果,一旦形成,两者就会相互激发,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虽然外向者和内向者都有可能压抑,两者的应对机制却完全不一样。压抑对于外向者来说,就像雪花落在暖气片上,很快会融化;而对于内向者(尤其是抑郁质的)来说,就像雪花落在冰面上,会越积越厚。
内向者必知:?精神压抑使人感到心理压力,个体会将某种情绪、思想转化为潜意识,在潜意识里继续为非作歹,遥控我们的行为。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工作。
心理学家指出,压抑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当事人会表现出忧心忡忡、失眠、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等,时常有压力感,情绪低落,否定自我,对前途失去信心。
2.厌倦。当事人对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提不起兴致,萎靡不振,毫无作为。
3.优柔寡断。当事人在压力之下做事无主见,做决定不果断,魄力与勇气都严重不足。
4.社交障碍。由于心情消沉,当事人不愿与人打交道,人脉越来越贫乏。
5.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人在爱情上遭到挫折,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菲薄爱情,或以爱情为戏。
这些现象在内向者身上会表现得愈发明显。
内向+悲观=自我放弃
悲观主义的形成与现实的环境有关系,每天看到负面的事情在源源不断地发生:全球经济危机、股票被套牢、全球环境恶化、战争阴云、恐怖分子袭击……再乐观的人也会感到悲观。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对于那些改变不了的丑陋现实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悲观主义的产生也跟成长背景有关系,如果从小家庭环境不好,父母不和,从小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尝到过成功的喜悦,也容易让人陷入悲观的境地。
心理学家发现,对某些人来说,“凡事先往坏处想”反而是更为行之有效的生活策略。这些人不妨称之为“防卫型悲观者”,他们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来抵消不幸降临时的阵痛。这与传统的“绝望型悲观者”是大相径庭的。
例如,绝望型悲观者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并且会钻牛角尖,将这些焦虑扩大化。这么一来,意志陷入消沉绝望,放弃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而防卫型悲观者凡事也习惯先往坏处想:这里有可能出错,那里也有可能出错,然而接下来,感到焦虑的他们会运用一些方法,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与不安,并且顺利规避那些预想的错误。
内向者很多是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的,所以他们会主张无为,逃避现实,躲到虚无之中。一旦成为悲观主义者,你就已经开始不断地自我放弃。
内向者必知:?很多时候,暗示有种魔力。当你觉得自己乐观,可能就真的乐观起来;当你觉得自己悲观,你可能就悲观得像一滴眼泪。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悲观主义者面对负向价值无能为力,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正向价值又有排斥心理,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悲观者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影响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们偏向于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他们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大”的选择原则。
悲观固然有很多弊端,但也有好处,如果打了悲观的预防针,总是抱着失败的心态去做事,成功了当然欣喜,失败了也很坦然,因为本来就没想到成功,这样反而容易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悲观,悲观主义者对凡事没有什么过多的苛求,在人生观上没有终极价值,只有短期目标,而这些短期目标显然比终极目标更容易实现。
当然,这只是为悲观主义者挽回颜面的说法。事实上,悲观主义带来的“失”肯定远远大于“得”。悲观主义对内向者而言,终究是一场灾难。
内向+追求完美=自我放弃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坦然向公众承认,如果他的决策能够达到75%的正确率,那就达到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罗斯福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对自己一味苛求呢?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以后,可以及时反思,作出总结,但千万不要因一点小小的缺憾而自责。这种自责就是追求完美的表现,它会否定你的大部分心血,让你看不到值得自豪的一面,总是怅然若失。
一个人如果做事尽职尽责、力求无错,这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往往是一个人成功的开始。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完美,那可能会让你偏离正确的轨道,陷入两手空空的结局。“最大的麦穗”的故事,大家想必都听说过。为了得到最大的麦穗,人们错过了太多触手可及的麦穗,结果要么两手空空,要么采到的是瘦小的麦穗。完美是一个魔术师,它给你看到的往往只是海市蜃楼,如果你为了这番假象而放弃所有实在的东西,你注定将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还指出,过分追求完美,则容易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情绪疾病。这些被卷入“完美风暴”的人,却往往不能够意识到原因所在,未能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求助,结果引发强迫症。绝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有完美主义的性格背景,在生活中有做事细致、过于认真刻板的习惯。特别是三十岁左右的高学历青年,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而自我要求相对较高有密切的关系。
很多内向者都有完美主义情结,这一方面会促使内向者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会制约内向者做出具体的成就。就像在沙滩上建最宏伟的城堡,没有不以倒塌收场的。
内向者必知:?完美是一种理想境界。一个人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达到完美。
从前有一位雕刻家,很想创作出一件人人都喜欢的作品。作品完成以后,他就展示在广场上。他在雕像的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雕像有欠缺之处,均可做出标记。结果,所有人都标上了符号,作品没有一处不是有瑕疵的,雕刻家由此变得十分失望和痛苦。
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次日,他仍然将这件雕刻作品展示在广场上。所不同的是,这次他请每位观赏者在其最为欣赏的地方用笔做出标记。结果情况出人意料,没有人说不好的。同样一件作品,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完全的抹杀,一种是完全的赞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类似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我们的工作,不能正确看待我们所付出的劳动,不能对于我们的工作成绩给出完美的评价……事实上,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事物总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并且那些看法都会合乎逻辑且完全成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由此可见,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不必执著地去追求完美。内向者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完美只是一种梦想,这样才能为自己解压。
第三章 做一个内向的人挺好!
内向的人不是不爱说话,而是有其特殊的交流方式,比如微笑、点头、用眼神交流。如果你愿意接受内向者的交流工具,那么和内向者的交流也一样舒服。一个外向的人会在平时与大家打成一片,但在责任面前却很有可能躲得远远的;而一个内向的人虽然平时很少和大家接触,但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或其他棘手事务,他却会挺身而出。他们除了性格不同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不一样,与一个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可能更善良、安全、成功。只是世人一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在看他们,才掩盖了他们本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