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王绩这位诗人,一般人对他似乎很陌生。特举他的《野望》来谈谈,意在欣赏他的诗风和诗的境界,也用以说明其诗在突破六朝风行一时的宫体诗方面所具有的价值。
王绩一度仕隋,做过秘书省正字的官。隋末大乱时,弃官隐居于故乡绛州之龙门,号东皋子。身历动乱,对世事已旷达为怀,因此佯狂纵酒。崇拜陶渊明和阮籍,认为“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他饮酒长醉,也达到了沉溺的地步,他毫不隐讳他的醉态与避世的情怀:“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真是一反屈原“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境界了。
但是《野望》一诗,却显示了诗风的清迥,不同于流俗。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在赞美自然的洒脱形象。看到他于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的山冈上纵目远眺,深深感到迷惘苍茫,不知道自己应该置身于何地。秋色已浓了,从逐渐凋零的树木上体现出来,落日西沉了,从叠叠群山的返照上反映出来。在这样的秋光山色之中,有放牧牛羊的人正驱赶牛羊回去。有打猎的猎马系带着猎获物昂然地回槽。大家互相张望,却不相识,并不妨碍各怀自然的情趣。当他领略到这种朴素、安详、乐业的情调时,不禁想到了伯夷、叔齐逃避到首阳山上所过的生活,他们虽然靠采食薇蕨为生,却因能保持一种节操而传为千古的美谈,总算难得的了。诗人自问为什么有彷徨无定之感呢?为什么不追踪伯夷、叔齐以终此一生呢?
可以看出王绩避乱隐居,曾有采薇之志。入唐以后,杜之根充任河中刺史,因仰慕王绩的为人,曾折柬相邀,但为王绩拒绝,复书自谓狂生,无意烦俗缛节。杜之根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书信给王绩,反映了王绩隐居生活的片断,信中说:“辱节,知不降顾,叹恨何已。仆幸恃故情,庶回高躅。岂意康成道重,不许太守称官;老莱家居,羞与诸侯为友……敬想结庐人境,植杖山阿,林壑地之所丰,烟霞性之所适,荫丹桂,藉白茅,浊酒一杯,清琴数弄,诚足乐也。此真高士,何谓狂生。”(《答王绩书》)但是未能打动王绩,终于没有见面。
王绩进入初唐,虽以原官待诏门下,但随即弃官而去,成了“不食周粟”的隋朝遗老。诗文与酒,是他晚年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翻看《东皋子集》,他的诗是突破了齐梁宫体诗华靡的风格,描写了恬静自然朴实的田园生活,抒写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扩大了诗歌表现的内容。在唐诗发展的最初阶段,《野望》可说是成熟的律诗了,对后来的诗人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