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般。
公输般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般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般说:“我义度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般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般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
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般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公输般答应了。
于是,公输般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般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般。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般较量一番。公输般多次设置了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般只好认输,但是却说:
“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同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所以《墨子·公输般》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是糊涂人乐于去做的。所以,只要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快乐的,糊涂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