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只不过这个名字就像它那高耸入云、无时无刻不被风雪所围绕的山岭一样,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便如此摆放在所有人眼前,因此也并没有人去深究。
整条山脉西起墨丹湖、东至海滨的洛凤湾,连绵三千余里的入云高峰陡峭无比,除了部分修行之人外常人无人能过。与此同时,它也因此成为了分隔北方古越国与南方大宫的天然边界线。
大宫地处平原,雨水丰沛,天然河流贯通全境,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种植,同时也适宜牲畜等的喂养,又因各种天灾少发,人民生活富足,几乎没有饥荒的记录。
而与大宫相反,古越国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种植,人们则主要以游牧为生,住所难以固定,因此和大宫人相比生活要艰辛许多,自然也对大宫多艳羡。
不过因无量山这道屏障,自古便自诩在马背上出生、以游牧为主的古越国虽在平原之上战无不胜,但却无法凭借骑兵的优势大举进攻向来温和富饶的大宫,千百年来窥觑已久但却只能在盛夏依靠一小段较为低矮的山脉在融雪后充当道路,才得以有少量人弃马而行翻山前往大宫的边塞村落打秋风,给自己一点心理上的安慰,而大宫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关系,每到惯例的打秋风时节,边塞人民便躲入高耸的坚固土堡内,任古越国的强盗们捡拾收货后的散落余粮和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带进土堡的牲畜。双方虽有不和,但习惯之后如此相处千百年倒也基本相安无事。
大宫的西面是南明,只是与南明之间隔着一片由墨丹湖孕育而出的不归林,林子一路向南同样连着海滨,与无量山共同将大宫自大陆中其他国家分割开来。不归林中栖息着众多食人奇兽,甚至传说还有上古妖兽盘踞其中,不止普通人面对它们毫无还手之力,就连修行之人在它们大多数的面前也只是一顿美餐,不过它们却从不主动离开不归林,即使有人误闯其中,只要在被抓到之前出了不归林的边界,哪怕那些奇兽只需再向林外伸出爪子就能将人抓回来饱餐一顿也只能悻悻地转身离去。至于隔林相望只能以海路相通的南明,因自身境内多山林,和相邻的大宫相比资源匮乏,自古以来便和大宫关系密切,有着和亲的惯例,将公主嫁往大宫以换来数十年的粮食支持。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三百五十七年前,早已习惯了平稳生活、或者说从来不曾意识到自身会有安危的大宫皇上及其三位儿女,就在当年的一次祭礼庆祝中被全数刺杀,仅留下皇后及一双均不足六岁的年幼儿女因身体有恙未参加祭礼而幸免于难。八名刺客虽然成功暗杀,却也并未成功撤退,悉数在逃离时被当场击毙,一番搜查后,均在胸前被发现了古越国国教所特有、无法仿制的雷火教圣咒刺青与部族标志。
事情发生之后,大宫举国震惊,就连其他国家也不明白为何古越国会做出如此没有道理的行为:国君不在但皇后、丞相、将军仍在,想要借此强夺大宫土地依然是不现实的。然而血淋林的事实就摆在面前,如若不是因为无量山的阻隔,数百年前古越国与大宫的这场血海深仇恐怕早就引起了一场旷世战争,两国之间必将至死方休。
事实上,连那高阻的无量山也无法完全泯灭大宫人心中的悲怒。就算明知因数百年间均无战事,上至朝廷下至国民早已习惯了安乐的生活,如此长的平安早已使兵不再兵,将不再将,但痛失国君的大宫人还是毅然响应皇后的发兵军令。
即使只有非骑兵编制而在草原上面对古越国骑兵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疯了一般的大宫不停攻打古越国,面对这样的大宫,古越国也很诡异地选择了不发一语默默承受,针对刺客身上的游牧刺青既不辩解也不承认,只是将大宫的兵力耗在无量山山脚,一点一点地磨掉锐气。
十数年后面对无法再继续承受连年的征战的国库和民生,当年逃过一劫代执帝政的皇后在新帝执政前夕下旨终止了年年翻山越岭攻打却都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北伐计划,改为休养生息;而新皇即位后同样并未执着于北伐复仇,在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文武双重,并推举了一系列强国强兵的国策,意在一举摆脱发兵的十多年间所造成的积弱之国身份与千百年养成的文弱国风。
借此一事,原本在大宫并不被看重的各修行门派在这三百多年中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有些并不出名的小门派被朝廷许以重利后统一收归入新开设的东月院,虽然在外行走报以名号时需要在自己的派别前添加大宫东月院几个字,再无法单独以自己的派别名扬名于天下,但却能保住自己派系的一番心血并广收门徒,权衡利弊之下还是有不少门派对此趋之若鹜。
只可惜千百年来六大国中大宫历来最不看重武力,虽然经过如此三百多年的刻意培养,借着逐渐变为军方派系的东月院众门派底蕴锻炼出了足够强健的军队,以一敌百的高手尚且不少,可一骑当千与万人敌的顶尖高手却始终不多,若非如此当年古越国的刺杀也不可能最终会变得几近完美,八个刺客只差一点就可以全身而退。
为了彻底杜绝这种可能,充分挖掘适合修行的人才,东月院借着国家的力量年年都自民间搜寻资质尚好及天资聪颖的孩子,劝其入院就学,然后择其成绩优异之人单独纳入朝廷或收编军队;而相对的,国家也会视其表现向其家属及个人给予相对丰厚的银两支持。
文武并重自然并非只注重鼓励个人蛮力,在东月院开始成为一国之重的学府时,早已延续了千余年的文礼之祖太学院也不甘其后广收门徒大办书院,将以往只有达官贵人子弟可学的文礼之学放诸民间,一是以太学院的文礼均衡东月院的军队戾气,二则教书育人自幼便可明心,更利于修行资质的发掘与后天培养。
为此,两大学院的招生也是在每年春天先后进行的,只是东月院在前、太学院在后,中间相隔了两个月。
而明后两天,就是东月院惯例招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