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从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考中进士,官至杭州司马,后辞官归隐,长期生活在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才华卓越,常作表达避世思想的应酬诗,偶尔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亦有少量闺情诗。《全唐诗》收录其作品三卷。
听筝
鸣筝金粟柱①,素手玉房②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①金粟柱:指筝上安弦的轴,以粟米状的点金为饰,故名。②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名家点评】
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李端)何故知得恁细。(徐增)
此诗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慢十分成功的。(倪其心)
【精品导读】
初看题目,这当是一首吟咏筝曲的作品,但实质上是诗人对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周郎顾”而故意“误拂弦”的情态描写,是一首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小诗。
诗人开篇先咏筝:“鸣筝金粟柱”,优美的乐声从以粟米状的点金为饰的筝上发出。动词“鸣”字既暗指弹筝动作,又点明乐曲的动听和悠扬。
次句“素手玉房前”引出弹琴者,并交代弹琴的场所。“素手”说明弹琴者是一个妙龄女子,“玉房”指弹琴女子的住处。这一句富有闺阁之气,为下文中女子传达闺情作好了铺垫。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承次句而入,佳人欲让男子频频回头望,故意时时误拂了弦。
“周郎顾”出自一个典故,《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所以诗人借用“周瑜”来指代弹琴者的知音。句中的“时时”强调出错的频率之高,“误拂弦”指故意弹错曲子,诗中的女子在弹筝时屡屡出错,并非心不在焉,也不是因为琴技不够熟练,完全是刻意为之,目的是吸引听曲者的注意。
诗人的着眼点不在于弹筝者的技艺,也不在于筝曲的旋律,而是通过抓取细节描写弹筝者的神态和心理。诗人把弹筝女子邀人顾盼,心思大胆而举止腼腆的女儿情怀完全写出,巧妙自然,不着痕迹,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