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天宝十三年(754)中进士,曾在侯希逸幕府中从事,后在长安闲居十年。建中元年(780),因诗作得到德宗赏识,被提拔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题材多为送别唱和。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①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②。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①簟:竹制的席子。②赊:晚。
【名家点评】
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以来,格韵去人不远。(翁方纲)
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高仲武)
【精品导读】
本诗为一首酬答友人的诗。
首联写诗人清秋夜卧于簟上,却不能入眠,月色澄澈。这种独具天高云淡特点的秋日风光,颔联接着写星空下大雁飞过,只听得千家万户都传来捣衣声,“一雁”指秋夜大雁一字排开或指一只孤雁独飞于苍茫夜色之中,由节气可知,这里应该是前者的释义。这些都让读者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使得作者无法入眠。“捣衣声”既是和前两句视觉景象相对应的听觉情景,又暗寓相思之意,开启下句的抒情。
颈联写作者夜不能寐,思念友人心灵相期而不能入睡,承接上句写出对友人的想念。尾联写自己吟诵着友人的赠诗,不知不觉已经是天明,暗中表现出友人诗作水平的高超,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友人的赞美之情,表达自然,真情流露。“不觉”既写出了作者吟诗的投入,也表现出诗人和友人情谊的深厚。“鸣鸦”和颔联中的“砧杵”声相映成趣,用声音点活了整个画面,而使得全诗在思念之情中增添了一丝灵动和清新。
全诗文浅意深,在行云流水般的写景状情中,表现出不俗的情致。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名家点评】
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桂天祥)
写“花”偏说“飞”,写“柳”偏说“斜”,下字已含轻薄之意;四句不说别处,偏说“五侯家”,则是明指宦官得宠,而能传赐蜡烛。(喻守真)
【精品导读】
寒食节是缅怀前人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吃冷食,并在门前插柳,以寄托对高洁自持、不求闻达的介子推的纪念。诗人选择描写这个特殊节日里宫廷生活的闲雅富贵,其主旨在于谴责中唐之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前两句着意于描写寒食节的长安风景。“春城无处不飞花”以春城指代长安,一方面交代时令,另一方面写出了长安春意盎然的特点。“无处不”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语气,使人感受到“处处”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春趣。寒食节有折柳插于门前的习俗,所以诗人特意写柳:“寒食东风御柳斜”柔和的春风浮动着皇城里的柳树,柳枝随风摇曳,分外婀娜。“寒食”二字紧扣诗题,“御”字把镜头从整座长安拉近到皇城,也为下文描写贵族官宦的寒食生活埋下伏笔。
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及清明,皇帝“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以示皇恩。韩翃在三、四句中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这一制度嫁接到汉代,看似描写“汉宫”生活,实际上仍是在写唐代宫廷。
三、四句中“日暮”两字表明时间的流逝,开启下文,描写与前两句中的昼景完全不同的夜景。“蜡烛”“轻烟”是与寒食节禁烟习俗相悖的意象。家家户户皆禁烟火,但“五侯家”却仍燃烛生烟,皇家对近臣网开一面,连风俗都可变更,写出了宠臣贵戚享有特权的现实。“五侯”指代皇帝的宠臣,联系政治背景,诗人所指当是中唐后专擅朝政的宦官。
诗人落笔流畅,语言清丽,以闲适的笔墨描写美丽的春景和雍容闲雅的皇城生活。全诗蕴意深刻,不加讽刺,却甚于讽刺,可谓讽喻、兴怨诗中的妙作。
同题仙游观①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②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①仙游观:道观,道士潘师正所建。②宿雨:隔夜之雨。
【名家点评】
气格近逸,音节亦雅,佳,佳!(桂天祥)
高华整炼,绝近李颀,中唐之极盛也。(邢昉)
【精品导读】
本诗是游仙游观的题诗,写雨后仙游观的美景,对道家思想表现出羡慕和赞颂。
首联写诗人在夜雨初停之时来仙游观游玩,从这里可以看到五城楼,不但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写到周围的环境,雨后还未放晴,在凉爽的天气中,心境也变得开阔。颔联写所见的景色,“晚”字点明游览时间,“山色遥连”体现出秋日澄澈的空气,远处之物清晰可见,不禁让人想到各色树木交相辉映的美景。遥远地方的砧声传来,仿佛向人们昭示着秋天的来临。这两句写远处之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把秋日的气氛渲染得十分到位。
颈联写近处的观中之景,空坛澄澈,松影落于其间,如镜子般清晰,小洞清幽,细草芳香,这两句从视觉上写空坛之静,小洞之幽。颔联和颈联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立体的道观秋景图,如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尾联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赞美这里如神仙居住的仙境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对于道观空寂的神往和闲雅的心态。“丹丘”在这里出自《楚辞·远游》中“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用典委婉又有深意。
全诗对仗工整,写景言情自然交融分外有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