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可分为五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总起全篇,点出女儿要出嫁的事情。从“尔辈苦无恃”到“义往难复留”为第二部分,写女儿从小丧母,自己亦父亦母,对女儿尤其怜爱。现在女儿要出嫁,离别之际,诗人心中甚为不舍。从“自小阙内训”到“容止顺其猷”为第三部分,女儿出嫁,老父纵有再多不舍,也要送其出嫁。诗人转而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勤俭持家,这是父亲对女儿的期望。最后六句为第四部分,写送别长女之后自己心痛难忍,看到幼女时,不禁泪如雨下,呼应了前面的“两别泣不休”。
东郊
吏舍跼①终年②,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③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
①跼:拘束。②终年:年终,指一年到头。③澹:使动用法,使……澄净。
【名家点评】
(三四)自以为得。(五六)游兴,各自写。(刘辰翁)
景中寓情。一解,以春日郊游起。“散”“澹”二字,凝练极。二解,写东郊赏览也。三解,有惰于仕进也。(章燮)
【精品导读】
本诗写久困公务,偶尔郊外远足,如皈依自然般的欣悦之情。韦应物一直对陶渊明有所向往,不但诗作受其影响,就连生活中也很想追随陶渊明的脚步。本诗写的就是诗人对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一种艳羡,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诗人先写公务繁忙,官署局促。接着写诗人到东郊游玩,呼吸新鲜空气,身心愉悦。再写诗人一直想要隐居,无奈被公务缠身,因此羡慕陶渊明可以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在此,诗人表达出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感情真切,既有人生哲理,又有经验之谈,读来使人获益良多。“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更见其淡然天和、一体清空的风格。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名家点评】
清幽不改摩诘。(施补华)
作法此诗分两段,上二句是就自己方面说,下二句是就员外方面说,其中自有联络照应之妙。“空山松子落”是“秋”,“秋夜散步”也是“未眠”,并不别出新意,也并不故意牵搭,只就两地比较,一种真诚的友谊,自然流露。(喻守真)
【精品导读】
诗人与邱丹(即邱员外)在苏州时交往甚密,后邱丹去临平山修道。这首诗表面是一首寄邱丹的怀人诗,实则是吟咏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作。
首句“怀君属秋夜”将情境拉进秋夜。时序季节,自然之理,夏去秋来,晚天萧索。自古悲秋多寂寥,秋日是易于伤感的时节,在外羁旅之人此时更易思念家人。而秋凉之夜,诗人想起了在深山里的道兄朋友,由寂寥想起了山中的隐逸。
“散步咏凉天”诗人散步于冷夜之中,欣赏着冷月秋霜。“空山松子落”意境已经脱凡入仙,令人品味无限。秋在山峦,弯月在天,凉意若水,万籁俱寂,生物没了气息,空气都已沉凝,一切都已静止。突然一声轻响传来,一只小小的松子落下,声音虽小却能传遍丛山,之后,一切又归于沉寂。诗人畅游凉夜,吟咏秋殇,表达了对空山隐逸生活的无比向往。“幽人应未眠”是诗人猜想邱道士不会浪费这份清幽,应当还未入眠。“幽人”即是幽居之人,此处指邱道士。幽居之人就是隐逸之人,居于青山上幽谷里是古贤人绝佳的选择,也是僧道出家人的好场所,诗人向往邱道士在临平山享用自然的恩赐,神思已飞向远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名家点评】
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谢榛)
诗以言性情。唐贤最重友谊,于赠别寄怀,及喜晤故人之作,屡见篇章。……此诗言当日同客楚江,少年气盛,放歌纵酒,不醉无归,是何等豪气。乃浮云踪迹,各走东西,抡指光阴,瞬逾十载。叹羁泊之无常,讶年光之迅逝,句法于蕴藉中见悲凉之意。(俞陛云)
【精品导读】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见到了一位老朋友,有感而发,遂成此作。
起首两句“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诗人回忆当年自己曾经客居江汉,时常与朋友相聚。大家痛饮大醉,然后相互搀扶而归。诗人沉浸在昔时梁州欢会时的情景之中,紧扣“喜会故人”的题旨。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别已过十年,如流水一去不返。诗人有感而发,慨叹人生如浮云。
“欢笑情如旧”紧扣“喜会”之题。虽然人生漂泊,时光易逝,但重逢毕竟是好事,收拾好心情再一醉而归。但因“萧疏鬓已斑”,可见相逢欢笑是表层的,互见对方的鬓发已白,笑也是苦笑,喜也是强喜,相逢的酒也难如十年前那般痛饮,人生如白驹过隙,十年过后人已衰老,自然高兴不起来。
末尾两句“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是对友人问话的回答。友人问:“为什么不回梁州?”诗人说,是因为淮上这个地方秋山美妙,故此留恋不归。事实上,诗人不归去并不是真的耽玩秋景,而是要以“秋”字进一步宣泄自己渐渐老矣的无奈心情。
赋得①暮雨送李胄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⑤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①赋得:众人分题赋诗,分到的题目称为“赋得”。韦应物分得“暮雨”为题,故此诗称“赋得暮雨”。②楚江:指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③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④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⑤浦:近岸的水面。
【名家点评】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
此诗是咏暮雨,首句点“雨”字,次句点“暮”字。颔联以来帆之重,暗衬“微雨漠漠”。以去鸟之迟,暗衬“薄暮冥冥”,“重”与“迟”,就是所谓诗眼。颈联以“不见”写“暮”,以“含滋”写“雨”,如此即将暮雨描写得如在眼前,仿佛使人读了一幅烟雨归舟的画。结果才说到送别,但又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起,看他何等笔力。(喻守真)
【精品导读】
诗人于诗题中阐明了此诗是为送别李胄而写。全诗紧扣暮雨,句句氤氲雨湿,浸润人心。
诗歌前六句描写雨与暮的景与境,形成了浓郁而压抑的氛围。诗人抛开含蓄的笔法,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送别友人的离情无限悲苦,泪下湿襟比那雨丝还要流长,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该诗极尽铺陈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氤氲越来越重,引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在结构上,本诗前呼后应:起句“微雨”;中四句雨打“帆来重”“鸟迟”,岸树“含滋”;末尾“散丝”。诗中处处雨水,如骤雨连珠,一泻而尽。虽为送别凄楚之作,自有气势蕴含其中。
寄李儋元锡①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②,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
①李儋元锡: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诗人的朋友。②问讯:探望的意思。
【名家点评】
“身多疾病”二语,格调非匹,而语意亦佳。(王世贞)
首二句,凡怀人者,皆有此意,作者淡淡写出,而怀友感时,深情无限。……收句登楼望月,仍言怀友之意,首尾相应,亦淡淡写之,韦诗之本色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这是韦应物写给好友的诗。诗中叙述了对好友的思念,描述了国事民生的凋敝,抒发了诗人面对民生日凋却无能为力的焦虑。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春日里给友人写诗,常理应对冬去春来万物重返生机给予赞美,与友人共享春日的快乐。但“花开又一年”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第三、四句承接这种情绪:“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茫茫”是指世间事茫茫无绪难自料。当时朱泚盘踞长安,勤王兵马能否将其击败收复长安尚未可知,国家前景堪忧。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极度忧虑天下是否又将大乱,感觉到无法预料自己的将来,更无法预料国家的前景,因而“春愁黯黯独成眠”。
五、六句进一步叙说自己的身处境遇和思想状态。韦应物此时已近晚年,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已感心力交瘁。因此,他有了归隐的想法。“思田里”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但他又挂念着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的百姓,感到自己没有治理好滁州,愧对百姓的寄望与朝廷。
末尾两句意为:听说你将来这里问候我,于是我每日登上西楼瞻望,已望得缺月几回圆。他殷切盼望老友的到来,以缓解心中的思念。
滁州①西涧②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④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即今天的西涧湖。③独怜:独爱。④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名家点评】
此诗可分作两层看法,首次二句是近看,三四两句是平望。“涧边”、“深树”,已有雨意。“春潮带雨”再加“急”字,又闻其声。雨至故“无人”,潮来故“舟横”,一幅荒江渡口景象,宛在目前,是在造意用字之妙。(喻守真)
思欲归陷,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计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倪其心)
【精品导读】
这是诗人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是一首即兴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其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诗人以小草幽幽自生,黄鹂在树上鸣叫的情景,写出了春山清幽而充满生机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闲适的感受。选取“幽草”这一景物,实际上别有深意,小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具有甘于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品格,这正是诗人喜欢和所追求的品格;而“独怜”二字也蕴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表露出其闲适恬淡、敢于保持本真的情操。
诗歌的后两句侧重描写荒津野渡的景象。在傍晚时分,春潮上涨,西涧水势徒然变得湍急,本就荒凉的郊野渡口更是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所描写的景物虽然看起来有些荒凉,但实际上寄寓着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第三句中传神地使用了“急”字,以表现春潮飞动流转之势。而第四句中又引出“自”字与其相照应,一急一缓,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