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运用想象,通过写妻子对自己的相思表达主旨;另外,本诗语言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脉脉深情,这种风格在杜诗中并不多见。
春望
国①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②簪。
【注释】
①国:国都,即京城长安。②不胜:不能承受。
【名家点评】
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纪昀)
家书句尤脍炙人口,望而不至,难得等于万金。(俞陛云)
【精品导读】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并一举攻下了京都长安。此后,叛军在长安城内烧杀劫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被叛军俘虏而困居长安的杜甫看到这种情境,联想到国破家亡的现状和自身的悲苦际遇,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慨。全诗充满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显得沉郁悲壮。
诗歌的首联以工整的对仗描写了这样的情景:虽然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一片衰颓的景象。“国破”点出了国家沦陷的现实,“草木深”说明了长安凄凉而衰败的景象。这两句诗表面是在写景,实则是借景抒情。诗人将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景色的描写之中,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
在诗歌的颔联,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以“花溅泪”“鸟惊心”来抒写面对国破家亡的强烈悲愤之情——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得如此荒芜破败,反映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在颈联中,诗人很自然地由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过渡到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上,想到自己和家人因为战争而失散,如今自己被困在长安城中,家人却不知道身在何处,所以非常担忧和想念。
尾联紧承上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衰颓的景象,想着当今国家的命运,料想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收到家信了;而且因为担忧和焦虑,自己的白发渐渐增多,头发也越来越少,甚至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诗人那近乎衰朽之形象,正与破碎的家国融为一体。
月夜忆舍弟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①戍鼓:城楼上的更鼓。②边秋:也作“秋边”,秋天的边地。
【名家点评】
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王得臣)
此诗虽然信手挥写,似不经意,但其层次井然,首尾相应,并且句句不离忆字,如因闻雁而忆,因寒露而忆,因望月而忆。分散则死生不明,无家则寄书不达。未休兵故断人行,句句都可连贯在一起。(喻守真)
【精品导读】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辞官西去,暂居秦州。当时,叛将史思明引兵南下,河南、山东等地狼烟四起,战火燎原。杜甫的四个弟弟中,只有四弟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皆分布在战区。这期间杜甫急盼亲人消息的心情更加焦灼,音信因战事而断绝的现实令他终日坐卧不安,因此创作《月夜忆舍弟》来表达自己的思亲怀友之情。
城楼上的更鼓声一声连着一声,空中飞过的孤雁发出如同呜咽的啼鸣。因为战事相阻,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的踪影,只有一阵阵秋风吹卷着地上的衰草和尘埃。节令已是白露,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只觉得它不像家乡的明月那么皎洁明亮。在鼓声雁啼、露白月明这些萧瑟之景的衬托下,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各一方的弟弟们。平日里寄送的书信都时常不能顺利收到,更何况在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战时?这说明诗人与他的弟弟们已经许久未通消息,寄出去的书信也如石沉大海。亲人生死未卜,想到可能发生的不幸,焦急恐惧之情顿起,诗人不由得胆战心惊。
本诗从写景到抒情流畅自然。亲人不能聚首、有家还似无家的凄凉感令人不忍,这种刺痛并非诗人独有,在战争时期,到处都弥漫着家破人亡、骨肉分离的伤痛感。这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理感受,道出了国事之艰难,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国运时局的担忧。
天末①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②达,魑魅③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①天末:天边。诗中指夜郎。②命:命运,时运。③魑魅(chīmèi):祸害人类的山泽神怪,亦泛指鬼怪,常用来喻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名家点评】
文章知己,一字一泪,而味在字句之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屈复)
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仇兆鳌)
【精品导读】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李白避祸东南一带。唐玄宗第十六子,即永王李璘打算趁乱攻占金陵,以在江南谋割据之势。永王打着平叛杀敌、复兴大业的幌子,邀请李白参与他的幕僚,满腔政治热情又不明真相的李白慨然允诺。后来李亨即位,朝廷军与永王势力正面遭遇,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判处死刑,后在郭子仪的大力保赎下才被改判下狱,后流放夜郎。
当时杜甫身在秦州,得知这个消息后万分焦急,写下《梦李白二首》。第二年,李白被赦免,流离于荆湘等地,杜甫又写了这首《天末怀李白》以寄怀思。
前四句写景怀人,首句一个“凉”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后四句议论兼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才卓绝的人,总是易遭人嫉妒,路上的山泽鬼怪,总是喜欢为难好人。诗人认为,像李白那样文采斐然又有济世报国之心的人,竟然被流放夜郎,命运之不公、奸人之可憎可见一斑,这是杜甫由李白的遭遇而生发出来的对不公世道的强烈批判和抨击。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是对首联中“君子意如何”的揣测。在杜甫看来,获罪被谴的李白与沉冤而死的屈原同病相怜,路过湘水时应该到汨罗江边吊唁,投诗相赠。这两句诗中的用词值得揣摩,诗人不用凭吊,而说“应共冤魂语”,不说“赋诗”而说“投诗赠汨罗”,俨然描绘出了一幅李白与屈原对坐而谈的画面。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
【名家点评】
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纪昀)
此与李白之《夜泊牛渚》,同一临江书感。一则写高旷之意,一则写身世之感,皆气象干云,所谓李杜文章,光焰万丈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永泰元年(765)初,杜甫辞去剑南节度参谋职务。没过多久,一直资助他生活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在成都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是年五月,杜甫决定带家人离开成都,计划取道湖北随后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乘舟东下到达渝州(重庆)时舟中感怀之作,抒发了奔波不遇的感慨。
诗的前两联写“旅夜”,写旅途夜景,后两句“书怀”,抒发诗人的凄凉无依,表达出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首联写诗人乘船至渝州等地时,正是五月春意浓时,但因作者心境落寞,故眼前所见都沾染上淡淡的孤寂色彩。诗人先写近景,从细处着眼,写出了沿途所见的景象。“独”字统摄全篇,奠定了全诗基调。
颔联与首联相对,从水陆两方分咏,用“垂”和“涌”两个“响字”,又将星月这两个意象烘托出来,在“开襟旷远”(清代浦起龙)的宏大意境里,衬托出诗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形象。
后两联,诗人即景生情,回归诗题中的“怀”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上句作问语,以见跌宕,下句说明他东下是为了休官致仕。他本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最后所得的一点名声竟然都来自诗文,有悖初衷;诗人辞官的原因看似老病,事实上是官微位卑又受人排挤,根本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此联皆为反语,是诗人无可奈何之叹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即景自况,用沿途所见的沙鸥来比喻自己的境遇,形象地写出诗人漂泊零落、孤独寂寞的形象。“一”字与首联中的“独”首尾呼应,深化了全诗的凄凉意味。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名家点评】
此知己之别也。“远送从此别”,此一句极酸楚。末句尤觉彷徨无依。后严武再帅蜀,卒于位,公遂去蜀云。(方回)
到别后情事,彼此悬绝,真欲放声大哭。送别诗到此,使人不忍再读。(仇兆鳌)
【精品导读】
杜甫先写过一首《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来送严武赴任,此诗后作,故题为“重送”。宝应元年(762),杜甫的好友严武奉代宗的传召入朝为官,杜甫特作此诗以送别。
诗题中的“奉济驿”是地名,即今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指的是严武,杜甫的好友,此人一生两度出任剑南节度使,与杜甫性情相投。在杜甫居于草堂之时,严武提供了很多帮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这两句是说杜甫一送再送,来到了奉济驿,终于到了应该分别的时刻,两岸的青山也流露出不舍的情感,不忍严武离开蜀地。开篇第一句就点明是“远送”,足见两人之间的情谊深长。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颔联写前一天夜里把酒送别的情形。两人月下共饮,不知道今生还能共饮几杯,何时才能再相见。诗人用疑问的语气,加强了“不知何时重逢”的悲伤情感。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严武为官的肯定。听说他要离开蜀地,附近的百姓都争相讴歌他的事迹,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他为官经历三朝,每一次都位居高官,获得极高的赞誉。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尾联写的是诗人送别之后的心境。告别好友之后,他只能独自一人回到草堂,从此再没有知己在身边,诗人只能孤独终老。其中的悲戚之意尤为深厚,惜别之情更溢于言表。
与好友在此作别,不知何时能够再见,一送再送直至最终惜别。此诗语言质朴,诗人表达出对好友的不舍,在看似平常的词句中,极尽曲折吞吐之能事。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②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③,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坼(chè):裂开。②乾坤:指日月,形容湖水的广阔。③关山北:指杜甫的故乡,当时正值战火纷飞,干戈扰攘。
【名家点评】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广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黄生)
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开门见山。用对句起,雄厚有力。(俞陛云)
【精品导读】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五十七岁的诗人杜甫经夔州出三峡,到达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下。诗人登高临水,望着壮阔而苍茫的江面,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五律《登岳阳楼》,以表达身世之慨和家国之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诗人终于登上慕名已久的岳阳楼。早年只是听闻有洞庭美景,何曾想今日能真正见到呢?诗人登楼远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洞庭湖为界,广袤的土地被分成了吴、楚两部分,日月都在湖面上浮动,茫茫湖面波浪翻天,无边浩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之景越广阔内心的飘零之感就越浓烈,此联情景相生,更具妙韵。“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望远而怀故乡,是当时确有此情,也是题中应有之话。诗人延展得极为自然,毫不费力,又与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登高而怀乡,怀乡则念国,诗人对国事的关切时时刻刻都不曾淡漠。之所以涕泗流,不仅有个人身世之悲,更有对关山戎马、家国安危的牵挂,这一句使全诗的境界更为壮阔,思想感情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别房太尉①墓
他乡复行役②,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①房太尉:即房琯,为人正直,玄宗时拜相,至德二载(757),遭肃宗贬职,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祸及自身。②复行役:一再奔走。
【名家点评】
第一句自十分好:他乡已为客矣,于客之中又复行役,则愈客愈远,此句中折旋法也。“近泪无干土”,尤佳。“泪”一作“哭”,可谓痛之至而哭之多矣。“对棋”、“把剑”一联,一指生前房公之待少陵为何如,一指身后少陵之所以感房公为何如,诗之不苟如此。(方回)
用事典切,末语多思,愈觉惆怅。吴山民曰:三、四语悲,下句更悲。(赵云龙)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悼念故友的诗。本诗情感真挚,深切地表达了杜甫对亡友的哀思。
首联交代杜甫路过阆州拜别老友孤坟,点明题目。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杜甫看到亡友孤坟后伤心断肠,不住地流泪使得坟前的土地都湿润了,天空中的阴云也被自己的哀哭声弄得断续相接,极力地表现了诗人的悲悯哀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