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54200000008

第8章 财与业: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

在佛家眼中,俗世的黄白之物就如同俗人眼中的蛆蝇粪土一般,所成就的宏图伟业到头来也是镜花水月,空梦一场。而芸芸众生却难割对这些身外之物的眷恋,甚至痴迷到为之不惜毁掉一颗善心,实在是可怜可悲。要知“财是惹祸根苗”,这黄白之物未必是多多益善。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金钱的诸般祸患,而将真正的财富告知世人,指引世人去“贪求”这些真正的保命之财。而生活的本相又该是如何模样,世人亦会在本章中顿悟。

高低贵贱,与衣无关

肉身不过都是皮囊,金缕之衣又何足道哉?

佛家讲求众生平等,但是世俗之人偏要为自己分出个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在世人心中,高贵之人,锦衣玉食,低贱之人,粗服糙饭;高贵之人,车马而行,低贱之人,屐履而走;高贵之人,广厦数座,低贱之人,茅屋一间。由此看来,世人判定一个人高低贵贱的标准是身外之物,而不是道德品行。

这些身外之物于佛而言尽皆粪土,但世人却视为珍宝。而佛所重视的本心,却常常为世人所丢。要知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纵使是珍馐美馔、锦衣华服、广厦豪宅,又能享受几时?这些不过是一阵云烟,易聚更易散,唯有慈悲之心长存永驻。在一颗慈悲心前,世人皆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高是低是贵是贱,也都无足轻重。但求仁心长存,何管俗眼短视?

以这些身外之物来决定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常常会犯下过失。要知肉眼看到的只是表象,有时候甚至是假象。可叹世人心眼不开,则明目与瞎何异?

一休禅师是日本著名的得道高僧,常常有达官贵人在家里有人故去时,来请一休禅师主持丧仪。

这一日,一休禅师受了一个富翁之托,来为富翁病故的父亲主持丧仪。由于一休向来不喜欢修饰自身,所以此次去主持富翁父亲的丧仪时,也只是穿了一件普通的僧衣,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破旧寒酸。有些弟子劝一休禅师换一件好一点的,但是一休说道:“穿衣但求舒心,何必注重外表?”

于是一休禅师就穿着这件破旧的僧衣前往那个富翁的家中。待到了之时,只见富翁的家门口站着一排人,想必是专门等待迎接一休禅师的。

一休禅师踏步前行,却被这些人当中一个管事模样的人拦住,这个人说道:“你这个穷酸和尚,这里可不是你能来的地方,赶快滚。”

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人见过一休禅师,但都认为以一休禅师之名,必是乘坐华车,身着锦衣而来,所以在见到一休禅师时出言不逊。

一休禅师不以为意,说道:“我是一休,是你家主人请来主持丧仪的。”

可那个管事的人却凶狠地推了一休一把,一休险些摔倒。一休却也不和那人理论,径自转身返回寺庙。到了寺庙后,一休在这件破旧僧衣的外面又套上了一件华丽的僧衣,然后又前往富翁家中。

这次到了门口,那个管事的人见到一休后赶紧躬身说道:“想必您就是一休禅师了吧?快请进!”

这个管事的人并没有察觉眼前的一休禅师就是不久前被自己赶走的穷酸和尚。但是一休禅师却说道:“我不打算进去,刚才我穿着一件普通的僧衣而来,你们却将我赶走。现在我换上了一件华丽的僧袍,你们却又如此恭敬。可见,你们等待的并非是我一休,而是一件华丽的僧袍,那我便如你们所愿,把这件僧袍留下。”说完便把僧袍脱下,露出了穿在里面的破旧僧衣。那个管事的人这才认出眼前的一休禅师正是刚才被自己赶走的和尚,赶紧跪倒在地,乞求一休的原谅。一休也不愿意为难他们,于是说道:“我答应你们进去,但是日后你们莫要再以一件衣服来决定待人的态度了。”

一休禅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衣服只是一件俗物而已,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品行、性格、脾气,也不能单单以一件衣服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世人如果仅仅以眼前之象来作出判别,那么心目恐为肉眼所蔽,看不到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参不透人生的真谛。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些“以衣取人”的人,尤其在一些商场宾馆等场所,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而生活中,一些人穿衣则喜欢挑选名牌,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更有诸如现在的“非主流”者,一身奇装异服,还自我标榜为“个性解放”,这其实是一种浅薄无知。衣服不会为你带来真正的尊重与赞美,只有高尚的品行能为你带来持久的鲜花与掌声。

世人皆是来时空空,去时空空,衣服只不过是遮羞御寒之物,何来高低贵贱之分?修心修佛之人想要做到心无迷惘,那么就需要看穿表象,肉身不过都是皮囊,何况衣乎?看透三六九等象,识破高低贵贱别,秉持平等之道,那么心灵世界自可打开禅境之门。

……金缕之衣成粉齑,仁爱之心化舍利。

金钱本是食人兽

黄白之物,可染本心一颗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的本相,即是一心求利,一心求益。而在众多的利益中,金钱是世人最为贪图的。因为金钱如净水,无论你是否干渴,都需要一壶水在手中,方可安心。而权位、名声、美色却如清风,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惬意,但当你真正口渴的时候,却不能“饮风止渴”。是以,俗世之人往往多追逐黄白之物。但是世人须知,金钱既然如水,那么不仅可解世人之渴,也可淹没世人之身,倘若一味贪图黄白之物,那么便会洪水淹身。

佛教的禅宗有一条戒律,就是手上不能拿金钱,而是十指相合,其意便是教导世人不可被金钱腐蚀了内心。否则的话,金钱便是淹人的洪水,吃人的猛兽,最终会误人终生,甚至害了性命。

某日李书生与王书生在林中散步,忽然看到一位僧人惊慌失措地从树林里跑了出来。这时候李书生问道:“大师,为何如此惊慌。”

这个僧人回答说:“刚才我挖树坑的时候,却突然挖出了一坛黄金。”

李书生和王书生不禁对视了一眼,然后李书生问道:“大师,既然是黄金,你又何必害怕呢?”

僧人回答说:“你有所不知,这可是会吃人的猛兽啊。”

王书生说道:“那我们倒要去看看这猛兽了,还有劳大师指路。”

僧人劝说道:“你们最好不要去,否则恐有性命之忧。”

王书生说道:“怎么会呢,还请大师指路。”

僧人见这两个人不听,只好无奈地叹口气,然后告诉了他们挖出金子的地方。两个书生谢过了僧人,赶快前往寻找。果然,按照僧人的指示,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那坛金子。两个人不禁眉开眼笑,商量着怎么把这金子运回家。

李书生说道:“现在是白天,把这些金子运回去太危险,咱们还是等到天黑再动手吧。”

王书生说道:“那我回去弄些饭菜,咱们也不能饿着肚子啊。”

李书生点头称是,王书生便回家准备饭菜去了。

看着这么多的黄金,李书生想,要是都归自己那就好了。于是他歹念陡起,寻了一根比较粗的木棍,藏在树林等王书生回来。过了一会儿,王书生带着饭菜从家里回来了,却看不到李书生,正在纳闷的时候,却不知李书生已经悄悄地来到了自己的身后,举起了手中的木棒。李书生用木棒使劲敲向王书生的脑袋,王书生闷哼一声倒地不起,看样子恐怕已经死了。李书生做完之后心中跳个不停,拿起王书生带来的水猛喝了一通,但是他看到这么多的黄金都归自己了,心里仍然觉得这件事做得值。李书生稍微休息了一下,又吃了些王书生带来的饭菜,然后就准备把金子运回家了。可就在这时候,李书生突然感到腹中剧痛,不一会儿嘴角就流出血来。原来王书生也想独吞这些黄金,早就在饭菜里下了毒。李书生临死前不禁感叹,那个僧人真是所言不虚,黄金果然会吃人啊。

故事中的两个书生在黄金面前各怀鬼胎,结果送了性命,应了僧人那句“黄金乃是吃人猛兽”的佛偈,可见在金钱面前切勿心生贪念,否则轻者伤身,重者殒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在金钱面前都丧失了理智,迷失了本心。比如说社会上的传销组织,不就是通过编织一个个富翁的美梦,来骗取人们的钱财吗?而那些误入传销的人,即使人从传销组织里被解救出来,心却已经深陷于对金钱的执迷而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是整个家庭都被传销组织洗脑,酿成了家庭的惨剧。可见,执迷于金钱,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在佛的眼里,黄白之物不过是粪土蛆蝇,臭不可耐。而世人本有清心一颗,但却因迷醉这些身外之物,清心为染,造成了心灵的魔障,甚至会舍去心中诸般善相,邪恶之心便因此而生。可见,金钱就是一只猛兽,先吞人心,再噬人身,最终只剩累累白骨,难以葬身黄土,得其善终。是以,世人须熄灭心中对金钱的欲火,方可不坠阿鼻地狱,善始善终。

……世人莫说金钱好,是福是祸实难料。

只劳不休,人生得少失多

劳逸结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偏执于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人生的不幸

世人在佛的眼里无时无刻不在受苦受难,佛家所讲的“生、老、病、死、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就是人生的苦难。对很多人而言,忙忙碌碌是受难,清清闲闲也是受难。既然人生的本质是一段苦痛的旅程,那么就更需要世人自度自化,方可减轻人生的苦痛。

俗世之人多以为只要及时行乐就可以摆脱人生的苦难。然而此行乐并非是心灵世界的快乐之旅,而是肉身对欲望的痴醉,是对红尘中诸种“色”的贪求,这些“色”既有美食之“色”,也有锦衣之“色”;既有名望之“色”,也有金钱之“色”。总之,诸“色”乃是世人欲望的起始。

但是既有所求取,那么就必有所付出。而且求取越多,牺牲的也就会更多更广,而且最后算起来,付出的总会比得到的多。若将得到之物比做天上之云,那么付出之力便是河中之水,形成浮云一朵,干涸流水三千。

但是世人往往看不透这个道理,仍然忙忙碌碌苦中求,却难拨开乌云见红日。更有甚者,一生都是在埋头劳作,却不知道抬抬头看一看眼前的风景,听一听耳畔的鸣唱,给心灵世界一次休憩,给自己一次审视。这样的人生注定得少失多,因为即使得到了,内心仍不会感到满足,还会无休无止地追求下去,继续低下头,错过人生稍纵即逝的美景。等到人生快要终结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求所取之物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而自己却为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牺牲掉了自己太多太多,即使悔恨,为时晚矣。

一个小和尚问方丈:“师父,是不是我只要无时无刻地诵经念佛,那么很快就可以参透佛法,领悟禅道呢?”

方丈听完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向一个身有异术之人买了一个鬼,专门为自己干活。当时那个卖鬼的人告诉这个买主,说这只鬼只要一干活就不会休息,所以主人必须每时每刻给他下达命令,让这只鬼停不下来,否则这只鬼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这个人记住了卖鬼之人的话,将鬼带回家中后,立刻就给鬼安排了许多活。鬼按照主人的吩咐很快就把事情做好了。主人看到后非常满意,他想起了那个卖鬼人的话,于是赶快又给这只鬼安排了更多的事情来干,这次鬼又是很快就做好了,主人不得不再给这只鬼安排一些事情。

一个月后,主人家里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任何事情让鬼来干了,于是干脆让这只鬼去帮自己的邻居干活。可是鬼只听主人一个人的指示,帮邻居做事的时候,主人只能也站在旁边看着鬼做事,结果弄得自己反而难以休息。而邻居又不能指使鬼,所以每次当主人想睡觉的时候,邻居都会把主人叫醒,让他给鬼安排事情做。

由此一来主人感觉身心疲惫。有一天,在让鬼帮一位邻居干活的时候,他实在是太困太乏了,必须休息才行,于是告诉邻居无论怎么样也不要把自己叫醒。邻居也觉得这几天这个人太辛苦了,于是在他睡下后自己到集市上买酒买肉,准备好好谢谢他。

于是邻居家里就剩下了一个五岁的孩童和这个正在打鼾的鬼的主人。鬼做完主人吩咐的事情后,迟迟等不到主人新的命令,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邻居五岁的孩子杀了,然后丢到锅里煮,发出的声响把鬼的主人吵醒了,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一下子傻了,这才醒悟无休无止地工作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讲完这个故事后,方丈对小和尚说:“每时每刻诵经念佛,却不知道休息,那么永远也领悟不到佛法。”

方丈给小和尚讲的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世人,无休无止的劳动其实就是“鬼”,会吞噬掉我们原本的快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许多多的“工作狂”,他们一天到晚只知道加班加点拼命工作,觉得等以后自己赚到了足够的钱,自然可以过上轻松安逸的生活。这种想法真是幼稚,殊不知金钱须拿命来换,像这样拼死拼活地工作,恐怕也等不到享受安逸生活的那一天了。

在现实生活里,还有些人喜欢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各个年龄段的规划,认为自己前三十年就该拼命工作,后二十年就该快快乐乐地享受。人生本来就充满着未知,并非是人力可以规划到的。如此规划只会让自己错过人生沿途的风景,丧失人生的诸多乐趣。

佛讲世人须自度自化,就是要世人可以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在佛的眼里,心灵之乐才是不绝的活水,肉身之乐只是将熄的余烬。心灵之乐,无须付出多少,只要能宁静、能泰然,则快乐自来;肉身之乐,却是多牺牲,少回报,快乐纵然驶来,却察觉不到了。

是以,人生劳逸结合妙,福泽善缘终有报。

……只劳不休,只休不劳,都会带走人生的善缘。

人有一技,胜有千金

金银可为火所化,权位可被众人掀,唯有一技来傍身,自得逍遥人世间

在佛的眼里,世人皆在有所求。求权位、求名望、求金钱、求美色,但是这些“有所求”,到头来却求的只是镜花水月,黄粱一梦,这便是世人之愚昧。

佛家讲求修心,就是要世人能够做到心灵世界的仁慈;佛家讲求修行,就是要世人在红尘之中多行善事,广结善缘。如此修心修行,那么自可领悟到人生的本相真谛。不过俗世之人修心修行,是离不开肉身的。是以,若要令肉身得存,则需饥时有食享,渴时有水饮,寒时有衣穿,困时有床眠,这也是一个人生存世间的物质根本,而这些需要世人付出劳动才能得到。世人皆以为只要拥有权威权位金钱,就算身无一技,也可享用珍馐美馔、琼浆玉露,也可身穿锦衣华服,身居广宅豪厦。但金钱总有尽,权力终有期,倘若真有一天横祸飞来,散了千金,失了权位,那么又以何立于世间呢?

是以,佛家劝诫世人需修心修性,不仅是要修仁慈之心,修积善之行,而且还要修自度自救之心,修一技一术之行。只有如此,肉身才可安立于世间。肉身既定,则心自定,心既定,则脱人生之苦,一世皆有福泽。

从前有一个铁匠,因为家中有三个儿子,人口太多,难以维持生计,于是铁匠便去外地寻谋生路,把家交给了妻子看管。铁匠每月按时给家里寄些钱财,妻子用这些钱勉强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就这样过了十多年,铁匠凭着一身手艺在外面发了财,于是铁匠想现在该是回家看看妻儿的时候了。

铁匠选了个好日子从外地回到了家乡,妻子孩子们都非常高兴,用铁匠赚回来的钱买了好酒好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在一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欢乐。

这时候铁匠对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说道:“这十年来我漂泊在外,没有照顾到你们,心里非常歉疚,你们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等后天我走之前告诉我,我一定会满足你们。”

三个儿子听后都非常高兴,想着自己应该跟父亲要些什么。铁匠最小的儿子经常向附近一座寺庙里的方丈请教人生的玄妙,于是他想这次何不也去请方丈指点。当他向方丈说明来意后,方丈说道:“施主以为,令尊何以有今日之财富呢?”

铁匠最小的儿子说道:“我父亲凭借的应该是打铁的手艺。”

方丈说道:“那施主心中应该有所了悟了吧?”

铁匠最小的儿子说道:“多谢方丈指点。”

等到铁匠又要外出的时候,临行前问三个儿子,都想要什么。大儿子和二儿子异口同声道:“钱。”

于是铁匠只留了些路费,然后把钱平分给了这两个儿子。这时候小儿子回答说:“我希望您能带我到外面,教给我打铁的手艺,让我以后有一技傍身。”

铁匠非常满意小儿子的回答,于是就把他带到了外面,教给他打铁的手艺。小儿子也很聪明,没用多长时间就可以自己独立工作了。

几年之后,铁匠的妻子不幸染病而去,铁匠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后也病故。这时候铁匠留下来的家产被大儿子和二儿子平分,小儿子却毫无怨言,只是劝两位哥哥赶紧学门手艺,免得以后生活没有着落。但是他们却不听,弟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继续到外面闯荡,并在几年之后成了富翁。而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他的两个哥哥却早就把父亲的财产花光了,终日以乞讨为生。在他们见到自己的弟弟后,悔恨自己当初不听弟弟的劝告。

故事中的方丈为铁匠的小儿子指点迷津,其实也是在告诉世人,只有身有一技,才是美好生活的保证。

在现实生活中,“富二代”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他们在世人的眼中,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开启了优越生活的大门。但是有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就是说倘若身无长技,不能把父辈留下来的财富用在刀刃处,而一味地挥霍,纵有金山银山也无法保证你的人生可以善始善终。而以现在的一些“富二代”的表现,这个魔障恐怕也很难被打破。最近兴起了一些所谓的“富二代培训班”,专门培训这些“富二代”们如何继承父业,怎样让自己能够成为新的企业家。其实这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富二代”们需要的是能在金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居安思危,懂得向父辈请教生活工作的经验,这样自然会学到真正的本事,又何需所谓的培训课程呢?这些课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已,顶多治标,根本无法起到治本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说“钱是赚来的”,其实就是在说只要有货真价实的本事,那么财源自然广进。

世人皆以为钱能保命,却不知一技才是防身的根本。只要身有一技,世间自可任你游。

……长技才是命里根,金钱不过身外物。

不劳不作,安能悟禅

只是参禅打坐,却不知身体力行,是不会得到真正的禅道的

佛家看众生,皆是平等相。世人没有高低贵贱,既有享用休息的权利,也有需尽劳作的义务。没有谁能够不劳而获,也没有谁必须一直奉献而不能有所图取。平等,就是佛眼里众生的本相。

所以,世人须劳作时劳作,休息时休息,只有劳逸结合,人生才不会因为忙忙碌碌而错过稍纵即逝的风景,也不会因为清清闲闲而无视来之不易的福泽。其实正如前面所示,无休无止地劳作是不会参透佛道,悟出禅理的。同样的道理,每日清清闲闲无所事事,那么人生的诸多迷障便不能看透参破,纵使以为冥思苦想可带给心灵一定的感悟,但这感悟终不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将心灵带至真正的禅境。

无德禅师看见寺庙里的一些小和尚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不是烧水做饭,就是坐禅念经,于是便将这些心有抱怨者召集到了一起,给他们讲了下面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来到了一个地方,而当他看到这里的生活时,高兴得不得了。原来在这里,你每天都不需要工作劳动,在你饿了渴了、困了累了的时候,都会出现美味的食物、甘甜的水以及舒适的床。你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在饿了的时候吃,在渴了的时候喝,在困了的时候睡觉而已。这个人心想,这里一定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堂了。于是他安心地在这里住了下来。

可是没过了多长时间,这个人就感到了生活的空虚乏味,每天不是吃就是睡,和人养的猪一点区别都没有。有一天他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对这里管事的说:“我不想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快点把我送进地狱吧。”

没想到管事的说道:“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讲完这个故事后,无德禅师看到坐在下面的小和尚一个个都露出了惭愧的神色,无德禅师说道:“看来你们也都听出了故事的寓意,想必你们知道日后该怎么做了。”

果然,寺庙里再也听不到抱怨声了。

无德禅师告诫世人,莫要以为清清闲闲就是人生之乐,就是天堂,其实那是人生的苦痛,是地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便宁愿待在家里当“啃老族”,也不愿意到社会上去锻炼磨砺自己。看得少、听得少、接触得少,那么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又从何而来呢?况且时日一长,心中的斗志豪气也会消磨殆尽,就好似再锋利的宝剑也生了锈,再强劲的良弓也断了弦,青春不再是流光溢彩,而是灰白一片,那么虽得了一时的清闲,但又有何快乐可言?相比之下,那些勇于踏出人生之路的天之骄子,是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的。比如说现在被称为“蚁族”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有理想、有激情,也有不折不挠的意志。人生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顿大餐,需要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现在虽然是酸涩咸苦的阶段,但是终有一天会尝到人生的甘甜。之所以将这个年轻的群体比喻成蚁族,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像蚂蚁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踏踏实实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人生才会焕发出光彩,才会没有遗憾,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

世人往往追求安逸的生活,乃是受不了日日劳作的辛苦。殊不知万事万物皆有因缘,皆有业报,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今日的辛苦,其实是明天安逸的土壤;今日的安逸,其实是明天辛苦的温床。倘若世人能明悉其中因果转化的道理,那么自可于忙碌中寻找到妙趣,又何须借助清闲之力来使自己感受到一份空虚的快乐呢?

是以,不劳不作,人生之乐何处来,人生之理何处知,人生之禅何处悟?

……参禅打坐难悟道,亲力亲为易通禅。

同类推荐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热门推荐
  • 濒死老人的思维密码

    濒死老人的思维密码

    八十四岁高龄的P先生,在半昏迷中,得到了濒死体验,他的意识被极度拉长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点燃了爱情之光,他的灵魂开始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穿梭,寻找他曾钟爱过的那位美丽少女,但他最终也未有找回她。然而在他死后,本书叙述者发现……
  • 战争恨恋之最后的世界

    战争恨恋之最后的世界

    如果我们两个人其中要有一个人死,那就让我代替你。世态炎凉,一恍隔世,不曾在看到和我在一起的那个,黑发如墨的少年。
  • 武士降临

    武士降临

    1000年前,在这世界上,有着一群强大至极的人类,这些人类称他们为武士,他们只凭一剑一刀闯天下,遇魔杀魔,遇妖斩妖,势不可挡也无人可挡。最低级的武士,也可以一挑百,就算是国家训练出来的那特别精锐也是一样,在他们的面前却是不堪一击。而就是这么强大的一群人,却是人间蒸发了,消失在了人类的眼前。2016年!最新作品武士降临!
  • 狂神破天

    狂神破天

    这个疯狂的世界可以成神的!!!!!!!!!!
  • 气象成语

    气象成语

    绝对实用 绝对幽默此系列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整套趣味成语学习书。用有趣的动漫图例诠释成语,便于小读者巧记知识:既能轻松理解成语含义,又能通过例句学以致用。此外,还为读者增加了趣味科普知识栏目,扩大小读者的知识。
  • 最高机密

    最高机密

    对于军事小说读者来说,特种部队最具有神秘性。有一支部队,堪称特种部队中的特种部队,特种兵中的特种兵,他们的番号与编制,没有多少人知晓。他们活跃在国家安全领域,战斗在反恐、打击暴力犯罪的最前线。本书用虚构的S国,向大家解析了这支最具神秘面纱的特种部队。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偷窥欲。
  • 逆天狂妃:卿本妖孽

    逆天狂妃:卿本妖孽

    简介无能,2014年流行老梗,杀手穿越,废柴逆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修炼故事剧情。
  • 混市主

    混市主

    泡妞?长得漂亮的女人差不多都成了我老婆,哎呀······我最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在都市,当混成了一门艺术,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刃刺QQ:509295QQ群:531356275
  • 苇穗般飘摇

    苇穗般飘摇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做过的一个梦,梦里的我天真又单纯,却又总显出深深的孤寂,那份孤寂,比之写这个故事的这段时间里所体会到的,要更加强烈些;那这故事,就献给那时那个孤寂的我吧;至少有这故事与他做个伴,在那段充满了孤寂的时空里;可惜这陪伴,那时的他却是无从知晓的;但我要感谢那个梦里的我,如果有人可以隔着时空对话,请帮我告诉那个过去的自己,“谢谢你”。
  • 腾龙三部曲之梦幻世界

    腾龙三部曲之梦幻世界

    在网游世界中随意的穿行,在虚幻与真实之中碰见了危机,东方大陆的神秘,西方大陆的魔幻,六大陆之间超宏大的战争,主角和自己最大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网络与现实之中有着同样的敌人和朋友。到底哪里是网络哪里又是真实呢?